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C >> 春望 >> 正文

 

《望岳》《春望》教学构想过程与反思

泸县二中外国语实验学校 任庭勇


时值学校课改开放周,每个年级都要一个老师上课,我是新老师,因此积极准备。先我准备要么上《之美》,要么上《杜甫诗三首》。想法一说出,组内老师都说朗诵是我的强项,就上古诗吧。于是开始准备。

三首诗不可能一节课上完,最后选择前两首。这两首诗我倒是非常熟悉,以前教过,不过怎么教的就记不清了,但现在还能背诵。于是开始钻研教材,在网上找资料,全面把握文章,然后进行取舍。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每一个文字都是作者经过思考得来的,都是作者的心声,特别是诗歌。把文字之中所蕴含的的感情用自己的理解加上自己的声音表达出来,那是一种快乐和享受。因此最先我想到的是怎样教学生朗读,在朗读的同时理解诗歌,品味意蕴。便有了这样一个关于“读”环节:浅读——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懂意思,读得言语通顺。深读——读出面,读得浮想联翩;读入情感,读得忘我超然。我的打算就是这四个层次的朗读逐一达到那么这首诗的理解基本上就到位了。再加上一个“品”的环节:品字词,品出惜字如金;品手法,品出技艺高超;品名句,品出丰富意蕴。把炼字、手法、名句赏读加进去就比较完整了。两首诗方法相同,最后加一个两诗比较,得出学习诗歌要抓住背景来赏析的技巧即可。我个人比较喜欢朗读,范读的机会我自然不会放过,于是再在开头加一个作者简介,让学生了解杜甫其人其诗,顺势在开始之时范读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朗读愿望。在学习《春望》时先让学生自读,在学生为不能读好而“惑”之时再次范读,两次都起到“范”的作用。整合得到“导入——范读——出示学诗方法——浅读——深读——品读——用读品法自读第二首——比读”的教学思路。

准备得差不多之后就在一班上了第一次课。

一班的同学上课非常专心,听课也非常认真。按照我的设计,最后要“比读”,但由于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最后就没有完成这个环节。一堂课下来,我有以下感觉:

1、学生的朗读还算到位。

2、品析草收场,层次浅,老师说得多学生说得少。

3、后一首诗设计的“自主——合作——探究”目标未达到,自己感觉太着急,因此帮得太多。

4、读、品的过程应该是一体的,但我把它割裂开来,导致“读时品了,品时又品”的重复,消耗了时间,降低了效率,而且朗读方式单一,学生多读两遍便不感兴趣。

5、问题设计过大,学生感觉无所适从。比如,要求学生读得“浮想联翩”该怎么想,往哪些方面去想没有具体指向,学生不好下手以至于反应冷淡,课堂氛围沉闷。

在组长和其他老师的帮助下,我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对课件进行了如下修改:

1、把浅读深读溶为一体,把它原作为的教学步骤变成朗读境界提示。给学生一个朗读目标,让学生在听读之后自己连读三遍,比照提示。

2、把原来的“读懂意思、读出面”两个模糊的环节细化成两个问题:a、望到什么(景物)?b、望出什么(情感)?要求学社在回答景物的时候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作者眼中的泰山,既调动学生的想象也和中考要求接轨。

3、把原来的“读入情感”环节改为请学生分析情感然后逐句指导朗读。然后再加一个师生共同背诵加以巩固。

4、原来的笼统的“品”,改为先给予两个例子: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有人认为“割”字用得好,你觉得好在何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被誉为千古名句,你觉得它何以被人们所称道?然后再拓宽:你还觉得这首诗哪些地方写得好?之后总结出品诗的“三方法”。

5、改原来的先告知读诗方法为最后总结方法,顺势学以致用学习下一首诗。

6、在学习第二首诗的时候加入一个“三读”的环节:听读,分析老师是怎样处理的,为什么这样处理?自读,根据老师的方法以及自己得理解,用内心独白得方式自读。赛读,看男同学读得好还是女同学读得好。

    修改之后得到以下教学流程:导入——范读——自读三遍——从“望”分析面、情感学诗——逐句指导朗读——师生共同背诵——品诗——总结方法——初读分析望到的景情——“三读”——品诗——比读。

设计好后在五班上了一次,学生很投入且感觉他们素质不错,积极参与,因而上得比较轻松,上完后有以下感觉:

1、朗读得非常到位,效果也很好,学生能够朗读出情感,而且还有几处精彩发言,感觉激活了学生思维也激活了我的思维,我也情不自禁地“妙语连珠”。

2、还是在用优美的语言描绘面时学生有些不知所措。

3、抓字词的赏析上还是只留于找什么地方赏析的指导,而忽略了赏析的方法、角度等的总结。

经过讨论反思,我还发现一个很大的不足,那就是没有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够明确。经过整合,我再作出以下调整:

1、在让学生描绘之前先在诗歌中找寻意象,用原句回答望到了什么,再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描绘。

2、在让学生回答“望出了什么”这个问题前加一个“诗言志”提示学生思考方向。

3、加入一个“悟”的环节,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谈收获,谈体会。顺势引导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从小树立远大抱负,善于观察生活,关注社会,对生活保持一颗敏感的心等。在“悟”这个环节还可以总结学习诗歌的一些方法,诸如:读题目,看作者,抓意象,析情感等。

4、学习《春望》换用小组合作按照“读——品——悟”的模式解决。将读品悟的要求同时打在大屏幕上,让学生有个标准有个参照。教师巡视指导帮助,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在交流的时候再范读,解惑,组织赛读。

    罗列之后得到以下教学流程:导入——范读——自读三遍——从“望”分析面、情感学诗——逐句指导朗读——师生共同背诵——品诗——悟——总结方法——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比读。

这下就是正式在大组里上了,我选择的是二班。二班气氛还算活跃,学生语文素养不错,这得益于他们以前的语文老师。整堂课我觉得还是比较满意,学生很投入。一堂课下来,我还是发现了几个问题:

1、首先是我发现仍然存在重复问题,我是受了自己的的设计影响,非得要按照流程一步一步地去走,陷入了自己的框条之中。这也是缺乏教育机智的表现吧。我发现从望字入手分析其实就已经可以顺势融入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学生回答望到了什么,站在什么角度望的?就是回答写了什么景,这个景有什么特点?再追问景写得美不美?为什么写他要得如此美?表达出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你能不能读出这样的感情?写景主要是前四句,再从“诗言志”出发从后四句中找出诗人表达的志向即一腔豪情,一番壮志,一颗雄心,然后分析该怎样来读出这种激动的心情,这种豪迈的情怀,这种凌云的决心,随即指导朗读,效果定佳。最后连起来朗读一遍,再背诵一遍,读的目的不就达到了吗?

2、在学生描绘面这个环节,同学们仍旧显得无所适从,课堂气氛陡然变得沉闷,当时我自己也受了影响,竟有点语无伦次。学生后来还是照着注释翻译应付,这显然没有达到我的目的,我虽然强调的要调动想象和联想,但是缺乏具体细致的指导特别是没有示范,学生自然不知如何下手了,当时我竟然也没有想到这一点,这就是经验不足。还有就是当时要学生描绘也没有先激起他们的兴趣,学生只是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自然效果不会好了。再有一点,是否是我的提问方式,提问语言,提问的指向性有问题,或太空洞,或太模糊,导致学生不知怎么办才好呢?

3、在品诗环节,也是太表面太笼统,应该规范回答方式,回答思路,这对学生提高思维素养和考试能力也是至关重要。

4、末尾比较两首诗的时候有一点当时我没有想到,那就是两首诗的结尾是不同的,一个是抒情,一个是描写。为什么诗人要这样处理这两个结尾?这样起到什么样的效果?这些也是可以挖掘的,可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比较的能力。

5、当然还有一个不足是关于上课习惯的,我没有看时间的习惯,以至于没有听到下课铃响,超了几分钟。我想还是应该要培养这个习惯,一来可以知道自己每个环节所花的时间是否恰当,二来可以知道下课了,不要像我一样下课了都不晓得,让人家下一个上课的老师干着急。

以上就是我这次上课的备课上课经历和反思,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对优质课堂的追求,无止境!


本文来源于 语文教学资源网(www.yuwen.cc) 原文链接:http://yuwen.cc/jiaoxue/lilun/1234.html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春望》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望岳》《春望》教学构想过程与反思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