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厉王因恶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名人,他有三项重要的发明被后来的独裁者们奉若神明,并不断地发扬光大: 发明1,禁止言论自由。中国自有国家以来,民众是有权利议论朝政的。历史上有很多奴隶出身的人成为国家栋梁,言论自由是显示贤良之才的前提。而到了周厉王时,因其政无德被民众批评。这位王心里甚是不爽,下令禁止议论朝政。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周厉王杀人止谤”事件。在此之前即便是夏桀和商纣王时,也只是因争论而杀人也没有因议论而杀人啊!因言获罪之始也!
发明2,建立秘密警察抓捕批评者。他使用卫诬监视并侦查社会舆论,发现议论者立即处死,以维护“来之不易的社会安定的大好局面”。杀,确实有效,在大街上人们见面不敢说话了,只好“挤眉弄眼”。周厉王很是得意,有史记载“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x!周厉王还是盖世太保、KGB的鼻祖呢!
发明3,国家垄断一切资源。周厉王大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施垄断国家经济利益资源的统治者。他把山川河流凡是有利可收的均列入国家控制之下,哈哈,“全民所有”“国有企业”啊!人民生活陷入困境。
周厉王太爽了,人民必不爽。到底是宏大的周朝啊!尧舜遗风尚在,周公思想尚在,于是国人群起而反之赶跑了周厉王,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周召共和执政,共和元年是公元前841年。周厉王逃跑后不久死去,被谥名为“厉”,也是对他的严厉评判。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
1、诽谤原本是褒义词。诽谤,意指民众对于国家政事的自由议论。《吕氏春秋》、《淮南子》等著作中,都曾说到,远古的帝尧、帝舜时期,曾经在皇宫门口,竖起一根“诽谤之木”,木头上钉有一块横板,专供百姓在上面书写对国家政事缺失的意见。据汉儒郑玄之说,诽谤之木亦即后来皇宫门前的华表,亦即今日天安门前的华表,所以华表上仍有一块横板。
诽谤从褒义词转化成为贬义词,则是从秦始皇当政时期开始的。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得天下后,丞相李斯上书说,皇上已经统一天下了,还有许多治私学的人,对皇上的诏书不服气,“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率群下以造谤”,应该加以禁止。秦始皇批示:“可。”从此就有了诽谤罪。秦法,犯诽谤罪者,在斩首之前,还要先割掉舌头。“诽谤”二字,也就从此成了贬义词。
2、“防民口,甚于防川。”此语出自《召公谏厉王止谤 》。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其本意是禁止人民批评比大河上建坝还要危险。坝崩溃,伤人必多。闭塞言路就是这样。……
不知何因,这句话成了要防止人民说话。岂有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