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几员大将。
蔡磊:隋军渡过辽河之后,双方大战于辽河东岸,高丽军大败,死者万余,辽东城(今辽宁辽阳)被隋军团团合围。
蔡磊:辽东城被包围之后,大业天子带着突厥可汗、高昌王、吐谷浑太子以及西域南洋诸国使者等人也渡过辽河,到了最靠近前线的地方观战。辽河东岸的战事有了进展,大业天子以为让他朝思暮想盼望了多少天的大胜利就要来了,高兴之余,不仅下诏要大赦天下,而且诗兴大发,连着写了好几首诗,留传后世的《望海诗》和《纪辽东二首》就是那时豪情满怀的心情表述和流露。
蔡磊:但是大军渡辽之后,高丽仍然没有投降,因为一开始大军做的就是接受投降的计划,并没有具体的作战方案和计划的大业天子下令水陆并进,直扑高句丽都城平壤。按道理,事情到了这个份上,杨广总该面对现实了吧?然而没有,他还在做着不战而胜的美梦,因为怕诸将贪功冒进,破坏了他的招降部署,他再次下命令强调,强调分为三路的各部一旦有所行动,“必三道相知,毋得轻军独进,以致失己。又,凡军事进止,皆须奏闻待报,毋得专擅。”三路大军,哪一路行动都得互相知道,任何一支大军不能轻兵独进,以免遭受失败,有什么军事行动必须报到上面,谁也不许擅自下令。圣旨如此,诸将谁敢不从?打仗这个事儿,一般是瞬息万变的,报上去等皇上知道也许时机就流失了,结果这事儿没法儿打了。
蔡磊:结果光一个辽东城围攻数月还拿不下来。有几次眼看隋军就要破城而入了,高丽人急忙诈称投降,因为皇帝有言在先,诸将不敢再攻,先得去皇帝处请旨,待把皇上的圣旨请回来之后,对方已经调整好城防,继续顽抗。一次这样,两次这样,但皇上始终不改他的命令,谁也没办法。
蔡磊:其他各路人马的情况也没好到哪里去。水路大军统帅为来护儿,他率水军在平壤以西六十里与对方相遇。第一仗大获全胜,挑选精甲四万人,乘胜直赴平壤城下。对方早就做好准备了,先在城内设好埋伏,然后假装打不过,往城里败退,隋军一追,等于关起门来打,结果是四万精兵生还者不过数千人,而且还被对方一路狂追,要不是来护儿的副将在后面掩护,来护儿本人恐怕也要成了人家的俘虏啦。经此一败,来护儿率领的水军这边元气大伤,本来是到平壤之后接应陆军的,结果陆军还没等到他自己就元气大伤,结果只好放弃接应的计划,撤退到海边了。
蔡磊:陆路隋军有九路约三十万人渡过鸭绿江,本来的意图是要与水军会师于平壤城下的。但由于人马众多,三十万人,当时的后勤任务是相当繁重的,后勤补给困难,而且隋军是在敌国作战,对方采取一种坚壁清野的战术,人找不着、粮食找不着,远征军在对方地盘上作战,必须要把自己吃的粮食带够,当时每个士兵必须要背够够一百天吃的粮食,再加上武器装备,每个士兵平均负重在三石以上,这个负担显然是很重的,人也好、马也好都是不堪重负。士兵们也要想办法,尽管上面一直在强调,有敢把粮食丢在路上者斩,但他们还是想方设法的或者扔了或者弃了,反正不带,因为他们以为攻城略地之后哪儿还抢不来粮食?结果对方一坚壁清野,搞不到粮食,刚走到半路,就已经面临断炊之虞了。
蔡磊:当时的高句丽宰相乙支文德老谋深算,因为知道大业天子有投降不杀的诏令,所以他有恃无恐,老是假装说投降了,说谈判投降条件,来到隋军大营之中,目的是想探究一下隋军的底细。结果在隋营中看到士卒面有饥色,心里有底了,便故意大打疲劳战,双方刚一接触他这边就往后退,最典型的是一天之内七次和隋军接触,他七次都逃了,这就又是的隋军在高丽境内越走越远,就这样,隋军长驱直入,一直到距平壤城三十里处安营扎寨,陆军到了平壤城下,却见不到按约定应该前来接应的来护儿水军,陆军军中又断粮断草,眼前平壤城又城防坚固,陆军这边没有任何办法,围吧,你没有粮食了,打吧,又打不下来,只能顿足而叹。
蔡磊:这时高丽使者不失时机再次出现,隋军统帅也就顺坡下驴,算是不失体面班师而回。
蔡磊:这边调头往回走,高丽军又趁机四面抄袭,隋军只得一边退一边打,所谓结成方阵且战且退。最后高丽军又在萨水(今清川江)河畔,趁隋军过河还没过完时发起总攻,将隋军撵的鸡飞狗跳一泻千里。要不是负责殿后的王仁恭、李景率部下拼死抵抗,才算压住了阵脚,掩护了大部队的撤退。
蔡磊:陆上诸军只有将军卫文升所部一军独全,别的都七零八落,溃不成军了。
蔡磊:来护儿水军眼见陆军溃败如此,水军只好渡海而还。企图以征讨高丽耀武扬威夸示四夷的“圣人可汗”杨广自此颜面大失,威风扫地,把那么多外国使者叫来让大家看到我的军威的,结果没想到大败,于是各国使者纷纷回国。
蔡磊:感到大失脸面的杨广再次回到涿郡,还是不甘心失败,下令运黎阳、洛阳、洛口、太原等仓谷于辽西,把那边储存的粮食都运到靠近辽东的这边来,并且命令民部尚书樊子盖留守涿郡,为的是明年再行举兵,报仇雪恨,樊子盖是负责征集军粮的嘛。
蔡磊:仗打完了当然要追究失败的责任了。还在回军之路上,曾是领军大将的宇文述、来护儿等人早就披枷带锁成了罪囚啦。
蔡磊:当初征兵可以说是兴师动众,天下劳民伤财,一场规模空前的全国总动员,却成了导致举国震荡民变四起的导火索,这就是杨广征辽不成,结果造成的最严重、最直接的政治后果。
蔡磊:其实,早在东征发兵攻打高丽之前,因为连年大役,国内已经是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了。到了发兵攻打高丽之前的大业七年夏秋之际,山东、河南产粮之地又是大水成灾,淹没三十余郡,老百姓真是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可是朝廷非但没有仓赈济,而且连徭役也没有丝毫减少。
蔡磊:只以被强征往前线运米运粮的民夫为例。那本来就是个苦差事,再加上饥馑,粮价本来就贵,还加上路远,运粮的民夫自己在路上就无以为食。买?“斗米值钱数百”,谁能买得起?那就就地取材,拿车上的粮米混混肚子,人吃饱肚子了,但数字不够了,真是数字不够,你还得赔,还是那个老问题,当时买粮的时候没钱,现在要交粮,还是没钱,这就是那个老问题:银子何在,哪有银子?!
蔡磊:若是再加上必不可少的贪官污吏敲骨吸髓层层盘剥的因素呢?惟一的活路似乎只有逃亡了,就像当年的陈胜、吴广们那样。
蔡磊:官逼民反,不得不反。搅得天下大乱并最终将大隋王朝彻底推翻的饥民起义首先在天灾人祸最为严重的山东一带爆发,原因就在于此。
蔡磊:山东那边饥民已经造反了,杨广这边依然我行我素,那边剿不胜剿、屡剿屡起、越剿越多的乱民根本无法分散他的注意力,他只一门心思埋头在自己再次征伐高丽的事情上。
蔡磊:还是为了讨伐高丽,原来的义务兵役的府兵制已经不够用了,于是此次改为雇佣招募制,以前是尽义务,现在是国家花钱雇了,“征天下兵,募民为骁果,集于涿郡。”骁果者,英勇善战骁勇果敢之兵也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