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帝神农氏时代对和谐文化的贡献及其现代意义
|
孔子就提出“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思想,并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的“德治”、“仁政”、“宽政”等思想,更是延续数千年经久不衰,这些都成为当今治国理念——“以人为本”的思想理论来源。 “包容”是对各种文化思想的兼收并蓄,具体表现在对各种文化的兼容性上,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悠久绵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中包含了儒、墨、道、法、兵、名、阴阳等诸子百家的学术精华,吸收了齐鲁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三晋文化、秦文化等不同区域的文化风格,形成了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等多个宗教文化长期共存的繁荣景象,而五十六个民族的和睦相处,更体现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格。这些都充分说明:尽管中国古代在对外交往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系统,仍然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各种文化的兼容、融合,正是这种“宽容”、“包容”,使中国文化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生命力,成为人类文明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4、道德行为规范——“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强调要以“诗”进行情感教育,以“礼”进行是非教育,以“乐”完善人的品性,使人们服从道德行为规范。炎帝神农氏时代,宗教性、政治性的“礼”与音乐舞蹈同时兴起,“礼乐”文化已具雏形。在此后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传承中,通过封建君主的倡导、科举考试制度的推广以及文人、士大夫等贵族阶层的身体力行,“礼乐教化”成为道德行为规范培养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与西方文化注重理性的认知训练迥然有别,这正是中华文明不同于西方文明的重要方面。 “诗”在孔子之时,是“贵族交往活动显示修养、身份和传达信息的精致委婉的文化形式”,一方面,交往活动的参与者必须学诗,不学诗则无以开口,孔子讲“不学诗,无以言”就是对此而言;另一方面,学诗又不能止于学而知之,而是要学而能化、学而能用。因此,诗在当时已经成了礼仪文化共同体内的一种言说方式,或喜,或悲,或哀,或叹,全在于心情所至,兴趣所发。 “礼”是人类社会的衡、绳墨、规矩,是一些知识精英依据道德要求制订的准则,包括一整套规范社会人伦的礼法制度、礼义精神、礼仪行为。中国的礼仪从制度层面到人的修养的层面,都是非常系统地、非常深刻的体系。从制度层面看,在一个社会里,同事之间,家庭里面,国跟国要达到高度的和谐,必须通过“礼”这样的形式互相尊重,实现和谐。从个人修养看,“礼”主要是控制、规范、归化自己的行为,进而三思成行,退而择善有改,这样才是一个冷静、规范、理性的人。 “乐”(音“岳”)与“乐”(音“洛”)在古代是相通的,在众多古琴谱的序言中,开宗明义说琴是君子修养之具,原因是琴中所蕴涵的内质精神,是儒家诗书中蓄藏的养料,弹琴入静,气血平和,正心修身,琴道即在此中。“乐”蕴涵养、智慧于一体,一方面能统一人们的心理感情,使之和顺。另一方面可以渲泄、疏导、调整人们的情感,以消除内心的心惑智乱,使不良情绪趋于平和。 在现代社会里,借鉴“礼乐之教”就是要以和谐人的情性为目标,把“礼乐”从外在的规范约束演变成人心的内在要求,把原来的僵硬的强制规定,提升为生活的自觉理念,把一种宗教性神秘性的东西变而为人情日用之常识,从而使伦理规范与心理欲求熔为一体,真正做到性情“兴于诗”,思维“立于礼”,修养“成于乐”。 上一页 [1] [2] [3] [4]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炎帝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炎帝神农氏时代对和谐文化的贡献及其现代意义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论炎帝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
下一篇文章: 关于炎帝陵的史籍记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