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请读者研究一下,如果还不明白就抄写一遍,看看改革的精华是否真让慈禧太后给抹杀了,即:“大学堂为培植人才之地,除京师及各省会业已次第兴办外,其余各府州县议设之小学堂,”“着地方官斟酌情形,听民自便”。要是不幸的传教士、遭黜贬的官员以及可以“自便”的民众意识到这一点,可以省去多少是非!
前面的谕旨颁布三天之后,就是9月29日,慈禧太后又假借皇上的名义下了道诏书,命令 惩处康有为及其同党。如果康有为真无缘无故地建议皇上杀荣禄、囚太后的话,要是你处在她的位置上你又会怎么对待他?诏书说道:
“朕恭奉慈闱,力崇孝治,此中外臣民之所共知。康有为学术乖僻,其平日著作,无非离经畔道、非圣无法之言。前因其素讲时务,令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上行走,旋令赴上海办官报局。乃竟逗留辇下,构煽阴谋。若非仰赖祖宗默佑,洞烛几先,其事何堪设想。康有为实为叛逆之首,现已在逃,着各省督抚一体严密查拿,极刑惩治。举人梁启超与康有为狼狈为奸,所著文字,语多狂谬,着一并严拿惩办。康有为之弟康广仁及御史杨深秀、军机章京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等实系与康有为结党,隐图煽惑;杨锐等每于召见时欺蒙狂悖①好女王贝丝,指英国都铎王朝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1533~1603),在位时期厉行专制统治,初步确立了英国的海上霸权。,密保匪人,实属同恶相济,罪大恶极。前经将各犯革职拿交刑部讯究,旋有人奏:稽延日久,恐有中变。朕熟思审处,该犯等情节较重,难逃法网,倘语多牵涉,恐致株连,是以未俟覆奏,于昨日谕令将该犯等即行正法。”
这个诏书以及处决了一、两个别的官员,可以算是慈禧太后最大的罪——确实罪行不小——不过完全不能跟“好女王贝丝”①的那些罪过比。
现在我们来谈谈据说是慈禧太后发给她的督抚、将军和提督的一封密诏,日期为1899年11月21日。我将此视为这位伟大女性所实施的一件最伟大、最勇敢的事情。
慈禧太后复出训政之后,意大利步别的列强的后尘,要求割让浙江的三门湾。但它遇到的掌权者变了。它和每个别的人都惊讶地发现,中国对此的回答是断然拒绝, 而且开始为抵制这种欲望作准备。不久事情时局图变得很清楚,意大利想要取得三门湾的话,就必须通过战争。可它对战争并没有兴趣,所以要求就收回了。这件事对理解前述11月21日的密诏(见下)是很有帮助的。
“现在时事艰难,各国虎视眈眈,争先入我堂奥。以目下中国财力兵力而论,断断无衅自我开之理。惟是事变之来实逼处此,万一强敌凭陵,胁我以万不能允之事,惟有理直气壮、敌忾同仇,胜负情形非可逆料。各省督抚每遇中外交涉事件,往往预存一和字于胸,遂至临时毫无准备。此等锢习,实为辜恩负国之尤,特严行申斥。
“嗣后遇万不得已之事,非战不能结局者,如业经宣战,万无即行议和之理。各省督抚必须同心协力,不分畛域,督饬将士,杀敌致果。和之一字,不但不可出诸口,并且不可存诸心。以中国地大物博、幅员数万里、人丁数万万,苟能各矢忠君爱国之忱,又何强敌之可惧。正不必化干戈为玉帛,专恃折冲樽俎也。”
某个批评她的人指着上述诏书的最后一句问道:“这话不是挑战吗?”我们答道:是的。慈禧太后渴望通过抗争来拯救先人的家园和坟墓,使其免于受到破坏和劫掠。北美十三州不是为了比这更小的事就向英国挑战吗?日本不是为了比这更小的事就向俄国挑战吗?慈禧太后不惜一战,不是为征服,而是为自保;不是为荣耀,而是为家园;不是为邻居的嘲笑,而是为“强敌”的“凭陵”。她的不明智,不在于不惜一战,而在于把迷信的拳民这种乌合之众当作结盟和依靠的对象,在于相信她“数万万”毫无约束的“壮丁”可以抵挡西方来的数千或数万名指挥有方、训练有素的聪明士兵。
1902年法国明信片慈禧太后不惜一战,而不是软弱地屈从欧洲列强的领土要求,这可以从以下总理衙门发给督抚们的诏书中进一步得到证明:
“如各国不肯践言,则衅自彼开,该督等须相机行事,朝廷不为遥制。万勿任令长驱直入,贻误大局,是为至要。”
为了增强自己的地位,她派了两个特使去日本,希望与其就西方来的白祸达成一项防卫联盟。但这一次千虑一失,她在人员的挑选上犯了个错误。这两位使臣跟我们一般所见的黄种人不同,对他们的使命泄露得太过分,最后被不体面地召回,而条约也就不了了之。作为改革家的慈禧太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