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契丹卧龙 耶律楚材(1190-1244年),契丹族,字晋卿,生于金朝中都燕京(今北京),爲辽东丹王突欲的八世孙。其父耶律履,本是金代的学者,因其品学兼优,曾仕金世宗,官至尚书右丞。耶律楚材三岁时,父亲去世,这对他的成长有很大影响,幸得其母杨氏良好的书礼教育,加上他天资聪颖,自幼勤学苦读,博览群书,待至青年时期,就已在天文、地理、律曆、术数等方面有很深造诣。他深諳儒学,修以佛道,精于医蔔之说。他还多才多艺,善抚琴,好吟咏。由于很早就接受"汉化",工于汉文,所以,用汉文写作挥洒自如,而且才思敏捷,下笔成文,出口成章,极其自然纯熟。
耶律楚材成长在乱世中。当时,整个中国正处在元朝大一统之前的列国纷争阶段,大金国最爲强盛,佔据中原,统治着北中国。但时过境迁,它的全盛时期已过,国势一年不如一年了。南宋王朝虽是偏于江左,但一刻也没忘记北上收复失地,不时地向北方挑战。立国甘宁陕的西夏,也对称霸中国怀有野心,乘机与南宋结交,在西北方向侵扰。真是诸强对峙,战事频生。此时,金国西北部的附庸蒙古族也乘机崛起,铁木真自被本部族推举爲首领后,经过连年的征战,统一了蒙古。金章宗太和六年(1206年)成爲全蒙古的"汗"(皇帝),尊称成吉思汗,是爲元太祖。这个新起的蒙古,更是野心勃勃,在北方不断地向金国发动进攻。金国对其咄咄逼人之势难于应付。
就在这一年,耶律楚材十七岁,他可以出仕了。接照当时全国的规矩,他这个宰相之子享有赐补省掾(协助政府部门长官掌管文书、处理日常事务)官职的特权。可是他本人希冀参加正规的进士科考试。章宗认爲旧的制度虽然不可更改,但是考试更可以发现人才,于是敕令他应期当面考试。在应试的十七人中,耶律楚材风骚独佔,掾吏之职自然探囊取物。从此,他便步入政界。此后,他还曾任职开州同知。
成吉思汗的蒙古军事政权确立后,靠着他强大的军事实力,开始向四邻征讨。爲了免于受到西夏的牵制,成吉思汗决定在攻金之前,先用兵西夏。1205-1209年间,成吉思汗对西夏攻伐三次,大大地削弱了西夏的力量,使之没有出外征战的能力了。接着,经过周密部署后,从1211年起,成吉思汗便大举进兵金国。已走下坡路却一意图谋压服南宋的金国,哪里是成吉思汗的对手,蒙军"所至都邑,皆一鼓而下"、"凡破九十餘郡",直到兵邻金国中都燕京城下。
金宣宗贞佑二年(1214年),金主完顔永济爲了躲避蒙军南下的胁迫,一面委送其女入蒙,以和亲争得金国喘息的时间。同时,决定把首都南迁至汴(今河南开封)。耶律楚材的全家随之南下,只有他本人被任命爲左右司马员外郎,职掌尚书六部日常奏章,辅佐金国右丞相完顔承暉留守在中都燕京,时年二十四岁。 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五月,围攻燕京年余的蒙军,一举攻克燕京,右丞相完顔承暉自尽殉国,耶律楚材眼看金朝的大势已去,于是在城陷之后,便"将功名之心束之高阁",空怀经天纬地的才识绝迹于世,弃俗投佛,在万松老人(行秀)门下钻研佛理,一去三年。艰难的进世,磨礪了耶律楚材,他等待着时局的发展,等待着实现壮志的机会。
成吉思汗十三年(1218年),机会终于来到。成吉思汗既定燕地,他逐渐感到人才的重要,这时他听说耶律楚材是位难得的人才,而且又是被金国所灭、与金国有仇的原辽国宗室后裔,便遣人求之,问询治国大计。耶律楚材虽然修身养性,过着隐居的生活,然而他时刻也没忘掉干戈扰攘、生灵涂炭的神州大地,极想依凭靠山,伸出双手去拯救水火中的苍生。得知有雄才大略的成吉思汗要召见他,感到是一个图谋进取的好机缘。他二话没说,即刻应召前往,以便使自己的盖世才华得以施展。有一首自咏诗可以表明他此时的心迹:
圣主得中原,明詔求王佐。 胡然北海遊,不得南阳卧。
耶律楚材身材魁梧,髯长鬢美,极其勇武。回答成吉思汗的询问,更是声音宏亮而流畅。成吉思汗说到:"辽金世仇,我要爲你洗雪国仇家恨。"耶律楚材的回答十分得体:"那是以前的事了。我的祖父已经入侍金朝,既然做了臣下,怎敢和君主爲仇?"成吉思汗对他的回答非常满意,认爲这个人重君臣之情,又遵守信义,是值得信任的。便把他留在身边,以备顾问。耶律楚材才学渊博,受到成吉思汉的宠信,并亲切地称他"长鬍子"。耶律楚材此时想的是,历史上董仲舒辅佐武帝以"文治",使得汉家气势恢宏。如今,他也找到了这样的机会。
二、随军西征 成吉思汗十四年(1219年),蒙古军队在对自己的宗主国金国实施了一系列痛击之后,在军事上完全取得了主动,于是,除了仅用小股兵勇继续对中原金地蚕食鲸吞外,集中精锐之师,进行了有名的西征,攻打花刺子模国。
成吉思汗对西方的征讨,早在1204年就开始了。那时主要是征服西辽国,1218年,成吉思汗最终灭掉西辽,使之领地尽归了蒙古。在征西过程中,中亚大国花刺子模,曾与西辽结过盟,使蒙古与花刺子模两国结下冤恨。近来,花刺子模国王摩訶未又背信弃义,杀死了蒙古派出的使者和骆驼商队,两国又生新恨,这旧恨新仇加在一起,使成吉思汗发誓,非灭掉花刺子模国不可。
在西征开始的前一年春天,成吉思汗专程派人到燕京,召请耶律楚材随军西征。耶律楚材十分激动,认爲这是对自己的一个锻炼机会。因此,他即刻收拾好琴剑书籍,慨然上路。从燕京到成吉思汗的军营,相距甚远,且路势险要。但所有这些,都未能阻止耶律楚材决心报答亲顾之恩、践平生壮志的宏心伟愿他出居庸关,过雁北,穿阴山,越沙漠,经过一百餘天的长途跋涉,最终如期到达了目的地。
成吉思汗西征出师的这一天,虽时值夏六月,却忽然狂风骤起,阴云密布,转瞬间大雪飘飘。成吉思汗有些疑惧,不知此爲何兆。于是立即把耶律楚材召至帐前,蔔问吉凶。耶律楚材绝非是庸俗的阴阳先生,他具有相当高的科学水平,他瞭解日月星辰运行规律,可以测知月蚀之期,可以修订曆法。此刻,他没有简单地按大自然的规律去解释天象,而是以一位精明的政治策略家的思维,把对这种天象的解释添加上政治内容。他巧妙地利用包括成吉思汉在内的蒙古将士对天文、星象知识瞭解得很肤浅,又非常迷信的心理,以及蒙古军人对花刺子模国的行爲义愤填膺、誓死雪耻的决心,毅然断言:"隆冬肃杀之气见于盛夏,这正是我主奉天申讨,克敌制胜的好兆头"。成吉思汗希望的就是这种吉相。于是发十万大军,离开也儿的失河(今额尔齐斯河),奔西南越过天山,向花刺子模国杀去。1222年,蒙古军佔领了整个花刺子模和中亚。可谓兵锋西指,所向无敌。
此次西征大胜,成吉思汗认爲与耶律楚材的卜吉有关。从此,凡他出战,总是必须有耶律楚材随侍身旁,预测吉凶成败,参赞军政大事。耶律楚材也正是利用这种机会,运用自己的文韜武略,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
成吉思汗这个十分驍勇的"一代天骄"面对西征的赫赫战果,自然是崇武轻文。耶律楚材也明白这一点,意欲以文治国,那就应该不失时机地利用每一个"舞文弄墨"的机会,向君主灌输创治天下,绝不可轻视文士作用的道理。西夏人常八斤因善造弓弩而受成吉思汗的重用,这更增添了这位武夫的自恃。他不把文臣放在眼裏,常常当着耶律楚材的面嘲讽说:"国家正是用武之际,像你这样的儒者,到底有何用处?"耶律楚材当仁不让,针锋直指地回敬他:"制弓须用弓匠,制天下者岂不用制天下匠?"这机智的词锋,巧妙的辩难,引起了成吉思汗内心的深思,是啊,光靠武士虽然可以夺得天下,然而"制天下"时还真得"制天下匠"不可。成吉思汗内心折服。此后,他便常对其子窝阔台说:"此人(指楚材)是天赐我家,尔后军国庶政,当悉委他处置。"
在进军花刺子模国过程中,耶律楚材曾力主并负责在塔刺思城(在西辽都城虎思窝鲁朵西)屯田。这个地方是中西交通的要道,且土地肥饶,经济昌盛。这一恢复发展后方的社会经济之举,对于只知道打仗、掠夺财富的蒙古军事贵族来说,从军事活动转变到恢复发展社会经济,意义重大。蒙古军也正是以此爲基础继续西进的。
1223年夏天,成吉思汗回师驻军铁门关。据说当地人送来一隻怪兽,独角,身形似鹿,尾巴同马,深身绿色,嘶鸣声咿唔又似人言。成吉思汉感到惊奇,询问耶律楚材。耶律楚材便从此次西征军事、政治目的均已达到,应儘快结束战事的大前提出发,依据古书上的介绍,借题发挥说:"这种兽名叫角端,它的出现表示吉祥。它能作人言,厌恶生杀害命。刚才的叫意是大汗你应该早点回国了。皇帝是上天的长子,天下的老百姓都是皇帝的儿子,愿大汗稟承上天的旨意,保全天下老百姓。"成吉思汗听罢,立刻决定结束此次西征,班师回国。
1224年,成吉思汗仍取道原来的路线返回。在成吉思汗西征之前,曾向西夏徵发军队帮助西征,西夏拒不出兵,成吉思汗当时无暇征伐西夏,发誓日后一定要给予惩戒。当西征归途中,又获悉西夏与金国缔结和约,无疑等于火上浇油,成吉思汗立即决定征讨西夏。1226年秋,成吉思汗开始了对西夏的征讨。蒙古军很快就攻克了甘州(张掖)、凉州(武威)、肃州(酒泉),当年冬天,攻克灵州(今宁夏灵武县)。灵州之战,西夏主力消耗殆尽,城陷后,西夏的首都中兴府已成了空架子。1227年6月,夏主请降,西夏至此灭之。在攻打灵州这个西夏的军事重镇时,破城之后,蒙军衆将士,无不抢掠女子、财物,独有耶律楚材却取书数部,大黄药材数担。同僚们对他的行爲甚是不解。不久,兵士们因曆夏经冬,风餐露宿,多得疫病,幸得耶律楚材用大黄配製的药材救命,所活至万人。这件事再一次证明耶律楚材慧眼独具,见识广远。
耶律楚材随成吉思汗九年,其间战争时间达七年之久。戎马倥傯,驰骋异域的环境,使得耶律楚材难以展尽自己的全部才华,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冷落感,萌生在他的思想深处。然而,他坚信,实现美好的愿望,以儒术佐政兴国的一天,终会来到的。 www
三、肃京拥主 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年)的冬天,耶律楚材终于回到了燕京。在此前,蒙古国军事帝国效力于西土战事,对那些业已归顺蒙古的州郡缺乏完善的社会组织和法律制度,所以,派往各州郡的长官,常常是任情掠夺,兼併土地,有的竟随意杀人。其中,燕京留守长官石抹咸得卜尤爲贪暴,所杀示衆之人头,挂满了市场。面对如此混乱的国情,耶律楚材非常焦急。他从巩固蒙古国长期统治的大计着手,立即奏请成吉思汗下詔颁律,控制社会的混乱局面。禁令颁出,即:各州郡如果没有奉到盖有皇帝玉璽的文书,不得随便向人民征取财物;死罪必须上呈国家批准。凡违背此项命令的,其罪当死,决不轻饶。由于此法得体,场中时弊,且惩治条文分明,使贪婪暴虐之风有所收敛,社会秩序初步稳定下来。
这一年,成吉思汗病逝。按照蒙古的惯例,成吉思汗的四子拖雷获得其父的直接领地,即斡难河及客鲁连河流域一带蒙古本部地方,并且代理国政,是爲元睿宗。
在睿宗监国期间,燕京城中社会秩序一度动荡,有一大批兇恶的强徒,恃强暴夺,每天傍晚,尚未天黑,这些盗贼竟拉上牛车径往富户人家,去掠取财物。若尽其恶求,便掠财就走,如若稍有不从,就会惨遭杀戮,闹得人心惶惶,国无宁日。睿宗对此有所闻,认爲只有耶律楚材可以处理好这件事。于是,特遣耶律楚材和中使塔察儿前往究治。耶律楚材清楚,这些杀人越货之徒,如此倡狂,谁也不敢阻拦追究,是大有来头的,因而处理起来会有很多麻烦。但他仍毅然前去查办。耶律楚材经过仔细察询,很快便弄清了这些强徒都是燕京留后的亲属及一些豪强子弟。耶律楚材在掌握大量的证据基础上,斩钉截铁地将触禁者一一缉拿归案,然后拟出法办意见。此刻,这些恶徒的亲族都傻了眼,他们清楚耶律楚材执法不避权贵,又不屑钱财,要想减免刑罚,只有把希望寄託在暗中贿赂中使塔察儿上,以从轻发落。很快,耶律楚材便得知这一情况,他找到塔察儿,与之晓以大义,指陈利害。他指出此事并非个人恩怨,而是关係到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前途,若出以私心,处理得不妥,与君主与平民都无法交待。塔察儿听罢惊惧,深知有错,并情愿悉听楚材发落。耶律楚材见他知错能改,便继续同他一起对罪犯遂一审查,依法各有处置。其中十六个罪恶昭彰、民愤最大的首犯,绑赴刑场,梟首于市。从此,巨盗绝迹,燕京秩序得以控制。
这两件事,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耶律楚材治国的才幹,因而在高层统治集团中,更加增强了对他的信任。
1229年,睿宗拖雷已监国两年,依照成吉思汗的遗命,帝位应继传太祖三子窝阔台,但此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拖雷将移权。作爲一个有智谋的辅弼,耶律楚材清醒地认识到,汗位元虚悬或错置,与国与民都不利。在最高权柄面前,古往今来,骨肉之间箕豆相煎之事并非罕见。除拖雷外,窝阔台还有个兄长察合台。此人向来性情縝密,爲衆人畏惧,也是汗位的有力竞争者。假若三人真的计较起来,彼此不让,结党营私,岂不断送了国运?所以,耶律楚材与窝阔台面议,商议儘快召开"库裏尔泰会",决议汗位。窝阔台嗣位,早经成吉思汗亲口布告,爲什麽还要召开大会,经过公认呢?这是因爲,成吉思汗曾有一条制立的法制:凡蒙古大汗,如当新旧交续之时,必须经王族诸将,及所属各部酋长,召开公会,议定之后,方可继登汗位。
是年秋天,成吉思汗本支亲王、亲族聚集克鲁伦河畔议定汗位的承继人。会议开了四十天,仍是议而未决。耶律楚材认爲此事不可久拖了,便亲身力諫拖雷:"推举大汗,这是宗庙社稷的大计,应该早日确定。"拖雷仍说:"意见不统一,是否再等几天。"耶律楚材听罢,十分坚定地说:"此期不可变,一过此日,再也投有吉祥的日子了。"拖雷不好再拖下去,这样,窝阔台就即了汗位。蒙古进入了太宗时代。
登基朝仪,是耶律楚材精心拟制的。在此之前,蒙古族部落乃至蒙古国是没有朝拜仪式的。旧制简单,未足表示尊严。爲了确保朝仪的顺利进行,事先,耶律楚材选中了察合台亲王,作爲带头执行者。楚材对他说:"王虽是皇帝的哥哥,但也是个臣子,理应对皇帝以礼下拜。若你下拜,做了一个臣子应该做的事,那麽就没有人会有异议了。"察合台觉得此话有理,在正式的登基大典上,便率领衆皇族和臣僚跪拜廷下。这样,耶律楚材一举除掉了蒙古国衆首领不相统属的陋习,制定了尊卑礼节,严肃了皇帝的威仪。盛典进行得非常顺利。会后,察合台颇有感触,对耶律楚材称讚道:"你真是国家的贤臣呵!"
对于这些粗獷成性、散漫惯了的蒙古君臣,儘管有了讲究礼仪的好开端,但在日常的执行过程中,有许多人仍难以适应,就连朝会有些人也误期甚至乱来。爲此,窝阔台打算惩治那些违制的臣子。耶律楚材认爲时机尚未成熟,过于严厉,冒然从事,会引起动乱。他巧妙地进奏说:"陛下刚刚即位,宜暂示宽宥。"窝阔台採纳了他的意见,从轻发落了违者,果然效果很好。这样恩威并施,反复整顿,是耶律楚材维护并逐渐健全朝廷礼制颇爲英明的做法。
四、完善制度 蒙古帝国在成古思汗时代,才进入奴隶制社会,窝阔台即位以后,其管理的领域,多爲已经进入封建社会的北中国,所以,使这位少主在治理国家上显得力不从心,加上应兴应革的事太多,真是一时摸不到头脑。此时,全靠耶律楚材竭尽全力,定国策,立制度,出臺了一系列当务之急的法令,加速了这一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在颂发法令之前,首先规定了既往不咎的政策。对那些因法律不明,而误触禁网,按当时的老规距必杀无疑的百姓们,不追究颁发政策前的法律责任,或给予从轻处置。这是抑制蒙古一向滥杀无辜,因获某种罪过而死者不计其数的经之有效的办法。同阁的一些臣僚嘲讽他,说此举实过迂阔。耶律楚材不爲所动,力排衆议,反复而耐心地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讲给太宗听,终得圣准。此项政策的实施,安定了人心。
接着,耶律楚材便制定颂发了十八项法令,成爲官民遵守执行的準绳。包括官吏设置、军民分治、赋役徵收、财政管理、刑法执行等。这些采摭自中原的先进制度,列爲蒙古国策的法令,可以说是历史性的决策,爲后来正式确立的元代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这样,不仅遏制了军官的骄横不法,同时也打击了分裂割据的势力,保证了国家政治上的巩固和统一。
蒙古贵族崇尚武力,根本没有税制观念,他们看不到这样下去会兵强而国蹙。以近臣别叠爲代表的人主张,以牧业爲主来保证国用,认爲"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爲牧地。"耶律楚材极力反对这种将燕京农业地区变成牧场的倒退逆施。他深知如今的蒙古国已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应行汉法,大力发展农业,如果保守地强调畜牧,是狭隘的,不合国情的落后政策。他干脆地给太宗算了一笔帐:"陛下马上要南征金国,军需从何而来?仅靠畜牧是远远不够的。假使发展燕赵的生産,以地税、商税,及盐、酒、冶铁税,外加山泽之利,可以获利五十万两银,八万匹帛,四十万石粮食,供给南征绰绰有餘。这不远胜于变成爲牧吗?"窝阔台经过认真思考,认爲不无道理,便命耶律楚材全权筹划,立行徵税制度。耶律楚材领旨后,即刻在河北一带建立十路徵收税使,遴选汉或女真中德才兼备的士人,如陈时可、赵防等名儒充任。1231年秋天,窝阔台在云中行宫中,面对十路课税使陈列在朝廷之上的金、银、帛、粟等税物,十分高兴,这时他才真正懂得了耶律楚材力求行汉法的好处。他激动地对耶律楚材说:"你虽然没离开我左右,却能使国用充足。南国的臣僚中,有谁能比得上你吗?"耶律楚材谦虚地答道:"南国的臣僚比我强的人很多。"窝阔台嘉其功劳,赐以美酒。当即下令任命他爲中书令(宰相),把典颁、庶务的大权委託给他,且吩咐朝臣,政事不分大小,都要稟报他。他自己也是有事必与耶律楚材商榷,以进一步权衡得失。
随着法制的健全和实施,国家日益兴旺发达起来。但那些自身权益受到侵害的豪强贵族们,到处散佈谗言诽谤耶律楚材。有人说:"耶律楚材中书令援用亲旧,必有二心,应奏知大汗,斩杀此人。"耶律楚材听了并不与之斤斤计较,他坚信自己的言行是出以公心的。好在窝阔台自有明察,深责其诬。对于谣言传播最恶毒者原燕蓟留后长官石抹咸得卜,太宗命楚材鞫审之。耶律楚材以国事爲重,不把个人的恩怨放在心上,宽宏大度地奏请太宗日后再行处置。这种高尚的品德很受太宗的讚赏,私下对侍臣说:"楚材不记私仇,真是宽厚的长者。你们应当效法他的爲人。"正是耶律楚材精忠爲国,处处从大局出发,时时以社稷爲重,殫思竭虑,而且长于韜略,才使得蒙古帝国迅速强大起来,政权也得以日益稳固。
五、出谋灭金 窝阔台三年(1231年),蒙古国经过休养生息,国力日渐强盛,所以,窝阔台又把南征灭金的行动提上了议事日程。其实,南征这一思想,早在成吉思汗时就已确立。蒙古灭掉西夏,就是爲了吞併金朝扫清週边。西夏已亡,既解除了蒙古的西顾之忧,又使金朝丧失了犄角之助。窝阔台认爲时机业已成熟,便大举南进。
耶律楚材瞭解蒙军以往作战的陋习,凡攻城邑,拒守者城陷之时,不分军民,掠杀殆尽。随着南征日期的临迈他深感不安,认爲滥杀无辜,不但使黎民百姓罹难,而且只能促其军队拒降。临战前,爲确保人民的生命安全,他进諫太宗,将河南一带的当地民衆迁往山后,采金植田,让其远离战火。紧接着,又詔令金国逃难之民,降者免死。有人曾认爲降者是危急则降,缓和便逃,还能补充敌人的兵源,实难赦免。耶律楚材以爲不然,建议窝阔台策造白族若干,发给降民使归本上,蒙古兵士不得侵害之。此举,非但救活了无数的百姓,更重要的是消除了中原人民对蒙军的畏惧和敌视心理,爲其顺利进军扫清了障碍。
窝阔台渡过黄河,佔据郑州,遣将军速不台围攻汴京。金军用"震天雷"、"飞火枪"守禦。"震天雷"是以铁罐盛满炸药,点火引爆,可穿透铁甲;"飞火枪"系以铁管注入火药,能烧伤十余步之敌。汴京攻守战历时十六昼夜,城内外死伤多达百万人。蒙军无速胜之法,金军无久守之志,双方于当年四月罢战议和。蒙军北退至河、洛,徐图破城之策。
窝阔台汗四年(1232年)十二月,蒙军思得良谋,遂派遣王戳赴南宋商议夹击金国。当时,南宋虽然朝有忠直之臣,野有效死之士,但最高决策者畏葸厌兵,甘心日夜苟安,执行着北宋以来"内紧外松"的旧章法,致使朝政极度腐败,国势日渐衰颓,上下难爲一体,竟如一盘散沙。蒙古对南宋政局的昏暗、衰败心明如镜,早已有蓄谋。只是出于灭金需要,暂行笼络利用。南宋却对蒙古估计不足,况且也无应对时局的良策,只是面对残局,胡乱应酬。当久专朝政的南宋丞相史弥远之侄史嵩之披露蒙军遣使消息时,朝廷多以爲不可借机报复金国宿仇。头脑清醒的大臣如赵范等人却不无忧虑,说道:"宣和年间,宋金海上订盟,其约甚坚,终究取祸,不可不鉴。"
所谓"宣和之盟",是指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宋命大臣赵良嗣北行,约会方兴未艾的金国,夹攻辽国,口头约定功成之后,宋朝收复燕蓟失地。结果,五年之后辽亡;当年十月,金军背盟,南下侵宋,徽宗诚惶诚恐退位,其子钦宗即位;越一年,金人虏走徽、钦二帝,北宋灭亡。这可谓宋朝历史上的奇耻大辱。
时过仅百餘年,应是殷鉴不远。连金衰宗完顔守绪也已洞察出蒙古野心,说道:"蒙古灭国四十,遂及四夏;夏亡遂及于我;我亡,必及于宋。唇亡齿寒,自然之理。"可是,南宋君臣多已忘记前车之鉴,再次重蹈覆辙。当年十二月,宋理宗遣人报使订盟。蒙古许俟成功之后,可将黄河以南土地归宋。
蒙古得到南宋应援,当即再遣大将速不台围攻汴京。
次年(1233年)正月,金国将领崔立发动汴京政变。这又是来自敌人营垒内部的回应,城陷指日可待。值此时节,速不台奏请窝阔台:"金人抗拒持久,我军将士多有伤亡,待城陷之日,宜尽行屠戮。"耶律楚材听到屠城计划,急忙驰骑赶来人奏:"将士暴露于野数十年,所欲得者无非是土地、人民。得地而无民,又有何用!"这已点到报关键之处,可窝阔台仍然犹疑不决。谋臣的智慧是多方面的,楚材见以公论尚不足使窝阔台速下决断,便施了个假私济公的手段,巧借私欲来打动大汗,说道:"奇巧工匠、厚藏人家皆会萃于此地。一旦斩尽杀绝,大汗将一无所获。"窝阔台听了这一席话,被打动了,立刻准其所奏,下令只把金国皇族完顔氏杀掉,其餘一律赦免。自此以后援爲定例,遂废屠城之法。
四月,蒙军入汴京。当时爲躲避战乱留居汴京者凡一百四十七万人,皆得保全性命。
六月,蒙军攻取洛阳,金哀宗完顔守绪走归蔡州(今河南省汝南)。
窝阔台汗六年(1234年)正月,金哀宗传位于宗室完顔承麟,是爲金末帝。登基典礼刚刚完结,蒙、宋合兵攻入蔡州,完顔守绪自尽,完顔承麟爲乱兵所杀,金国遂告灭亡。
河南初平,蒙军俘获巨甚。还师之日,逃亡之人十有七八。窝阔台汗立下禁令:凡逃亡之民以及收留资助者,灭其全家,乡社连坐。于是,逃者不敢求舍,沿途不敢留宿,以致饿殍遍野。耶律楚材念及民情,又从容进諫:"河南既平,民皆大汗赤子,又能逃到何方?爲何因一俘囚,连坐而死数十百人?"窝阔台幡然悔悟,遂撤销此禁令。
金亡之后,西部秦、巩等二十餘州久未能克。耶律楚材献计说:"往年蒙军获罪,多有逃往此地者。因恐新旧二罪并罚,故以死拒战。倘若许以不杀,将会不攻自灭。"窝阔台下詔赦免逃亡旧罪,又宣佈废弃杀降之法,诸城接连请降。这可谓善战者以攻爲心爲上。
六、倡汉文教 文治与武治是打天下、治天下的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或缺。蒙古军弓劲马肥,兵强将勇,其武力之盛可谓无与伦比,疆域之大也是空前绝后的。但是要统治这麽辽阔的国土,尤其是治理文明发达程度较高的中原和江淮地区,必须具备很有效的思想工具。时至十三世纪,每个卓越的政治思想家,在总结古今中西几千年的统治经验之后,容易看出,已有的三教九流诸种思想,各具特长,又各有所短。佛、道教义最善于麻醉,但失之消沈,难以引作主要统治工具;而儒家学说虽不免迂腐之气,但在久经沧桑之后,已融会各家的思想精华,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也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存在形式。在当时,它仍爲思想武库中最爲精备的武器,是使封建王朝延年益祚的治世妙方。尤其对统治以中原爲中心的蒙古帝国,更是如此。历史的规律是不可逃避的,落后的民族以武力征服了先进的民族,却不免被先进民族的思想所征服,被这个民族所同化。对此,只有高明的思想家才能认识到。而博古通今的耶律楚材,比其他蒙古贵族有更清醒的认识。他认爲:"穷理尽兴,莫尚佛法;济世安民,无如儒教。"简言之:"以佛治心,以儒治国",是最高明的做法。
早在第一次西征时,耶律楚材就已胸有成竹,对单纯的崇武思想予以批判,把儒者看作是最高级的工匠--"治天下匠",爲蒙古人的政治思想统治奠定了理论基础。后来,蒙古军攻破金国许州(今河南许昌),俘金军资库使姚枢。铁木真因北廷罕有士大夫,加以重用。
窝阔台即位后,耶律楚材又参照中原礼教,制定了尊君抑臣的朝仪。他还对窝阔台说:"天下虽得之马上,而不可以马上治。"还经常宣扬"周孔之法"的妙用,并引荐了一批名儒到政府任职。
窝阔台汗五年(1233年)四月,蒙军开进金都汴京,金亡不远,中原已在掌握之中,而偏安江左的南宋也在其蓄谋已久的铁蹄征掠之下。值此,力兴文教,崇奉儒术势在必得。耶律楚材将其作爲当务之急,赶忙遣人入城收求孔子后人,得其五十一世逊孔元措,奏请袭封爲"衍圣公",又付予林田庙地;爲之修孔庙,建林苑。下令招收战乱中流亡的礼乐人才,并设置太常礼乐吏员,召集名儒梁涉、王万庆、元着等人,在东宫讲释九经。耶律楚材又亲率大臣及其子孙学习经义,研究孔孟之道。另外,还在燕京等地建立编修所、经籍所,从事文化教育活动,文教事业开始兴盛。
窝阔台汗八年(1236年),蒙军攻宋,杨惟中、姚枢随军参赞。攻陷德汉府(今湖北安陆)等地后,又得儒江汉先生赵複,携之北上燕京,聚徒讲授儒家经典。从此,北方始重经学。姚枢也得以初窥程、朱性理之书。
窝阔台汗九年(1237年),耶律楚材啓奏:"制器必用良工,守成必用儒臣。儒臣之事业,非积数十年恐未易成。"窝阔台说:"果真如此,我可任儒者爲官。"所以,楚材具体制定了校试办法,分爲经义、词赋、论三科,命宣课使刘中、杨奐等人到各路考试。还规定:儒者被俘爲奴者,亦皆释放就试;倘有家主隐藏不放,处以机刑。这年一举得士子四千餘人,其中四分之一是被赦免奴隶身份的儒者。
窝阔台汗十年(1238年),杨惟中从征蜀、汉等地搜集周、程、张、朱等书,回至燕京,创立人极书院,修筑周子祠(周敦颐祠堂),以赵複爲师,讲授理学。
其后,儒生出身的太原路转运使吕振、副使刘子振因贪赃枉法获罪。窝阔台借此责备耶律楚材:"卿言孔子之教可行,儒者爲好人,何故乃有此辈?"楚材回答得很得体:"君父教臣子,亦不欲令陷不义。三纲五常,圣人之名教,有国家者莫不由之,如天之有日月也。岂得缘(因)一夫之失,使万世常行之道独见废于我朝乎!"这段对话,反驳得有理有力;不能因爲有逆子贰臣,就来否定君、父神圣,也不能因爲有无耻之传,就来否定孔、孟之道。
经过耶律楚材首得,并从正反两面反复规劝,儒学在蒙古上层政权中渐渐据有一席之地。后经学者杨惟中、姚枢等人悉心搜集理学书籍,罗致儒、释、道、医、卜等人才,终使"武功"极盛的蒙古统治者,又逐步收到"文治"之效。
儒家学派爲权势者谋划了一整套统治术,权势者爲"先圣先贤"封送了一顶顶华丽桂冠,并虔诚地顶礼膜拜。在已曆上千年的封建时代,儒学成爲华夏地区各色王朝的灵魂,成爲汉和各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命脉。耶律楚材爲蒙古贵族夺取了儒学这面思想旗帜,毫无疑问是在汉人的心理、舆论方面抢佔了重要地盘。这对于取得业已开始的蒙、宋战争的胜利,完善统一后的元朝国家机器,特别对于一向疏于文教的蒙古族历史的发展,均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七、献策理财 耶律楚材不仅是一位卓着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理财家。如同其政治、军事活动一样,他在经济活动中,亦处处贯穿着胜人,一筹的谋略思想。
自成吉思汗之世以来,因西域战事未息,无暇拟定中原税制;官吏乘机暴敛,中饱私囊,资财多达万万,而国库却十分亏空。
窝阔台汗二年(1230年),近臣别叠等奏称:"汉人不事畜牧,无补于国,可一律逐走,空出其地以爲牧场。"耶律楚材清楚,如今治理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必须改变偏重畜牧的思想。他针对蒙古贵族的短见和无知,反驳说:"天下之广,四海之富,岂有无用之地,更无无用之民。他还根据汉族地区财力、税收的估计,极言徵税之利:"大汗南伐,军需应有所出。若能均定中原地税、商税和盐、酒、冶铁、山泽之利,每岁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足以供给军资、爲何说汉人无补?"
这些诱惑力十足的数位,自然能打动窝阔台汗,他立命楚材试行徵税制度。楚材奏请建置燕京等十路徵收课税使,长官选用汉或女真中有才学的土人。如陈时可,赵防等名儒,都被入选。而辅助徵税者,多用楚材原先在中都时的旧部。
窝阔台汗三年(1231年)秋,十路徵收课税使呈献徵税簿籍和金、帛、谷物,陈满于云中行宫。窝阔台笑对楚材说:"你不离我身左右,而能使国用充足。南国臣子,有能比得上卿的吗?"耶律楚材幽默地说:"南国之臣皆贤于我。我不才,方留燕,爲大汗所用。"窝阔台嘉其谦虚,赐以美酒。
窝阔台汗六年(1234年)灭金之后,蒙古军臣讨论编制中原民户,以便徵收赋税。大臣忽都虎等主张以丁爲户。耶律楚材对此想得更爲长远:丁系青、壮年,能四处游离,可居则居,不可居则逃。所以,他指出按丁立户之害:"中原向无以丁收赋之法,一旦丁逃,则赋无所出,应当按户确定。"经过再三辩议,最终按楚材的想法实行。这样,用老、幼牵制青、壮,使初编制的户口比较安稳地存在下来。
往年,蒙古将相大臣每俘孚人户,往往寄留在自己所经营的州郡,作爲私産。耶律楚材奏请检括全国户口,使之隶属郡县管理;停止以往实行的将土地、人民分给蒙古贵族之法,禁止贵族匿占民户,违令者杀。
窝阔台汗八年(1236年)秋,忽都虎献上各地户籍。窝阔台一时忘忽所以,竟所诺把部分州县赐给各亲王和功臣。耶律楚材对中国从战国、秦汉以来分封与郡县制的演变与鬥争瞭解甚细,在关键时刻,坚持了进步历史观,言简意賅地陈述了分封之害:"裂土分民,易生嫌隙。不如多以金帛赠予亲王功臣。"可是,窝阔台既已许诺,苦于不便反悔,楚材便爲之想了个变通办法:"受封州县的亲王和功臣,可像朝廷任命的州县官吏一样,照例徵收贡献,岁终颁佈收入金帛谷物数量,使之不得擅自课征。"
窝阔台按计而行,遂确定了财政税收办法及数额。
户赋:每二户出丝一斤,上交朝庭以供国用;每五户出丝一斤,给予诸王功臣,作爲慰劳之资。
地税:上田每亩粟三升;中田二升半,下田二升;水田每亩五升。
丁税:成丁每年征粟一石;驱丁(被俘虏后在军中服杂役的男丁)每年征粟五升。
商税:三十税一。
盐价:四十斤值银一两。
这样,蒙古在以畜牧业爲主转向以农、牧各业并驾齐驱的经济轨道时,使税制初步健全,形成按户、地、丁三者并行科税的制度。
既定常税,朝臣多认爲赋敛太轻。耶律楚材又引经据典,阐述轻徭薄赋的妙处;他说:"初定法时虽然轻而有信,其后仍失之贪暴;若初定法时既已贪暴,其后则弊病更甚。
耶律楚材还参与制定了手工业、商业和借贷等项制度。
当时,官府工匠製造器物,大量浪费,侵吞国家资材,十之八九化公爲私。窝阔台汗八年(1236年),楚材下令进行普遍考核,对工料使用、製作时日及其报酬均作出具体规定,以爲定制。
在商业、信贷方面,随着国家版图的日益扩充,西域等地商人甚爲活跃,借贷之事逐渐盛行。州郡长官多借商人银钱以敷官用,利息连年积累,竟致数倍于本银,叫做"羊羔儿利"。至期无力偿还者,有的便典当妻子爲奴。窝阔台汗九年(1237年),楚材规定,凡借贷者,以本息相等作爲极限。民间负债而实无力偿还者,官府替其代偿。
这一年,楚材还奏请统一度量衡,确立钱钞通行之法,定均输之制。
窝阔台汗八年(1236年),于元奏请民间交易使用交钞(纸币)。耶律楚材考虑到宋、金两国的经验、教训,提议说:"金章宗时初行交钞,与铸钱同时通行。官府乐于发出交钞,而恶于收回,以至纸币贬值,持万贯钱仅能换得一张面饼。因此,民力困竭,国用匱乏。此事当引以爲戒。现今印造交钞,应不过万锭。"
楚材从国计民生的大局着眼,可谓深思远虑矣!窝阔台依议,这一年,蒙古始行交钞。
由于庶政粗备,人民得以休养生息,经济随之复苏、发展。 八、省事除害 耶律楚材经常重复他的一句名言:"兴一利不如除一害,生一事不如省一事。他也是遵照这一原则从政的。
自窝阔台汗二年初定徵税之制,至窝阔台汗六年灭金,四年之间,税收逐年增加。及窝阔台汗十年(1238年),每岁课银多达一百一十万两。
在此期间,富人刘忽篤马、涉猎发丁、刘廷玉等钦以一百四十万两银"扑实"(承包)天下课税。蒙古君臣急功迈利,本拟恩准。作爲政治家、理财家的耶律楚材却深知民力、财力均有限度,即所谓"度",超过度,必会变利爲害,转福爲祸。爲此,他諫阻说:"此辈皆贪利之徒,欺上虐下,爲害甚大。"这次,幸喜窝阔台纳諫,停止此议。
到了窝阔台汗十一年(1239年),译史安天合爲諂媚右丞相、回鶻人镇海,引荐回鶻商人奥地刺合蛮"扑买"天下课税,数额增至二百二十万两。窝阔台终于利欲熏心,将一国课税,转手出卖给臣商。爲此,耶律楚材再次极言分諫,以至声泪俱下,辞色其厉。窝阔台难以忍受楚材的激烈言辞,竟扼腕攘臂,气极败坏地说:"你难道要搏鬥不成?" 耶律楚材见大汗失态,才不便强争。稍停之后,窝阔台语带讥讽地说:"你要爲百姓一哭,我却要试行此法。" 耶律楚材已知无能爲力,喟然长叹说:"民之困穷,将自此治!"正如楚材所料,把国家财政命脉恭手交给回鶻商人,他们必将以成倍的数额压榨百姓,人民怎能不陷入穷困境地。
九、决策伐宋 窝阔台汗六年(1234年)正月蒙古灭金之后,长城内外结束了三权鼎立局面,形成了大江南北的蒙、宋对峙,势态更见明朗,而鬥争日趋激烈。在这个政治棋盘上,谁主浮沈,要看双方执政者的眼光和韜略。
同年六月,宋将赵范、赵葵建议收复三京(东京汴京、西京洛阳、南京商丘),倚黄河天险和各处关隘抵禦蒙军。因有右丞相郑清之附议,是月宋兵入汴京;次月,入洛阳。
赵、郑诸人意在收复国土,其志可嘉,可惜不得其时。一则蒙、宋军力、财力过于悬殊,二则南京君臣无心你战。当时,参议官邱岳就曾劝阻赵範,说道:"方兴之敌,新盟而退,正值气盛锋锐,岁肯捐弃所得以予他人!我师若往,彼必突至,非但进退失据,开衅致兵必自此始。况且千里长驱以争空城,既得之后当勤傀餉,否则,后患无穷。"乔行简等大臣也担忧"机会"不合,岁饥民穷,国力不堪,外患未必除,内忧或从起。说道:"规恢进取,必须选将练兵,物用丰足;而今将乏卒寡,财匱食竭,臣恐北方未可图,而南方已先骚动。"
这些朝议虽表现出南宋君臣向来存在的畏敌心理,却也反映了一定的客观事实。南宋到了这般地步,已是进退两难,和战无门。即使有一二个出类拔萃的栋梁之材,值此大厦将倾的时刻,也无回天之力。如无十数年甚至几十年恢复、振兴,是无济于事的。
果然不出邱、乔等人所料,蒙古得知汴京、洛阳军报,立即爲其蓄谋已久的对宋战争找到藉口,旋命塔思率军南下。同年八月,宋军终因粮草不济,兵溃两京,所複州郡皆爲空城,再次落入蒙军中。
窝阔台汗七年(1235年),南宋派遣程芾交通蒙古,欲约和好;但是,战场上失去的东西,绝难在谈判桌上找回来。蒙古正在利用时机,加紧制订灭亡南宋的计划。
蒙古君臣朝议征服四方之策,有人担心:遣西域回回等族征江南,遣汉人征西域,利用民族间的矛盾心理,使之两相屠杀,交互制禦。耶律楚材权衡利弊,提出自己的见解:"中原、西域相去辽远,未至敌境,人马疲乏;兼之水土失宜,将生疾疫。宜各从其便。"结果又从楚材之议,遣阔端、曲出等攻南宋;命拔都、速不台、蒙哥等征西域;命唐古鲁火赤伐高丽。
蒙古以其巨大的兵力和高昂的士气,征伐孱弱、鬆散的周边诸国,犹如摧枯拉朽。几十年间,南宋便倾败于蒙军铁骑之下。
十、强諍巧諫 耶律楚材曆仕成吉思汗、拖雷和窝阔台汗三朝,长达三十餘年。君臣相得,是他得以施展盖世才华、实现政治抱负的前提。但是,之所以能够君臣相得,儘管不容忽视这几位蒙古君王的伟岸风度,更不应忽视耶律楚材的雄才大略和忠正廉直。两方面的结合,才奠定了良好的君臣关係。
在成吉思汗一世,耶律楚材是形影相随的股肱大臣,曾被视爲"天赐我家",尊宠至极。
窝阔台汗一世,耶律楚材有顾命之义,拥立之功,爲其屹立于王廷打下根基。但更重要的是他呕心沥血地爲蒙古帝国谋策划,定制度,使这个新生的庞大政权得以雄据。他披肝沥胆的忠正品质,又不能不使蒙古君臣肃然起敬。正是基于此,窝阔台汗把耶律楚材当作自己的偏得,国家的骄傲。早在他即位的第三年,就当面讚叹耶律楚材说:"南国之臣,複有如卿者乎?"窝阔台汗八年(1236年),即灭金后的第二年,蒙古诸亲王集会,大汗亲.自给楚材奉觴赐酒,衷心地说:"我所以推诚任卿,因有先帝之命。非卿,则中原无今日。我所以能高枕无忧,实赖卿之爲。"当时,正值西域诸国和南宋、高丽的使者前来通问,语多虚妄不实。窝阔台颇爲得意地指着楚材对来使说:"你国有这样的人才吗'…来使皆回答:"没有。此人大概是神人。"窝阔台兴奋地说:"你们唯有此言不妄。我也猜想必无此人。"
正由于这样的知遇之恩,更由于耶律楚材的气质和胆识,使他能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窝阔台汗八年,侍臣脱欢奏请:简选官室美女,充用后宫。窝阔台詔令依秦实行,耶律楚材却有意拖延不办。窝阔台十分恼叹,严辞斥责耶律楚材。耶律楚材却乘机进諫说:"已选美女二十八人,足以备用,如再选美,臣恐扰民,正欲复奏。"窝阔台思考许久,点头答道:"此举可罢。"
不久,窝阔台又欲向全国徵用母马。这样一来,蒙族地区向来畜牧,倒无所谓,中原一带素事农桑,必须不弃农就牧,难免使农牧诸业失调。爲此,耶律楚材规諫说:"田蚕之地,难以産马。如行此令,必然害民。"窝阔台又准其所奏。
对于耶律楚材的奏议,言听计从者不乏其例,而不听不从者也不胜枚举。遇到后者,他或者犯顔强諍,或者婉言巧諫。凡属国是,决不轻忽。
一次,两个道士互争尊长,各立门户,结党营私。其中一个门派勾结宫中宦官和通事大臣杨惟中,捕获并虐杀另一门派的道徒。耶律楚材严格执法,不避亲贵,竟把杨惟中也收捕讯问。宦官畏忌在心,反而诬告耶律楚材擅捕大臣,又扯出另外一些违制之罪。窝阔台勃然大怒,竞把耶律楚材囚系治罪。不久,窝阔台自悔失策,下令释放耶律楚材。耶律楚材拒不让松绑,并进言道:"臣备位公辅,执掌国政,大汗初令囚系老臣,想来有可治之罪,应当明示百官,论述不赦之理。如今释臣,是我无罪,也应明示无罪之由,岂能轻易反复,视同儿戏,这样下去,国有大事,何以执行!"这真是临之以威,竟使朝中衆臣相顾错愕。窝阔台竟也开明,只得认错,说道:"朕虽爲帝,难道就无过失之举吗?"然后,再三用温言慰劳。耶律楚材趁此机会,陈奏时务十策:1.信赏罚;2.正名分;3.给俸禄;4.官(任用)功臣;5.考殿最(考查官吏优劣);6.均科差(调整赋役);7.选工匠;8.务农桑;9.定土贡;10.制漕(水)运。这十件政事因皆切中时务,准令悉数施行。
蒙族饮酒之风甚盛,窝阔台更是嗜酒如命。登位之后,竟然天天与大臣畅饮,大醉勿休。耶律楚材屡諫,容阔台不听。后来,耶律楚材拿着被酒浸泡腐蚀的酒器铁口,啓奏说:"酒能腐蚀铁器,何况五臟!"这则是动之于情,使窝阔台幡然悔悟。他对着近臣盛讚说:"你们爱君忧国之心,有像'长髯人'的吗?"于是十方面赏赐楚材金帛,一方面下令近臣每日只能进酒三鍾。
长此以往,耶律楚材与窝阔台结下了不解之缘、腹心之情。一次,耶律楚材与诸亲王宴饮,醉卧车中。窝阔台看到后,亲赴耶律楚材营帐,登车摇撼呼唤。耶律楚材正沈沈熟睡,遇人打扰,禁不住心中烦闷,口中竟吐不逊之辞。待他睁开惺松醉眼,见是大汗到来,惊得酒醒七分,翻身而起,叩拜谢罪。窝阔台说:"卿有酒独醉,竟不与我同乐啊!"说完,长笑而去。耶律楚材久经世事,洞晓古今,无疑想得极远极多。他来不及整理冠带,便驰马赶赴行宫,再去陪伴虎虎生威的蒙古大汗,以图释嫌去疑。窝阔台爲他重新置酒,君臣尽欢始散。
十一、忧愤而死 窝阔台汗十三年(1241年)。在蒙军南进节节胜利的时刻,蒙古历史上的一代杰出帝王窝阔台突然卧病不起。
皇后精神恍惚,召问耶律楚材。耶律楚材趁此机会,再次借天命以尽人事,抒发自己的政见,力促说:"如今任使非人,卖官鬻狱,囚系无辜甚多。古人一言而善,荧惑退舍。请赦天下囚徒。"皇后一心要救治窝阔台,来不及再说什麽。耶律楚材却怕窝阔台日后后悔,又说:"非君命不可。"一会儿,窝阔台稍稍苏醒,耶律楚材同皇后一起入奏,请求赦免无辜罪人。事关爲已祈福,窝阔台当即准奏。其时,他已口不能言,只得连连点头,表示首肯。楚材得时不怠,连夜去宣读赦书。
不久,窝阔台渐渐痊愈。这年冬天十二月四日,性喜田猎的窝阔台又要骑马负弓,駑鹰牵犬,出郊竞射,耶律楚材念及大汗年事已高,身体尚未恢复,更担心遊猎无度会妨害政事,使借演论来数极言諫阻。左右侍臣却怂恿说:"不骑射,无以爲乐。"终于窝阔台连续疯狂驰骋五日,死于外地行宫。
当初,窝阔台留有遗詔,待他过世之后,以其孙失烈门(养子曲出之子)爲嗣。如今窝阔台一死,第六后乃马真氏立召耶律楚材,徵询汗位承继之事。楚材知有先帝遗命,说道:"此非外姓之臣所应过问,自有先帝遗詔,望能遵嘱而行。"乃马真氏不从,竟然自己临朝称制。耶律楚材一时难以阻止。只得徐图良策。
乃马真后崇信奸邪,作威作福。回鶻巨商奥都刺合蛮用重贿买通乃马真后,得以专政用事,权倾朝野,廷臣畏惮此人,或缄默不语,或附炎趋势。
耶律楚材早在奥都刺合蛮承包课税时,就已预见到奸商幹政的祸害,并曾拼死力阻。如今看到苦果酿成,五内俱焚,只好舍命面折廷争,言人所难言。善心的人亲见此状,均爲他提心吊胆。可他只爲国运着想,餘皆置之度外。
乃马真后二年(1243年),又有所谓"天变告警"出现了"荧惑犯病"的星宿运行现象。时当忌辰,耶律楚材先行稳定衆心,免致扰攘。不久,朝廷有兵事,因变起仓猝,乃马真后下令分授兵甲,挑选心腹,甚至要西迁而避祸乱。楚材进諫:"朝廷爲天下根本,根本摇,天下将乱。臣观天道,必无大患。"有了这个定心丸,数日之后,上下安然如旧。
之后,朝政紊乱,国事日非。乃马真后竟将国家禦宝大印交予奥都刺合蛮,并给他朝廷空白信笺,使他随意填写,擅发政令。耶律楚材反抗说:"天下本是先帝的天下,朝廷自有宪章,今欲紊乱制度,臣不敢奉詔。"经他强争,此事遂告中止。
不久,乃马真后降旨:"凡奥都刺合蛮所建白,令使倘若不书,斩断其手。"耶律楚材又站出来,凛然諫諍说:"国家典故,先帝悉委老臣,令使又有何责。事若合理,自当奉行;如不可行,死且不避,何况断手!"乃马真后不高兴,楚材辩论不已,竟大声陈辞:"老臣事太祖(成吉思汗)、太宗(窝阔台)三十餘年,无负于国,皇后岂能无罪杀臣。"乃马真后虽然怀恨在心,却因他是先朝勋旧,孚望朝野,不能不敬畏三分。
作爲一个忠正老臣,久见朝纲难申,未免忧思伤神。积年累月。耶律楚材终于忧愤成疾,于乃马真后三年(1244年)抱恨长逝,卒年五十五岁。
耶律楚材当政之年,一向廉洁自律,所得俸禄时常分与亲族,以表资助,却不肯私授亲旧官职。他说:"睦亲之义,但当资以金帛。若使从政而违法,我不能徇私恩。"
耶律楚材去世后,有人诬陷说:"楚材在相位日久,天下贡赋,半入其家。乃马真后命近臣检视其家,仅见十几把琴阮(阮爲古琵琶中的一种,形似月琴),另有古今书画、金石、遗文数千卷。至此,人们更讚叹其廉。
耶律楚材生前多有诗文写作,后人代他结集爲《湛然居士集》。
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因耶律楚材有佐运经国立制之功,元代立国规模多由他奠定,追赠他爲太师、上柱国,追封广宁王(一说懿宁王),諡号"文王"。
耶律楚材对蒙古立国中原有卓越贡献,爲缔造中华民族建立了不朽曆业。因此,他死时,蒙汉人民举国震动,以致哀慟不止。后人对他的评价也极高,甚至以周朝的周公、召公作喻。清朝干隆年间,爲"褒贤劝忠",在今北京颐和园爲他建祠塑像。ww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