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是我国书法艺术的鼎盛时期。在长达一百五十余年的艺坛上,涌现出许多艺技超迈前人的书法大家,王羲之则是其中的佼佼者。
王羲之(公元303—361年),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因为做官曾做到右将军,所以也有人称他为王右军。他的书法吸取了汉魏以来各家书法的精华,使功夫与自然为一体,使古制为之一变。他的字功夫独到,笔势开放,结构严谨,变化多端。人们形容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有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艺术境界。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书圣”之称。
这“书圣”的称号可不是凭空掉下来的,它包含了青年人要想成功两个不可忽略的要素:兴趣与勤奋。
王羲之7岁开始学习书法。魏晋时期有很多著名的书法家,如钟繇、卫瓘、索靖、卫夫人等,王羲之少年时期就是跟着卫夫人学习书法的、卫夫人师承钟繇,又受卫瓘的家传,其书法的精妙,教一个小孩子是绰绰有余的。王羲之就好象对书法着了魔,眼不见身外事,耳不闻窗外声,练起字来,专心致志,认定学了卫夫人的书法,将来必有大成。几年下来,王羲之的书法果然大有长进,连老师卫夫人都夸奖他:“这孩子的书法错不了,将来会比我还要出名的。”
有一天,十多岁的王羲之聚精会神地研读父亲收藏的一本《笔论》,被父母发现了,父母都说他现在不是年纪,长大再学不迟。王羲之却迫不及待地说:“学习象走路,不走怎么能进步?长大再学就太晚了!”父亲打心眼里喜欢王羲之的这股钻颈,就答应给他系统地讲解书法理论,还讲了东汉著名书法家张芝勤学苦练的故事。据说,张芝每天写完字都要在门前的池塘里清洗毛笔和砚台,日子久了,池水都变成黑色的了。王羲之十分钦佩张芝的习字精神,坚信功夫必不负人,于是连走路、休息也不放过练习写字,心里揣摩着字的写法,手指就在自己的身上划着,天长日久,连衣服都被他划破了。后来他不论走到哪里,都坚持练字。据说,被他洗黑的池水,比张芝还多,人们把这样的池塘叫作墨池。在会稽山下,温州和江西临川,都有他留下的墨池。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巩,还写了一篇《墨池记》来称颂他。这是后话。
在后来的游历中,王羲之大开了眼界。他游名山,见到了李斯、曹喜等人的书法;到许昌,见到了钟繇、梁鹄的书法;到洛阳,见到了蔡岂的书法;在朋友家,又见到了张昶的书法。从此。他改变了只学卫夫人一家的学习方法,博采众人,专心研究,终于形成了一种追张芝的自然草书,随钟繇正书之功夫,并结合自己体会推陈出新的一种书法执格,使书法界之耳目为之一新。
王羲之的勤奋,被历代的人们所称颂。史书还记载了不少关于他的佚闻趣事。
王羲之练字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没有办法,妻子只好把饭送到他写字的桌上。这次,妻子给他送的是馒头蘸蒜泥。王羲之一边全神贯注地写字,一边按妻子的吩咐拿着食物往嘴里送。一会儿妻子来看他吃得怎么样了,结果一进门就禁不住大笑起来,原来王裁之满嘴乌黑,正拿着蘸满墨汁的馒头,还要往嘴里送呢!他对练字如此着迷,竟然忘记了周围的环境,吃的什么味道都不经意了。
王羲之对书法艺术全身心投入,使他在当时就享有盛名。有人为了得到他的墨宝,甚至花了不少功夫。据说,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这个地方有一位道士,很想求王羲之给他写一本《道德经》,他把纸帛都准备好了,就是怕王羲之不答应。想来想去,他终于了解到王羲之很喜欢鹅,因为王羲之认为鹅切水的姿态对于领悟运笔劲势很有帮助。于是这位道士就精心养了一群上好的鹅。一切难备就绪,就把一群鹅群赶至王羲之时常经过的地方,以便见机行动。一天王羲之果然路过那里,看到这许多逗人喜爱的白鹅,个个都那么出色,就停下来欣赏,看得又了迷,久久不忍离去。最后,他希望道士把白鹅卖给他,以便带回家去观赏。道士却故意板起面孔说:“这么好的鹅我可舍不得卖,不过你要是能给我写一部《道德经》,这鹅我也就豁出去送给你了。”王羲之一听就答应了,很快,王羲之把《道德经》写完交给道士,换走了这群白鹅。这段佳话,被后人广为传颂。
王羲之没有真迹保存下来,他的帖倒是流传下来一些。其代表作以行书《兰亭集序》、楷书《黄庭经》、《乐毅论》最为出名。
在公元353年三月初三这一天,王羲之和朋友们聚集在会稽郡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饮酒作诗。浓郁的树荫,清澈的溪水,使大家陶醉在酒香美景之中,好不快意。王羲之从来没有这么高兴过。乘着酒兴,他潇洒挥毫,为这天创作的诗写了一篇“集序”,记载当时的盛况,题目就叫《兰亭集序》。朋友们看了都拍手称妙。他本人当时倒没觉得怎么样。第二天酒醒后,发现自己的字的确精彩,自己也十分得意,然而自己再怎样写,无论如何也赶不上酒酣之际写的这一幅了。这幅作品共28行,324个字,个个酣畅淋漓、气象万千。其中的20个“之”字,神态各异,字字别开生面。王羲之的这幅《兰亭集序》,被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成为中国书法艺术中的瑰宝。
王羲之的这篇绝代佳作《兰亭集序》手迹,最早保存在他的子孙手里,比如发明“永字八法”的隋初书法教育大师、王羲之的七世孙永禅师,就曾珍藏了《兰亭集序》这一墨宝。唐初的时候,被太宗李世民在民间访得,视为“国宝”。唐太宗十分推祟王羲之的书法,还命令当时的书法高手赵模、冯承素等人拓摹一些副本分发给身边的臣子。王羲之的书法从此在全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不过,由于唐太宗生前酷爱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手迹,因而死后这幅手迹便随之殉葬。后来陵墓被盗,这幅手迹从此失传。后世流传的只有描摹本。仅此,也是十分珍贵的传世珍宝了。
王羲之的妻子郗(Chi)氏和7个儿子都写得一手好字。他的儿子王献之、王凝之,都是当时很有名气的书法家。尤其是他最小的儿子王献之,和父亲一样,刻苦磨练书法技艺,在继承张芝、王羲之书法的基础上,还有了“破体”之称的创新,被人称为“小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并称“二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