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读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大家通过两年的历史学习,对中国历史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大家都知道,在中国的历史上发生过大量的战争,大家能不能举一些著名的例子呢?大家历史上学习的古代四大以少胜多的战役还有哪三场?
官渡之战、淝水之战和昆阳之战今天要学的是长勺之战,而长勺之战也确实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在历史上也很有名。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是怎样的一场战役。
二介绍相关知识,熟悉课文背景
。《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我们这篇课文就很好地反映了这些特点。
二朗读课文,熟悉内容
1、个体自读。
结合注释,读得准,读得畅,教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虚词停顿要鲜明;要再现故事的氛围。
2、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3、小组竞读。
要读得齐,读得响,读得有滋味。(可以四人一组,一人一段,一人评。)
教师根据朗读实况纠正语调。如: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译(分组讨论,互相质疑 )
1、学生个体自译。(对照注释,疏通文意,质疑问难,解难。)
对与以下的重点难点字词句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与老师之间互动解决。
(1)加点词的古今义:
肉食者鄙 又何间焉 牺牲玉帛 大小之狱
(2)判断句式: 忠之属也
(3)省略句式: 可以一战
(4)倒装句式: “何以战?” 战于长勺(倒装)
(5)重点句子:
①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②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同桌互译。同桌互评互补,互助互进,培养伙伴关系,形成共学优势。老师做点拨调控。
3、学生对照注释对照自己的理解找差距。
第二课时
一内容探究
l.熟读课文,尽量背诵。 2.提问:本文共有三个自然段,概括一下各写了什么? 小组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第二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第三段,论鲁国取胜的原因。 三个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即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
3.提问:“肉食者鄙”“鄙”表现在哪里? 小组讨论并归纳: 1)鲁庄公的三答,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 2)“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未察敌情,贸然进军。 3)“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
鲁庄公:急躁冒进,孤陋寡闻,紧扣住"鄙"。 但鲁庄公也有优点:能虚心求教,信任曹刿,让他参与指挥,识人识才,任人惟贤。
故事内容 课文内容 人物性格 庄公备战见刿 三问三答 实事求是答问 虚心听取意见 庄公作战用刿 公与之乘 大胆任用人才 战于长勺 自己亲自参战 不因胜而自喜 庄公战后问刿 一问一答 为真知而求教
4.提问: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 小组讨论并归纳: 1)战前三问。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下板书: 课文内容 故事情节 曹刿活动 曹刿性格 开头……乃人见 发生 请求入见 爱国热情(有德) 何以……请从 发展 论何以战 政治远见(有识) 公与……齐师 高潮 从战指挥 军事才能(有才) 既克……逐之 结局 论何以胜 谋略过人(有学问)
5这篇课文又是怎样刻画人物的呢?
运用对比手法,把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进行对比,突出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与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它善于通过对话和动作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而通过分析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来分析人物的性格也正是我们分析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
6角色朗读
既然课文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如此精彩,那让我们来尝试一下,看看我们能否将课文中的对话绘声绘色地读出来?
二、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战争内涵
1、我们这篇文章描写战争的过程好像和我们平时看到的电视不大一样啊,不一样在何处?
没有描写厮杀的场面。
2那我们这篇课文详写的是什么内容呢? "曹刿论战"有否贯穿课文的始终,请分别说说体现在哪些情节。提示:"论"跟人物的语言描写有关。 一论:战前准备 民弗从 神弗神 可以一战 取信于民是作战胜利的前提条件 二论:战争过程中的进军、追击时机 未可 -- 齐人三鼓 可矣 未可 -- 敌军辙乱旗靡 可矣 善于把握时机 三论:取胜原因
3那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而不像电视一样多描写一些战争场面来吸引读者呢?
提示(我们的史学家记载历史并不仅仅是记录事件,他们更希望后人从中能够得到一定的教训。)
作者详写战前和战后是希望后人能够更好地明白这场战争胜负的原因。
4探讨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鲁国在长勺之战中以弱胜强呢?(学生讨论交流)
小组讨论并归纳: 1)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 “人和”因素。 2)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 3)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 4)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后两点是“天时”因素。 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师:确实,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除了实力的强弱,更重要的是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的运用。
5大家讨论一下,历史上其他的战争是不是符合这一规律。
6.提问: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主线,记叙了曹刿战前、战中、战后的论战言论,表现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三)拓展
学习了《曹刿论战》,我们的最大收获就应该是认识到战争的内涵。我们身边虽然没有战争,但我们无法避免矛盾与冲突,面对它们,我们要像课文中说的一样。第一,我们是不是有理的一方;第二,我们要多开动脑筋想办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生活中的胜利者。下课后,请大家再收集相关战争的资料,补充到自己的摘抄本上。
补充探究:标题是否合适,为什么? 一篇文章的标题之中,往往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字词,这就是“题眼”,请问本文标题的题眼是什么?它是什么意思?我们能否根据这个字确认课文的文体?
课文标题的题眼是“论”字,即“论述”之意。但我们不能由这个“论”字就认为它是一篇议论文,事实上,本文是一篇记叙文。 从记叙的要素看,有时间:十年春;有地点:长勺;有人物:曹刿、庄公;有事件:长勺之战全过程。同时,它有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收集相关资料,加深学生的理解。
在学习的过程中,课外作业是让学生收集与之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再进行一定的交流。毕竟,历史战争类作品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相当持位,而一些著名 的军事家、军事名言都的掌握的必要。
板书设计: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新颖独道、有的放矢。
曹刿论战
《左传》
战前的准备:取信于民
战后的总结:善于观察、把握战机
《曹刿论战》改写(片断) 片断一 战国时期,齐鲁诸候争权夺势,齐国以强凌弱,于鲁庄公十年的春天,向鲁国发起进攻。(话外音) (乐声响起。打出字幕,演员、导演等) 森森宫门内,鲁庄公正焦急不安地踱来踱去。这时,一人飞奔上前,道:“禀大王,宫外曹刿求见。”“不见。”庄公头也不抬,匆匆挥了挥手。“他是为战争而来的。”“快快有请。”庄公急忙转身,向宫外望去。 曹刿快步走进去,(远镜头)他步伐坚定,面色严肃。庄公满意地笑了,(近镜头)匆匆迎上。亲切地说:“咱们里面谈。”曹刿抬手:“大王请。” 宫内,两人密谈。 外景。马蹄声碎。人流滚滚直向长勺。突然,马蹄声戛然而止,人马停立于长勺一片宽阔的平野上。原来就为数不多的鲁军更是显得寥寥无几,庄公与曹刿一同站在最前的一辆战车上。远方是一块略微突起的小山丘,广阔的平野别无他人。鲁军知道,那块小山丘后是令他们心惊胆战的敌军。那儿显得格外阴森恐怖。风从那儿刮过,带来的不只是砂石,也似乎带来了丝丝缕缕的硝烟味。 片断二 五彩的灯笼挂满了大街小巷。迎接的百姓堵住了鲁国城门。海边,澎湃的浪花拍打着峭壁。郊野,闪烁的寒星点缀着长空。 一切都似乎特意安排过,一切都似乎为此刻蓄势良久。 长龙似的火把缓缓挪动着,高头大马上鲁庄公满面春色。苍老的脸上一条条皱纹似乎也满载着喜悦,丝毫没有疲惫之意,丝毫没有往日颓唐的神态。在他身旁,一位高大魁梧、威风凛凛的青年男子则一脸冷静,一脸沉着,他一声不吭地眺望着远方的山河。他想,祖国的江山终于有欢声笑语,终于镀上了胜利的光辉。 就要进城门了,拥挤的人群立即让出了一条笔直的通道,喧哗的人群不约而同地停止了议论。月光泻下,照亮了前方望不到头的路,洒在年轻人的脸上,他显得很平静。突然,他调转马头,快马加鞭地向远方奔去,千千万万的视线锁定在那远去的背影上。一位鲁庄公身边的御前侍卫企图把他追回,被鲁庄公阻止道:“由他去吧,留得住他的人也留不住他的心啊,像他这样爱国爱民而又学富五车的人少啊!” 这位年轻人便是曹刿,他飞快地奔驰着,似风、似电,道旁的树木,远处的山峦都风驰电制掣般地向后飞奔。他闭上肯,那场大快人心的战斗又浮现在眼前。 片断三 鲁国的都城显得与往常一样,街市上的买卖吆喝声已变成了战前的议论声,人们的脚步也更快了。一切都显得那么紧张。鲁国的宫庭里,一个个臣子纷纷接诏进殿,也不敢像平时那样移官府步了,似乎有一场大战争要开始了。鲁国都城的城门守卫森严。齐国军队的马蹄声似乎越来越近了,仿佛一切都笼罩在硝烟和鼓声中。 鲁庄公来回地踱着方步,他双眉紧蹙,忧心忡忡:(画外音)眼下齐军已兵临城下,大兵压境,志在必得,我区区几万军队,如何能抵挡?看来一场浩劫在所难免了…… 只见一中年男子,着一身白衣,从容走进来。庄公见此人剑眉高耸,目光炯炯,风度翩翩,暗自赞叹道:好气魄! 夕阳,秃鹰,风沙。 当风烟散尽时,一串震天的鼓声打破了残酷的宁静。 齐军冲进来,像海潮一般,数不清的人影,听不清的喊杀声。 鲁庄公的眼中弥漫着杀气,他紧握鼓槌,走向战鼓。 两军对峙,皆虎视眈眈。 “咚咚……”齐军擂起战鼓。 鲁庄公正欲下令,却被曹刿阻止了。 鲁国将士们见统帅不擂鼓,都感到纳闷,不明白为什么。 齐军见好久没动静,便擂起了第二遍鼓。 鲁庄公又欲击鼓,曹刿目光炯炯地望着前方,镇定地说:“慢。”鲁军正欲攻杀,又被阻止了。怎么了?鲁国将士似乎忍不住了,手中的兵器微微抖动,脸上的肌肉绷得紧紧的,就等一声令下好让他们杀个痛快。 齐军敲响了第三遍鼓,鼓声已没有先前那么洪亮。 “咚咚咚!”一阵惊天动地的鼓声响起来了,“杀——”鲁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齐军扑去。齐军先头部队一下子被鲁军冲乱了阵脚。鲁军好似一支支锐利的长矛刺向敌人。齐军抵挡不住,接连败退。鲁军越战越勇。齐国后备部队见鲁军如此神勇纷纷逃跑,顿时乱作一团。齐军仓皇而逃。曹刿仔细看了看阵势,喊道:“追!”鲁军将士乘胜追击,把齐军打得落花流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