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机会在外界得到性的满足,回家后就在自己的妈妈身上发泄,又撕又咬。
耶利内克非常赤裸、细致地描写性虐待、性幻想,尤其是受虐和施虐。“就和我们作为性学研究的东西差不多。”宁瑛说。
这本书引起的最大争议,当然就是围绕性描写而展开的。反对者主要认为她的性描写过激了,有人说耶利内克的书就是病理学的病历。还有人说她是“最无情的道德主义者”(颠覆道德的人?);还有一个评论说她是“把鸟巢弄脏了的人”。支持者认为,《钢琴教师》揭示的是,女性的性幻想是不能够在现实中实现的,因此并不能真正得到解脱的。性的终极是一种暴虐,而女性是受害者。耶利内克有一句话,性就是暴力。
一般的女作家所描写的女性的温柔、美,在耶利内克的作品中看不到。“她善于把美的表象撕破,而且对于社会现状一直是一个批判者的姿态。”宁瑛说,“虽然充斥着性描写,但她的作品与地摊上的色情文学很明显是不一样的。”如果人们从女性受压抑、人性被扭曲这个角度去理解耶利内克,那么也可以说她写的内容实际上是一种社会问题。
当初北京出版社没有出版中文版《钢琴教师》,宁瑛自己推测,书中关于性的描写太过于露骨肯定是其中一个原因。再有就是小说中有一种源于声音化的语言,翻译的难度大。连作家自己都说,她属于那种无法真正被翻译的作家。为此宁瑛和出版社反复磋商,作过一些努力,但是仍难达到出版易于接受的要求。
耶利内克的语言难懂到什么程度?“以德语为母语的人理解起来都有难度。”宁瑛说。
现在很多报纸都向宁瑛要书稿的段落,截取出来发表。可是宁瑛很怀疑,这样做读者是否能看懂。
比如,写母亲和外祖母对于女儿的呵护这一段,耶利内克写的是狩猎和野兽的逃避,母兽保护小鹿。
“我翻这段的时候都是猜着走的,大概是这个意思。还有很多意识流,性幻想。比如一个小船漂在水里,她就可能幻想到女性的子宫,或者说是性交的过程。”宁瑛说。
她不是第一位
“我觉得在奥地利文坛或者说德语文化界,耶利内克绝不是第一位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恐怕有很多方面的考虑,并不是说谁今年当选他(她)肯定就是全世界最好的。当然能够得奖肯定有它的成功之处。”宁瑛说,“至于今年耶利内克得奖的原因,现在想来也许是这次比较倾向女作家吧。”
宁瑛认为,在奥地利,还有一些作家也是十分杰出的,至少彼得·汉德克的文学地位就不在耶利内克之下,也比她成名要早。彼得·汉德克虽然也写小说,但最有名的还是他的戏剧。1960年代欧洲学生运动时,他的剧作冒了出来,并被认为是一次戏剧革命。他有一个剧叫作《谩骂观众》,没有情节,四个演员上台就骂,什么话都骂得出来。后来他开始回归历史,以神话、历史为题材写剧本,并作为剧作家而闻名遐迩。
关于耶利内克的生平,宁瑛介绍说,她父亲有犹太血统,在纳粹德国时期,因为一技之长他才没被关进集中营,但生活工作也不是很舒心。耶利内克的父亲在她上小学的时候得了精神病,在她上中学的时候,父亲去世。此后一年耶利内克的精神也不是很健康,休学了一年。父亲去世后,耶利内克家里什么事情都是母亲做主,而母亲对她的要求很高。
耶利内克从小就学习音乐,弹钢琴。在大学,耶利内克学的是戏剧文学和艺术史。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她开始创作,先是诗歌,给广播电台播出的散文等等。1970年她出版了第一本小说,由此出名。但令她暴得大名的,还是1983年出版的《钢琴教师》。
每次诺贝尔文学奖公布,世界范围内都会有人觉得前人可鉴,并欢呼雀跃。耶利内克与中国女作家有没有内在的共同点呢?
宁瑛说,她和中国当代的女作家是不一样的。耶利内克给人感觉是更深层次的,是具有社会价值的,虽然跟自己的生活有关,但不只是自我的生活。
近几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结果屡屡出乎国人意料,有人认为这是中国人与世界文学疏远的证据;有人认为这是因为诺贝尔奖文学奖的评选标准越来越没谱。甚至耶利内克本人得知自己获奖也说:“我从来没有想过,我本人能获得诺贝尔奖,或许,这一奖项是应颁发给另外一位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 (驻京记者陈鸣 实习生赖薇)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