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Z >> 周厉王 >> 正文

 

周厉王止谤

  《国语·周语上》和《史记·周本纪》中记载有被人们通常称之为“周厉王杀人止谤”的故事。这个故事说,周厉王暴虐,“国人(所有居住在国都中的民众、亦即享有政治权利的自由民)”“谤王”。“谤”或曰“诽谤”,这个字或词语,在秦代以前的意思,不过就是对政事提出批评之意。《吕氏春秋》与《淮南子》等古代著作都说过,尧、舜时专门立“诽谤之木”,让民众在其上刻写对国君的批评意见。这里的“诽谤”一词,显然毫无贬义。而“谤”或“诽谤”成为贬义词,则是秦代的专制政治在词语上留下的历史痕迹。当时周厉王的大臣邵公就对周厉王说:民众已经受不住你的暴虐了,不听话了。周厉王听了,十分恼火,找来一个巫者,让他去监督、查处那些敢于“谤王”的人,发现了就抓来杀掉。果然,“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人”只能侧目而视、怒目而视,不敢再批评、指责周厉王了。这样,就有了周厉王与邵公之间的一段精彩对话:“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之虑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邵公这段话中,讲透了一个“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的道理;并且还叙说了一整套自大臣至父老的谏劝、规诫国君的制度。思绪清晰,设想完备。如果古代文献中没有这类记载,很难设想,邵公会凭空设想出这样的思想与制度来。在《国语·晋语》中,范文子对赵武也说过类似的话:“吾闻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听于民,于是乎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使勿兜惑,风听胪言于市,辨袄祥于谣,考百事于朝,问谤誉于路,有邪而正之,尽戒(充分听取劝诫)之术也。”说法与邵公极为相近。特别是“问谤誉于路”一句,更可明显看出,“谤”字在当时使用上,只作批评之解,而无任何贬义。这类思想,若用现代语言来表达即为:国君当通过各种渠道来倾听舆论改善政治,而不应该用杀人的办法使民众敢怒而不敢言,因为那样做容易出大乱子。中国古代在倾听舆论的问题上,能达到如此高的认识水平,是我们后人应引以为骄傲的。不过,邵公的话并没有起作用:“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杀戮无辜曰厉”。周厉王的谥号“厉”字,即是概括地纪录了他的这段杀人止谤的历史。而从周厉王成为否定历史人物又可见,诽谤、即批评国君,在秦以前的古代,其实是一切“国人”的政治权利。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周厉王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周厉王止谤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