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C >> chu >> 楚庄王 >> 正文

 

楚庄王的军事战略思想

选(今湖北枝江市境内),将伐楚。于是申、息之北门不启。楚人谋徙于阪高(或认为阪高位于今湖北当阳市东北的长阪附近)。蒍贾曰:‘不可。我能往,寇亦能往,不如伐庸。夫麇与百濮,谓我饥不能师,故伐我也。若我出师,必惧而归,百濮离居,将各走其邑,谁暇谋人?’乃出师。旬有五日,百濮乃罢。”随后,楚庄王采取分化瓦解、“擒贼擒王”、佯败骄敌、“分进合击”的战法,集中力量打击庸国,并采取外交手段,联合秦、巴两国军队,一举战胜实力较强的庸军,于是“群蛮从楚子盟,遂灭庸。”[13]是役楚庄王不仅使楚国转危为安,声威大振,而且消除了来自侧后的军事威胁,巩固了后方,得以全力与晋争夺中原霸权。

3、观兵周疆,问鼎中原。在春秋时期要成为诸侯列国公认尊崇的霸主,必须军事、政治、外交手段三管齐下,通过盟会等形式,首先控制以周天子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国家(郑、宋、许、陈、蔡、曹、卫等国),迫使其归顺依附,纳贡臣服。楚庄王要想取晋国的霸主地位而代之,也须遵循此道。为了实现历代祖先“观兵中国、北上争霸”的战略目标,楚庄王在稳定内部、巩固后方、实力增强之后,即开始出兵中原,攻伐陈、郑等中小国家,迫使它们背晋从楚。为了使这一目的能顺利实现,楚庄王还加强了外交攻势,以孤立晋国,争取郑、宋诸国屈服。具体的做法就是联秦盟齐,结好吴、越,团结鲁郑等中小国家,使晋国陷于两面作战的困难境地。事实证明,楚庄王这一北进战略收效甚大,它使得陈、郑、蔡等国多次叛晋附楚,晋国对中原的控制力大大削弱,其霸主地位岌岌可危,而楚国在战略上日益处于优势主动地位。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借出兵征伐陆浑之戎(在今河南嵩县及伊川县境)为名,公然陈兵于周天子都城洛邑郊外,向周天子使臣询问九鼎之轻重。“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14]并声称“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15]九鼎是天子权力的象征,庄王此举,意在显示楚有席卷中原、号令天下的实力,尤其是要展示楚国的先进武器和战略物资——铜兵器与铜资源。并试探晋国等中原诸侯国的反应。但王孙满一番明主“在德不在鼎”的理论很有说服力,于是庄王引兵而退。

4、反复争夺,决战致胜。楚庄王观兵周疆后,因“郑即晋故”,而移兵“侵郑”。此后,晋楚争夺郑、陈、宋国的拉锯战连年发生,其中尤以争夺郑国为首要任务。为此,从公元前606年至公元前598年的八年中,楚七次攻伐郑国,在对晋斗争中逐渐占了上风[16]。这是因为,控制了郑国,等于占据了中原腹心,进而可以封锁黄河,阻止晋国势力南下,所以,楚庄王的大多数军事行动,都是围绕着与晋国争夺郑、陈、宋而展开的。而处于晋楚争霸夹缝中的郑、陈、蔡等小国,也只有采取“墙头,随风倒”政策,楚强则服楚,晋强则服晋,“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但这种长期拉锯战局面的存在是楚庄王所不愿看到的,楚国只有直接战胜晋国才能夺得霸主地位,而晋国也不甘心丢掉中原霸权,晋楚双方的一场战略决战在所难免。公元前597年春,楚庄王以郑附晋叛楚为罪名,亲率大军伐郑,就此拉开了晋、楚邲之战的序幕。在这一决战中,楚军利用晋军内部分歧,指挥无力等弱点,适时出击,取得了胜利,使晋军受到重创,从而一洗城濮之战失败的耻辱。接着,楚庄王进兵衡雍(今河南原阳县西南),在那里以胜利者的身份修筑楚先君宫殿,举行祭河仪式和祝捷大会,然后撤军凯旋。公元前595年,楚庄王乘邲之战胜利之余威,再接再厉,兴兵伐宋,进围宋都,晋不敢救,认为“天方授楚,不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17]楚围宋达9个月之久,宋被迫降楚。与此同时,齐、鲁等国也遣使与楚通好。至此,楚国北进中原之势达于鼎盛,几代楚人“观兵中国、争霸中原”的战略目标终于完全实现,楚庄王无可争辩地跻身于史所称道的“春秋五霸”之列。


              楚庄王军事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

  从史料中所记述的楚庄王的军事、政治实践和言论来看,他的军事战略思想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理论宝库,为《孙子兵法》和古代军事谋略以及战役、战术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其主要内容和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德服人,“止戈为武”。讲究武德、以德服人、安国利民,在楚庄王的军事战略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楚军取得邲之战胜利后,大将潘党建议庄王将晋军尸体集中掩埋、筑为高丘并树立标志,以向世人和后人显示楚军之武功战绩。“丙辰,楚重至于邲,遂次于衡雍。潘党曰:‘君盍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庄王批评潘党不懂“武功”的真正意义,并从“止戈为武”的字义讲到了使用武力的本质要求:“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今我使二国暴骨,暴矣;观兵以威诸侯,兵不戢矣;暴而不戢,安能保大?犹有晋在,焉得定功?所违民欲犹多,民何安焉?无德而强争诸侯,何以和众?利人之几,而安人之乱,以为己荣,何以丰财?武有七德,我无一焉,何以示子孙?其为先君宫,告成事而己,武非吾功也。”[18]应该说,楚庄王对战争的这一认识是值得肯定的,他最早提出了“以战止战”、讲究武德、禁暴安民、保障经济发展和人民富裕的战争道德理念,对中国古代传统军事思想的形成产生过重大影响。在他之后的《孙子兵法》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思想的痕迹。如“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言,此谋攻之法也。”[19]这些军事理论的形成,很显然是对春秋时期战争实践的经验总结。应当说,在诸侯纷争的春秋时代,楚庄王提出“禁暴、戢兵、安民、和众、丰财”的军事观,是难能可贵的,也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可以说,终庄王一生,始终把讲究“武德”作为军事行动的基本出发点,直到临终前,他还遗嘱太子及大臣“无德以及远方,莫如惠恤其民,而善用之。” [20]这种“以德服人”、“止戈为武”的军事战略思想,至今仍有借鉴和启示的意义。

2.言信行果,广结联盟。楚庄王极为重视使战争服从于政治、局部服从于整体,把言信行果、广结联盟作为军事战略的基本原则,不到万不得已决不轻率采取军事行动。他在与晋的争霸战争中着眼长远战略目标,极力避免两面作战,伐交伐谋,尽量与齐、秦等大国保持友好同盟关系,达到从整体上牵制和孤立晋国的目的,而把作战目标集中在依附于晋的郑、陈、宋等中原诸国,兵威、礼义和外交攻势多管齐下,从而逐步取得了对晋争霸的战略优势地位。其中特别是“复陈”、“存郑”、“和宋”等决策,广受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楚庄王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楚庄王的军事战略思想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