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福智
一、 崔颢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我于《美在生命》一书中对"意""象""神"的阐发,刚好可以拿《黄鹤楼》来印证。
中国古典美学是生命美学。中华文艺美学所讲的"意",不是主题思想,而是生命体验。主题思想限于理性,而生命体验则包括理性、感性等心理内容乃至生理反应。"意"反映着人的整体生命质量,高质量的人才有高质量的"意"。
"象",在未进入诗歌成为意象之前,只是人皆可见的现象。但在诗人眼中,"象"的"符号"意义更大,不同诗人在同一现象中感受到不同的符号意义,这才产生不同的意象。黄鹤楼有楹联云:
楼外眼空天地窄 杯中胆大古今雄
其符号意义就和崔颢感受到的迥然不同了。诗人看到现象的"象",触起"意",由"意"抽出"象"中的符号意义来,便构成意象。写成为诗,诗中之"象"也就成为诗人"意"的载体。
在中华古典美学里,客观现象不是起决定作用的东西。起决定作用的是高质量的生命体验。沈德潜所谓"意得象先",就是以传统文艺观表彰崔颢先具有了丰盈的生命体验,随之在现象的触动下,迅速把握住"象"中的符号意义构成高质量的意象群。
崔颢被黄鹤楼触起的"意"是长期生命体验的延伸。他当然熟悉有关黄鹤楼的传说:或说有仙人骑鹤出现过,或干脆说有人在此骑鹤升仙,总之和仙有关。成仙代表着人间最美好愿望。崔颢可能并不想成仙,但必有美好愿望。美好愿望兴奋跃出,便一气呵成化为"黄鹤""黄鹤""黄鹤"的诗句。这几句诗越出律诗规范的藩篱,却具有极强大的"情感冲击波"。诗人在热切向往,然而两个自然喷射而出的"空"字则还传达出其极大的遗憾。读者可以感觉到他眼望长空神驰千载--也许还可以想像出他张着嘴巴半天合不拢的情态。
沈德潜所谓"神行语外",是说诗句的字里行间有作者精神活动的活泼展开。所谓"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思路和王国维"不隔"说一致(请参《美在生命》下编第五章)。
《黄鹤楼》前半最能体现沈德潜的赞语。至其后半,也是心灵的自然展示:眼光朝天既无着落,于是转而看地。而大地也只一片辽阔苍茫。向天的追求已觉无从达到了,退而求其次吧。"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是《楚辞·招隐士赋》里的名句,芳草萋萋是积淀着欲归不得的游宦者的悲哀的。乡关渺渺,落日烟波,把时光易逝前景渺茫的沉重感铺天盖地压向心头,而崔颢又有本领把眼前景心中情轻而易举地裁成诗句,让读者享受到原汁原味。
崔颢《长干曲四首》中颇有名句: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其一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其二
一般以为这两首诗是对答歌词,考虑到在《全唐诗》里有个小注:一作《江南曲》,我颇怀疑"横塘"不属长干里,因而二诗未必相统属。效民歌体的诗相当于风俗画,我们只要能从中把玩到生命意兴之绚丽多姿就够了。
第一首写女郎去认同乡,究竟女郎之意是否在同乡?读者可以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去参详。
第二首如是应答,很有点言外之意:相逢恨晚。如非应答,则是在家日少四处奔波的感慨。而我们也常有发这种感慨的机会的。
从这些风俗画般的诗里,盛唐那种健康开朗的时代精神得到自然的流露。我们常被一种观念束缚,以为"封建礼教"横亘历史两千多年,一直以置自由恋爱于死地为快事。而《长干曲》这一类诗歌却分明昭示我们:自由恋爱不是舆论鞭挞的对象。中华文化底蕴在根本点上重视阴阳相配,尊重女性人格是当然之义。
二、 张旭诗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桃花溪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