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谁乘黄鹤去
诗在唐代,是一个传媒,也是一个擂台。诗与诗之间的比较,这种不确定主题、富有趣味性的文学竞赛,时至今日仍然沿袭不衰,将寂寞的文坛弄得热闹生动,花絮繁多。譬如崔颢先到黄鹤楼,题诗一首,力拔头筹,竟然使得后来的诗仙李白大伤脑筋,面对美景,诗兴全无,只是嘟嘟哝哝地说了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显得很是勉强和无奈。在崔颢的诗作面前只能闷头喝酒,以李白的文名,“哲匠敛手,无作而去”,甘于服膺别人,实在少有。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黄鹤楼有幸,天下人来来往往,在其中观赏聚会,平静如常,但崔颢和李白这样的大才子一到场,立刻风生水起,骤起波澜。崔颢和李白的这场比赛,没有人来投资和策划,旁观者也少,居然也搞得有声有色。崔颢先来了一趟黄鹤楼,登高望远,心有所动,写了一首感怀诗。时隔许久,李白这样的大文豪也来了,负责接待的当地官方自然也不肯放过这个机会,酒酣耳热之际,请赐墨宝。有人顺手就将崔颢的诗稿递了过来。李白不看则已,一看之下,竟顿时觉得心空脑塞,写不出更好的诗篇了。
细细品察,这则逸事,其实多有可疑之处。依李白写诗的功底,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常常是在酒后信手拈来,而他若干次题写的天下名山大川,也不乏前人佳作,一代诗仙哪里会顾及前人脸面,只管借着一腔酒意,自写他的李氏文章。甘为崔颢之下,极有可能出于戏说。
文人之名,除了白纸黑字的著作文章,还有一个重要的出名途径,便是借助别人的评论,进行炒作传播。时下有不少作品,文章未火,炒作先热,可谓风生水起,名先文至。崔颢与李白同赋黄鹤楼的逸事,以李白夸赞崔颢未写告负而终。后来还有人不肯罢休,从李白的另两首诗《鹦鹉洲》和《登金陵凤凰台》中,找出崔颢作品的影子,再揭李白的伤疤。如果在现代,遇有好事者,说不定会爆出疑似剽窃之类的噱头新闻,弄得沸反盈天。文坛这类事情总是时有发生,始终不会寂寞,而且常常将一段佳话演变成一段恶炒。
为了李、崔二人这首小诗,历代文坛也未曾停止过争论。严羽在《沧浪词话》中称,“唐人七律,当以崔颢《黄鹤楼》第一”,刘克庄则含糊其辞,“真敌手棋也”,甚至连清代的纪晓岚,也饶有兴趣地加入其中参与讨论。崔颢只凭这一首诗,便将诗坛点衬得无比精彩。
贰盛唐风但,除了几首好诗,崔颢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好名声。
崔颢者,亦擢进士第,有文无行。好蒱博,嗜酒。娶妻惟择美者,俄又弃之,凡四五娶。
——《新唐书·卷二○八》
纵观史书给崔颢确定的“罪名”,主要有三条:一是参与赌博,二是成日嗜酒,三是不断地娶漂亮老婆。用今天的话来说,既是赌徒,又是酒徒,还是好色之徒。凭着这三条,崔颢一下子被打入品行不端的行列。也许当时的进士考试,没有进行细细审核,这样问题多多的人,居然混进了京城的官员队伍。
依崔颢的个性,他本当是一位鹤立鸡群、卓尔不群的叛逆文士。一介文人,不但喝酒,还参与赌博,实在是常人不能接受的。换了李白,虽嗜酒如命,却喝出了酒仙诗仙的好名声;崔颢同样会一掷千金,只混出了个酒徒赌徒的形象。为崔颢作传者,还列举了他年轻时多作浮艳轻薄之诗,又说崔颢游历京师之时,连续娶了三四个夫人,都是美色佳人,只要不满意,立马休了再娶,在情感上不能专一而终。这件事,实在是将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