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内克成为“诺贝尔夫人”后,她的出版商重新布置了其在法兰克福书展中的展台(蔡鸿君 摄)
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到中国之后,国内的第一反应是问,她是谁?
接下来我们发现,面对这个综艺节目游戏式的问题,国内几乎没人能够给出一个完美答案,由她小说改编的电影《钢琴教师》成了我们了解并评判耶利内克的惟一确凿的依据。
事实上,中国早就有人关注并翻译过耶利内克的最著名作品《钢琴教师》。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宁瑛虽然已退休在家,但这几天却突然忙得不可开交,她万万没有想到,当年冷落备至的工作今天突然走红了。
当年宁瑛把自己翻译的《钢琴教师》交给了北京出版社,结果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出版。后来宁瑛退休了,也就没有再去做耶利内克的跟踪研究和翻译。
宁瑛说:“虽然翻译过《钢琴教师》,但其实对于耶利内克我的了解也不是很多。本来是想多做一些研究的,可没有继续下去。”与耶利内克失之交臂,宁瑛现在想来似乎有点遗憾。
得而复失
最初宁瑛选择翻译耶利内克的主要原因有两条:女性作家,争议要大。
1995年9月,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召开。为配合这次大会,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部分女研究人员打算推出一套世界女作家的丛书。作为德语文学研究者,宁瑛加入了翻译队伍。
这套丛书做的是中短篇小说、诗歌、或长篇小说节选,出版后反响很好,外文所就决定按照原来的思路再做一套世界女作家作品丛书。作者选择原则是,女作家,最好是当代的女作家;作品选择原则是,影响较大或争议较大的长篇小说。
本来宁瑛打算选择一本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的长篇小说,那本书的作者也是一位很著名的女作家。然而那位作家虽然是女性,但她并不赞同把自己的作品仅仅列为女性文学。书的内容很严肃,但涉及到古希腊神话传说和历史,不了解的人很难看懂,而且已经在国内的杂志上发表过片段。
至于最后决定选择耶利内克又与一位德国日尔曼学者的推荐有关。
1997年,宁瑛去德国进修。在德国她遇见了早年熟识的研究当代德语文学的一位教授,这位教授向她推荐了耶利内克,当时耶利内克的戏剧在剧坛上颇有影响,争议纷纷。
稍加了解,宁瑛的翻译目标就锁定了耶利内克,接下来就是选择作品。
宁瑛看了耶利内克的两本小说,一本是比较早期的,书名叫《女情人》(或《追逐爱的女人》),还有一本就是《钢琴教师》。
比较这两本书,《女情人》在叙事方式上要简单一些。而《钢琴教师》出版于1983年,耶利内克的创作已经比较成熟。该书出版后国际影响较大,尤其在德语圈里还是比较认可的。再者《钢琴教师》翻成汉字大约19万字,篇幅刚好合适。
就这样,宁瑛决定翻译《钢琴教师》。
回国以后,承担这套丛书的出版任务的北京出版社(现在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购买了《钢琴教师》的版权。
书稿翻译完毕,也拿到了出版社,但最终还是没有出版。“这本书没有出,我也就没有再管它。现在耶利内克突然得奖了,出版社马上找来说要出。”宁瑛说,“看来当初选择翻译耶利内克是比较准的,可就是到现在,我也没有想到她能得奖。”
在国内关于耶利内克的研究几乎仍是空白,直到现在还没有她的一个文本面世,她个人的相关资料也少得可怜。诺奖公布之后,上海译文出版社在第二天购得了两本耶利内克作品版权。另外6家出版社向其作品的中文版权代理人传真了出版计划书。
争议最大的是性
“到现在我还怀疑,《钢琴教师》这部小说能否在国内出版。”宁瑛说。
以前提到女性作家文学时,一般主题都是女性的独立,对自然的热爱、母性、家庭、子女关系等内容。然而耶利内克是个十足的异数。
“我最初读到《钢琴教师》就觉得很震撼。虽然是女性作家,但耶利内克根本不煽情,她也不给你同情的机会,读后感觉很压抑。不只是我,德语圈的人也都是这么认为的。”宁瑛说。
在宁瑛看来,耶利内克把人的情欲行为方式写到了近乎荒诞的地步,一般人很难想象,也就更不易理解。比如在《钢琴教师》这部小说中,女主角的父亲去世后,女主角就长年与自己的妈妈并排睡在一张床上。妈妈的控制欲强得像个暴君,女主角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