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颢的《黄鹤楼》超越了李白
|
作者:李贤哲 崔颢(704?-754),中国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玄宗开元年间进士。开元后期曾出使河东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年少时,诗风轻浮。从军边塞后,诗风大变,风骨凛然,感情昂扬。如《古游侠呈军中诸将》、《雁门胡人歌》等。他的《长干曲》五绝四首,设为问答,情趣盎然,富有民歌风味。最有名的是七律《黄鹤楼》,传说曾使李白大为佩服,自愧不如。尤其是李白的《鹦鹉洲》一诗,更为此说提供了有利的佐证。 崔颢其人 《唐才子传》说他是开元十一年进士,以此计算,崔颢中进士的时候还不到二十岁,在“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唐代,可以算是少年得志了。与很多神童出身的诗人一样,崔颢方仲永式的光芒似乎只是在中进士前后短暂地闪耀了一下,之后就几乎杳无声息了。进士及第之后,他担任尚书司勋员外郎。政绩上没有什么声誉,也许是由于受南朝诗歌影响的原因,时人评价他“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诗名并不好。而其名声不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可能还是在他的私生活上。 《唐才子传》说,崔颢少年得志,行履放纵,嗜酒好赌,更关键的是好色无度。娶妻专挑美女,“稍不惬,即弃之”。史书里并没有说崔颢频繁娶妻又弃妻原因是什么,只是说他“凡易三四”,三四之类数字,在古文中常属虚指,也许是崔颢结婚离异太频繁,让史家也难于计算了吧。不过也许由于这些原因,崔颢的名声一直不是太好。在他的仕途生涯中,也曾经有过机会,可以借名人提拔而改变命运的。比如当时著名的诗人、书法家李邕听说崔颢的诗名之后,曾亲自邀请崔颢至家做客。谁知道崔颢来之后,献诗一首,第一句就是“十五嫁王昌”,李邕一听他走的还是淫词艳曲的路子,大怒说:“小儿无礼!”拂袖而去,再不与之交往。 《黄鹤楼》 诗风不合于时,名声又欠佳的崔颢在名家辈出的唐代早年一直籍籍无名也许是注定的命运了,但是,上苍也许只是给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让他从世事的艰难中跳出狭隘的轻薄浮艳,在困顿之后奏响悲凉的琴弦,留下真正动人的乐章吧。史书说崔颢到了晚年之后,诗风突然一变:“风骨凛然”,让人称奇。也许,这真的应了那句话:“诗穷而后工”,当崔颢完成了少年轻薄到中年困顿,直到老年的刚劲时,诗神为他安排了一场无法断定盈亏的交易,以诗人一生的宦达为代价,换取诗歌最隐秘最精深的密室的入场券,让崔颢一睹诗神最灿烂辉煌的羽翼,在这羽翼之上,留下自己的华章。交易的地点,就是黄鹤楼。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仙人驾鹤而去本是传说,但是诗人每每将假做真,也是借求仙访道抒其在现实中的不平,浇胸中之块垒吧。年少的辉煌与半生的失意交织在胸,纠缠不清,形成了万吨沉埋地底,但是一遇缝隙就会喷薄而出的岩浆,而登临黄鹤楼,就为这岩浆寻到了这难得的缝隙,于是,当诗人的沉郁冲开缝隙冲向云霄的时候,诗人就再也不顾及什么平仄格律之类的清规戒律,而任由这郁结之气挥洒恣肆了。 古诗最忌用词重复,这点深知格律的崔颢不会不知道,但是在诗歌的前三句,诗人却兵行险着,每句都出现“黄鹤”一词。但是让人惊奇的是,三次重复的出现不仅不显得累赘,反而给人气韵上一唱三叹之感:三次黄鹤,仿佛是一道三叠泉,诗兴甫发,诗歌的甘泉刚刚奔出,第一个台阶便将其搁置一下,激起飞花点点;等到我们冲过第一叠,满以为能够一泻千里之时,第二叠又拦住了去路,此时泉水击石,泠泠作响,水花四溅,急着要翻过第二叠,奔下悬崖;谁知此时第三叠又横在路前,此时泉水之势已被蓄足,碎琼乱玉渐迷人眼,日光下彻,飞花点翠,美不胜收。直到冲过第三叠,泉水终于舒展了身体,调正了方向,潺潺而去。更令人叫绝的是,三叠似乎将前三句分成三节,但是气韵却一往贯通,似乎是诗人登楼望远,怀古思今,那一股沉郁之气在胸中历经百波千折,虽幽深隐晦却不绝如缕,终于在黄鹤之影已了无踪迹可寻时,终于自诗人的胸中吐出,暴晒在这高楼之上,日光之下。《红楼梦》里黛玉教人作诗时说:“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1] [2]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崔颢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崔颢的《黄鹤楼》超越了李白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崔颢:李白佩服的开封诗人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