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Y >> yuan >> 元顺帝 >> 正文

 

[组图]从尚武到重文 元顺帝为挽救异族统治重开科举

从尚武到重文 元顺帝为挽救统治重开科举

元顺帝

  元顺帝(死后元朝谥号为惠宗,明朝的谥号为顺帝),于1320年出生,1370年去世于应昌,名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或孛儿只斤妥欢铁木儿,是元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也是北元的第一位皇帝。他的汗号是图干铁木耳,在位时间是从1333年6月至1370年。

  元顺帝生父明宗皇帝,被弟弟文宗鸠杀。明宗4岁的幼子受到文宗喜爱,留在宫中哺育,而身为长子、10岁的顺帝则被流放到高丽(今朝鲜)和广西。不久,文宗病亡,顺帝的幼弟被立为新皇,但继位仅一月余就莫名夭死。接着,顺帝被杀父仇人的皇后和权臣立为太子,于1333年继位,时年14岁。

  元顺帝继位伊始,先后受到两方面的威胁。一方面是前朝势力,即文宗皇后和权臣的势力。顺帝利用任命另一重臣伯颜为右丞相,除去夙敌。但是,来自另一方面的威胁也因此显现,伯颜势力迅速扩张,专朝乱政,为除异己而擅传圣旨。顺帝无法容忍,大胆启用被后世称为“贤相”的大臣脱脱,于1340年联手铲除权臣伯颜。

  年仅20岁的元顺帝,在历经宫廷朝堂血腥争斗7年之久,终于逐步掌握了宫中、朝中的大权,开始成为元帝国的真正统治者。年轻的元顺帝意图作一番大事,欲大有为于天下,改元“至正”。

  在重臣脱脱的尽力辅弼下,顺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纠正之前权臣的暴政,缓和已极度紧张的社会矛盾。首先即恢复了科举取士。

  科举取士,有别于推荐、继承等方式,是通过考试,由中央政府选拔人才的制度,自唐宋以来,已成为学子们入仕的正常通路。随着元朝政权的建立,这一传统制度被打破。元世祖忽必烈在提倡“文治”和“汉化”时,也曾有实行科举制度的打算,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包括蒙古和色目贵族的强烈反对,以及忽必烈本人对此的顾虑,始终未得以实施。在历经七朝皇帝、共70余年之后,到了元仁宗时,才开始正式举行科举考试。但在举行了六次考试之后,到了元顺帝权臣伯颜专权之时,仇视汉人的伯颜停罢科举,加剧了民族矛盾。

  至正二年,欲大有作为的顺帝接受了翰林学士承旨库库等人的提议,“古昔取人才以济世用,必由科举,何可废也?”再度恢复科举取士的制度。顺帝在恢复科举当年,亲试进士78人,赐拜往、陈祖仁及第,其余出身有差。又“大兴国子监,蒙古、回回、汉儿人三监生员,凡三千余”。国子生“同试于礼部、策于廷殿”者,录蒙古人6名,从六品出身;色目人6名,正七品出身;汉人、南人共6名,从七品出身

从尚武到重文 元顺帝为挽救统治重开科举  自仁宗延佑年间(1314年),正式开科取士,到顺帝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举行最后一次廷试,前后共举行了16次录取进士的廷试,其中有10次是在末代皇帝顺帝时举行的。元代总计录取进士1139人,其中顺帝在位时就录取了进士700人,占进士总数的61.45%。此外,元末还将国子学与科举考试联系在一起,对国子学积分及格生员参加廷试录取者,采取了优惠照顾的政策,最后一次廷试,又进一步提高了国子学录取生员的品秩。元代通过廷试,从国子学积分合格生员中先后共录取正副榜284人,全部为顺帝时所录取。

  在元代举行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时,农民起义已蔓延全国,江南、四川等广大地区都遭受到战乱之苦,元政权摇摇欲坠。但在这种情况下,顺帝仍决定按时举行乡试,并“倍增乡贡之额”。至正二十六年春三月,廷试录取赫德溥化、张栋等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共73人。并且对进士优其品秩。国子学积分合格生员参加廷试,正榜增至20人,副榜20人照旧。两年以后(1368年),元朝灭亡。

  元代由顺帝坚持实施下来的科举制度,推进了蒙元政权的汉化,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元朝的统治基础,缓和了民族矛盾。元朝建立的科举制度,其内容和模式均不同于前朝唐、宋、金时。隋唐创立的科举制度,原本是选拔人才的一大进步,但后果是引导人们专尚擒章摘句,追求华丽虚浮,陷于极端的形式主义,不切实用。南宋和金基本上也是如此。

  元朝统治队伍中多是尚武重实的政治家,尤其忽必烈,深不满意崇尚虚文的辞赋之士。同一时期,程朱理学经过许衡等教育家的提倡以及从京师到地方的讲授、推广,其儒学中的正统地位得到社会广泛承认。继续推行忽必烈“文治”、“汉化”政策的统治阶层,很快倾向于程朱理学,也使重开科举的建议得以采纳、实施。明、清王朝开科取士的制度,仅仅是在元朝科举制度基础上加以发展、充实和完善,并没有什么大的改变。

  除了恢复并坚持科举制度外,顺帝继续贯彻、推行“文治”和“汉化”政策的另一重要功绩就是任脱脱为都总裁官,使长期未完成的宋、辽、金三史的纂修终于在至正三年开工。

  由官府设局,为胜国修史,存一代制度,垂至乱教训,从唐代以来已成制度。金朝时期,曾两次纂修《辽史》,却因统诸问题而没有完成。元朝灭亡金与南宋,修“三史”的问题多次提出来,但在正统这个关键问题上一直争议不休,屡议屡搁,无所进展。再加上元各代皇帝在位期间,或因宫闱争斗,或因平息叛乱,又或因短寿早亡,所以直到统一中原80余年之后,才由顺帝下令纂修。

  期间,顺帝充分信任重臣脱脱,果断解决争议,保证了“三史”在两年之内迅速完成。同时,顺帝还接受了脱脱的多条建议,包括太庙四时祭和“留心圣学”的建议。顺帝改奎章阁为宣文阁,不置学士,惟授经郎及监书博士,以宣文阁系衔。“选儒臣欧阳玄、李好文、…进讲,读五经四书,写大字,操琴弹古调,常御宣文阁用心前言往行,欣欣然有向慕之志”。(图为元朝重臣伯颜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元顺帝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组图]从尚武到重文 元顺帝为挽救异族统治重开科举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