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帝神农氏时代对和谐文化的贡献及其现代意义
|
从以上的记载可以看出,炎帝神农氏时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友好、和谐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君主以身作则——“身亲耕,妻亲织”,君民和谐;二是男女各尽所能——“男耕而食,妇织而衣”,阴阳和谐;三是交易各得其所——“奸邪不生”“天下均平”,买卖和谐。四是食物按需分配——“无食者与之陈,无种者贷之新”,以丰补歉、以富扶贫,疏满和谐。 3、文化现象——礼乐和谐 《礼记——月令》:“孟夏之月,日在毕,昏翼中,旦婺女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仲夏之月,日在东升,昏亢中,旦危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季夏之月,日在柳,昏火中,旦奎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新论——琴道篇》:“琴,神农造之。琴之言,禁也。昔神农继宓羲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于是始削桐为琴,练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神农氏为琴七弦,足以通万物而考理乱也。” 《路史》:“每岁阳月,盍百种,率万民蜡戏于国中,以报其岁之成。故祭司啬,山林川泽神示在位而主先啬。享农及邮表缀、禽兽、猫虎、水防、昆虫,而祝之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亡作,草木归其泽。’苇龠土鼓,榛杖丧杀。既蜡而收民息也。年不顺成之方,其蜡不通,以谨民财也。惟不顺成,则厌礼而婚,条风至则合其亡夫家者,以蕃其民。是固淳卤作而人民毓,教化兴行,应如桴鼓,耕桑得利而究年受福。乃命刑夭作扶梨之乐,制丰年之咏,以荐釐来,是曰下谋。制雅琴,度瑶瑟。以保合大龢而闲民欲。通其德于神明,同其龢于上下。” 从以上史志传记来看,炎帝神农氏时代由于对自然力的依赖、敬畏和崇拜,演化出一系列礼乐和谐的文化现象:一是顺天意——“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对日出日落、月圆月缺进行观察、总结,适时掌握农耕农作的时机,确定相应的礼仪、管理制度。二是重祭祀——“削桐为琴,练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采用音乐祭祀等方法,“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以此表达敬畏崇拜之意,达到人神沟通,获得神的佑庇。三是祈丰年——“制丰年之咏,以荐釐来”“ 以保合大龢而闲民欲”——组织开展一些民俗活动,以此来约束和控制人们的行为,达到以乐养性、以乐怡情的目的,使民俗成为一种无形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4、生存状态——身心和谐。 《淮南子——修务训》:“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蚌之肉,实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墝(qiao)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之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路史》:“悼浇泊,闵愚愗,爰问于太乙小子曰:上古之人,寿过百岁,后世不究天年而有殂落之咎(“咎”为灾祸)。独何气使然邪?小子曰:九有天门,中道最良。乃稽太始,说玉册。磨唇鞭茇,察色齅,尝草木而正名之。审其平毒,旌其燥寒,察其畏恶,辨其臣使,厘而三之,以养其性命而治病。一日之间而七十毒,极含气也。病正四百,药正三百六十有五。著其本草,过数乃乱。乃立方书。命僦贷季理色脉,对察和齐,摩踵谆告,以利天下,而人得以缮其生。” 《庄子——外篇.山木》:“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乎!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从以上史志传记可以得知,炎帝神农氏时代虽然还处于艰难的维持温饱阶段,但是仍然注重人的身心健康:一方面注重药理养身,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审其平毒,旌其燥寒,察其畏恶,辨其臣使,厘而三之(将药定为三等: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以养其性命而治病”;另一方面则注重中庸修心——不在乎荣誉诋毁,不看重地位高下,与时俱化,以和为量,不被外在的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炎帝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炎帝神农氏时代对和谐文化的贡献及其现代意义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论炎帝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
下一篇文章: 关于炎帝陵的史籍记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