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深谋远虑。
不久,刘备再次被吕布所困,失城池,散二弟,陷老小,不胜狼狈,复来投奔曹操。曹操一如既往,热诚接待。平定吕布后,又引他觐见献帝,拜左将军之职,封宜亭侯。此时,一班谋臣无不为曹操担忧,并提醒他说:如今皇帝认刘备为叔,这等局面恐“于主公无益”。曹操则大度地回答:“玄德与吾结为昆仲,安能外向耶?”依旧与刘备“出则同舆,坐则同席,美食相分,恩若兄弟。”(《曹孟德许田射鹿》,毛本删改为“彼既为皇叔,吾以天子诏令令之,彼愈不敢不服矣。况吾留彼在许都,名虽近君,实在吾掌握之内,吾何惧哉!”)
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刘备学圃行韬晦之计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青梅煮酒论英雄”(21回),固然是曹操试探刘备的计谋,但也表现出他对英雄人物的评价和见解。他认为英雄如龙,“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生,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如果不是胸有城府、恢宏大度的英雄人物,对英雄与时势是不会体验得这样深切的。他一一否定了那些貌似强大的诸侯,如袁术、袁绍、刘璋、刘表、张绣、张鲁、韩遂等,分析了他们的弱点和特点,独对当时身处逆境,尚未能施展其英雄作为的刘备,却视为当今之英雄,这不能不令人赞赏他眼光之敏锐。
之后,刘备借截击袁术之机,取得兵权,叛离曹操而去,曹操也不深加追究,只是笑了笑说:“彼既去矣,若再追,恐成怨矣。”干脆了事大吉(《关云长袭斩车胄》,毛本已删)。曹操这种宽宏豁达的气度,怎能不赢得部属的拥戴和舆论的同情?正如程昱所说的:“主公有王霸之才,某等皆不及也。” 细心的读者不能看出,曹操手下虽然人才济济,但却很少有文武兼备的“全能选手”,而多是侧重某一方面的“单项选手”。出谋划策的有荀彧、郭嘉、程昱、贾诩、荀攸等,冲锋陷阵的有张辽、乐进、于禁、徐晃、夏侯惇,但却缺少像诸葛亮、周瑜那样独当一面的全才。曹操方面唯一的“全能冠军”,就是曹操本人。在很多时候,曹操都是用计、带兵“一手包”。比如“乌巢动粮”,张辽提醒他防止袁绍乘虚来袭,他笑道:“吾已筹之熟矣。”便教左右埋下伏兵,自领诸将居中,向乌巢进发,结果粉碎了袁绍的偷袭。又如赤壁之战,在第一线作战的实际上是周瑜、诸葛亮和曹操,而不是孙权、刘备和曹操。在平定袁术、袁绍、吕布、张绣、马超等战役中,小说都充分描写了曹操高超过人的政治智谋和傲视群雄的军事才能,这是孙权、刘备自愧不如的。所以毛宗岗在59回总评中说:“孙权之兵事决于大都督,刘备之兵事决于军师,而惟曹操则自揽其权,而独运其谋。虽有众谋士以赞之,而裁断出诸臣之上,又非刘备、孙权比也。观其每运一计,其始心为众将之所未知,其后乃为众将之所叹服。唐太宗题其墓曰:‘一将之智有余’,良然,良然。”
尤其是平袁绍的官渡之战。这一战,在《三国志"武帝纪》中不满600字,在《三国志平话》无此事,而《三国演义》小说却洋洋洒洒写了6000余字。曹操“以至弱当至强”,以粮草不足的7万人摧毁了袁绍粮草充足的70万人。袁绍刚腹自用,拒不采纳谋士的正确意见,最后兵败将亡,众叛亲离。曹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择善而从,灵活机变,摸清了袁绍的虚实,亲领精兵,昼夜兼程,奇袭对方的粮草辎重,最后一举挫败强敌。
在官渡之战中,“许攸问粮”的故事,可以看出曹操的机警和诡谲。曹操在深夜听到少年好友许攸从袁绍营中来投,十分高兴,连鞋都来不及穿,“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当曹操问及有何策略可破袁绍时,许攸问道:“公今军粮有几何?”操曰:“可支一年。”攸笑曰:“恐未必。”操曰:“有半年耳。”攸拂袖而起,趋步出帐曰:“吾以诚相投,而公见欺如是,岂吾所望哉!”操挽留曰:“子远勿嗔,尚容实诉:军中粮实可支三月耳。”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操亦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遂附耳低言曰:“军中止有此月之粮。”攸大声曰:“休瞒我,粮已尽矣!”操愕然曰:“何以知之?”攸乃出操与荀彧之书以示之曰:“此书何人所写?”操惊问曰:“何处得之?”攸以获使之事相告。
曹操为什么会杀杨修?有人认为是曹操忌才。理由是小说中写了这么几件事:
曹操建一所花园,竣工后去视察,不置褒贬,只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别人都不解其意,杨修说:“门”内一个“活”字,是“阔”字,说明丞相嫌门修得太阔了。手下人将门重新改造后,请曹操来验收。曹操见了,心里高兴,一问知道是杨修解的字,表面上大加称赞,心里却很嫉恨。
又有一次,塞北进贡一合酥,曹操在盒子上题了“一合酥”三个字,放在案头。杨修看到了,就与大伙儿一起分吃了。曹操问他,他说:盒子上写着“一人一口酥”,我们怎敢违背丞相的命令呢?曹操虽然笑了,但心里却很讨厌他。 又有一次,曹操午睡,被子掉到地上,一侍卫连忙帮他盖好。曹操跳起来拔剑便把侍卫杀了,然后上床继续睡。起床后装作吃惊的样子问:是谁杀了我的侍卫?众人告诉他实情,他痛哭流涕,下令厚葬侍卫。临葬时,杨修指着侍卫的尸体叹道:“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知道后,更加痛恨杨修。
终于有一天,曹操抓住了杨修的把柄。当时曹操与蜀兵相持日久,进退两难,心中犹豫不决。正好疱官进鸡汤,曹操见碗中有鸡肋,有感于怀。这时夏侯惇入帐请示夜间口号,曹操随口说:“鸡肋!鸡肋!”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为口号,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李,准备归程。夏侯惇闻知大惊,请杨修至营中问原因,杨修说:“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心班师矣。”于是夏侯惇也命人收拾行装。当天夜里,曹操心乱如麻,睡不着觉,绕寨私行,见军士们都在收拾行装,匆忙召见夏侯惇,知道是杨修的主意。曹操大怒说:“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便将杨修杀了。
其实,曹操杀杨修,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杨修辅助曹植。曹操原本想立三子曹植为世子,因为谋臣的劝阻而举棋不定。因为袁绍就因为立幼子,而遭致内哄,这是曹操的前车之鉴。而曹植爱杨修之才,常与谈论,终夜不息。杨修也常常在幕后献策,帮助曹植对抗曹丕,赢取曹操的宠爱,而且屡屡奏效。如曹操想试两个儿子的才干,命令他们各出邺城门,却在暗中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