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资料 >> 高中 >> 语文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 >> 语文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 正文

 

必修二第三专题第一模块练习

必修二第三专题第一模块练习

一、双基提要

1、下面注音全都正确的是(  

A、贿(luò)         (lì)山         (pín)媵嫱

B、(piāo)掠        (yǐ)         (dāng)玉石

C、(ǒu)      (qūn)        直栏横(kān)

D、雨(jì)      (yǎo)        架梁之(chuān)

2、下面解释不正确的是      

A、嬴而不助五国也(和)        B、始祸焉(招致)

C、牧以谗诛(等到)            D、缦立远视,而望焉(宠幸)

3、下列选项加点词语中古今意义相同的是         

A、六国破亡之故事 B、可谓智力孤危   C、其实百倍   D、一旦不能有

4、下面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        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C、割,以趋于亡            D、朝,为秦宫人

5、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A、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B、洎牧以谗诛

C、赵尝五战于秦                      D、是又在六国下矣

6、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诸侯之所大患,不在战矣      B、至于颠覆,理宜然

C、独夫之心,日益骄            D、人有一死

7、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燕、赵之君,有远略        速祸焉

B、①后得一夕安寝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

C、①六王毕,四海                  ②楚人炬,可怜焦土

D、①秦纷奢,人亦念其家        ②使秦复六国之人

8、下列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苏洵,北宋散文家,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山人,后人将他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苏洵著有《嘉祐集》。

B、杜牧,字牧之,唐代文学家。杜牧工诗、赋、文、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

C、赋是介于散文与诗之间的一种文学体裁,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结尾处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赋常常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刘勰的《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D、《阿房宫赋》先抑后扬,一扬一抑,由鼎盛时的轰轰烈烈到覆灭时的烟消云散,国亡族灭,两者形成巨大的落差,构成心理张力,给人以震撼。

9、补写出下文空缺的诗句

卧波,            ?复道行空,            ?高低冥迷,           

明星荧荧,            ;绿云扰扰,            ;渭流涨腻,            ;烟斜雾横,            。雷霆乍惊,            ;辘辘远听,             

                ,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二、课堂反馈

阅读下文,回答10—14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10、解释下面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霜露                             ②暴秦之欲无              

③强弱胜负已                     ④此言                  

11、联系上下文,理解“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意在说明(       

A、先辈创业艰难,国土逐渐增多        B、先辈创业艰难,后人守业维艰

C、先辈创业艰难,成就功业有限        D、先辈创业艰难,后人本应珍惜

12、联系上下文,理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理”是指(      

A、秦国实力强大,不断攻取,最终导致六国颠覆

B、秦国为了扩展疆域,采用外交手段导致六国颠覆

C、六国屈从暴秦的强大,最终导致颠覆

D、六国因战败而把土地拱手相让,最终导致颠覆

13、下列句子中,最能说明“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的原因的是(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14、翻译下面两句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阅读下文,回答15—18题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5、解释下面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剽掠其人                      ②弃掷逦迤                      

③奈何取之尽锱铢                ④多于九土之城郭                

16、下列句子中,最能说明秦国破灭的根本原因的是(       

A、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B、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C、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D、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7、文中从“使负栋之柱”到“多于市人之言语”一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                                                                    

18、翻译下面两句

①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②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三、巩固练习

阅读以下两段文字,结合苏洵的《六国论》回答19—24题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苏辙《六国论》节选)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立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选自李桢《六国论》节选)

19、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怪天下之诸侯(私下)             ②未尝不其当时之士(过错)

③天下之诸侯之以蔽其西(凭借) ④因得以自于其间矣(完整)

⑤以助其急(暗地里)               ⑥未有能于秦者也(胜过)

秦无异也(看待)                 ⑧有形便之利如秦者(擅长)

A、②③④⑧        B、②④⑦⑧        C、①⑤⑥⑦        D、①③⑤⑥

20、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①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③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④而四国休息于内

⑤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⑥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A.①③⑤      B.②④             C.②③⑥      D.②③

21、李桢认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其原因是(        

A、六国都想做秦国想做的事情。

B、六国在沉溺于攻战,惯于欺诈、弱肉强食等方面与秦国没有差别。

C、当时,崤山以东的国家没有能胜过秦国的。

D、沉溺于攻战的六国最终因为自己力量逐步削弱而走向灭亡。

2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苏辙假设“彼秦者将何为哉”的条件是“韩魏无东顾之忧”,四国“阴助其急”。

B、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厚韩亲魏以摈秦”,而“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C、苏洵认为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有利地势,又未得到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

23、苏洵、苏辙、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

①苏洵:                                                              

②苏辙:                                                             

③李桢:                                                             

24、翻译文中线的句子

①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②至使秦人得其隙,以取其国

                                                                    

③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

                                                                    

阅读以下文字,回答25—27题

《阿房宫赋》被选入《古文观止》卷七,编选者评论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所以一炬之后回视向来瑰丽,亦复何有!以下因尽情痛悼之,为隋广、叔宝等人炯戒,尤有关治体。不若《上林》《子虚》,徒逢君之过也。”指出这篇作品“为隋广(隋炀帝)、叔宝(陈后主)等人炯戒,尤有关治体”,很有见地;但由于对杜牧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态度缺乏了解,还未能准确地揭示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这篇作品的思想意义。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令度支员外郎卢贞,“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通鉴》卷二四三)。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敬宗的年号——引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见《阿房宫赋》的批判锋芒,不仅指向秦始皇和陈后主、隋炀帝等亡国之君,而主要是指向当时的最高统治者。(霍松林《〈阿房宫赋〉鉴赏》节选)

25、《古文观止》编评者认为《阿房宫赋》与《上林》《子虚》不相同,请分析上文,回答他们不同在哪里?

答:                                                                  

                                                                      

26、作者认为《古文观止》编评者未能准确地揭示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这篇作品的思想意义。请结合《阿房宫赋》分析上文,归纳杜牧的真正创作意图和作品的思想意义(不超过15个字)

答:                                                                    

27、选出对上文理解有误的两项(       )(    

A、《古文观止》编评者未能准确地揭示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这篇作品的思想意义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杜牧的生活的社会环境和他的政治态度。

B、《阿房宫赋》的产生是时代因素与诗人个体的政治抱负相碰撞的结果。

C、杜牧的批判锋芒直指秦始皇、陈后主、隋炀帝和唐敬宗等亡国之君。

D、唐敬宗“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是为了学秦始皇,期望像他那样成就一番霸业。

E、以上的一段文字采用了先破后立的写法,先否定《古文观止》编评者对《阿房宫赋》的理解,后提出了新的见解。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高一上册期末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必修二第三专题第一模块练习,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