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床》:属于生命的最深刻体验
|
; 陈启文无疑是一个极具宿命意识的作家,如果没有宿命感,生命意识和对生命的体验就会极大地简化,现实的乡土也就只会从现实开始,到现实结束,也就不可能呈现出如此宽阔、复杂的一片精神的河床。现代小说和传统小说最大的差别在于,传统小说仅仅给你讲述一个故事,而现代小说则是呈现给你一个世界。这一特征同样体现在传统乡土小说和新乡土小说的区别上。“河床”,就是陈启文呈现出来的一个世界,它既是原生态的,又是通过了心灵转化的一个世界,由经验的乡土化入精神的乡土,或曰“想象的乡土”。这使得整部小说完全摆脱了束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内在精神的自由,同时也获得了对乡土的敏锐感受和把握能力,又始终呈现为一种贴紧生命的抒写。 陈启文新乡土小说的反结构化,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散文化,它是贴近乡土本质的。乡土本身处于一种无结构的、松散的浑沌状态。而《河床》,写的不仅是现实中的乡土,更是记忆中的乡土,这样的乡土还具有被遗忘事物所特有的形态。陈启文找到了一种很有现代性的叙事方式,出色地写出了乡土中国的某些特性。另一方面,对于早已远离了乡土的作者本人,又无疑带有精神回溯的意义,通过回溯精神的源头,把叙事变成了相对纯粹的精神性叙事,把属于生命的最深刻体验转化为震撼心灵的审美动力。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那片河床,跟油画一样湿润、深沉、丰厚,仿佛上了一层浓醇的光彩。而油画,是需要站在远处看的,是需要距离的。 这个距离也被陈启文清醒地保留下来了。在小说的最后,他没忘记提醒我们(或许也是对自己的提醒),无论忆念中的河床多么优美,他命定已经回不去了,回去的已经不是自己,而是“一个老大不小的陌生男人”,而他,只能走得离这片河床越来越远,“离别的优伤因而就有了游戏的味道”。这意味着他对乡土有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理解深度。乡土的本质精神是反现代性的,而城市作为现代人和现代文明的载体,又无不对人或生命存在种种遮蔽现象。新乡土小说的出现,一开始就不是为了把人重新拉回乡土世界,而是在现代人的紧张、疲惫和焦虑中,为人类提供可以回眸一望的精神家园。回溯精神的源头,其实也是为了向内心寻找力量。 河床无疑是一个象征,透过作者的创作意向不难看出,这部小说不仅是审视人的生存本相,也不止于观照人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关系,文学最重要的意义,是审视人与时空的关系。在作者充满隐痛与悲悯的叙述中,我们能时时感觉到个体生命占有时空观的局限,存在于时空中的短暂与渺小。作品充满了对存在的追问,对生命本质的追问,但没有答案。文学要解决的是人类永远也无法无法解决的问题,它不会落在一个浅表的、单一的结论里面。它通向无限的可能性。
上一页 [1] [2]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陈启文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河床》:属于生命的最深刻体验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沉重无形 掷地有声——评陈启文散文集《季节深处》的思想性 |
下一篇文章: 桃花水母1:陈启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