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1922年西北党组织成立—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后, 1922年8月,陕西也建立了党团组织。陕西的党团组织成立后,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先后组织发动了清涧起义、渭华起义,逐步把陕西的革命斗争推向高潮。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陕西出现了刘志丹和谢子长两位民族英雄。刘志丹,1903年10月出生于陕西省保安县,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5月,他和谢子长一起领导了渭华起义,成立了西北工农革命军。先后担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红26军、27军总指挥、红25军团副军团长兼参谋长、瓦窑堡警备司令、北路军总指挥和红28军军长。1936年4月率部东征抗日时,在山西省中阳县三交镇遭国民党反动派阻击,英勇牺牲,时年34岁。毛泽东称他为“群众领袖,民族英雄”。为了纪念他,陕甘宁边区政府将保安县命名为“志丹县”。谢子长,1897年出生于陕西省安定县,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组织领导了清涧起义,1928年5月参与领导了渭华起义。
历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陕甘游击队总指挥、红26军第42师政委、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曾成功地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后在清涧河口与国民党军队的战斗中身负重伤,1935年2月,因伤势恶化在安定县逝世。为了纪念他,陕甘宁边区政府将安定县命名为“子长县”。
1932年2月,刘志丹、谢子长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抵达照金(今耀县境内),创立了照金革命根据地。
12月,陕甘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1933年3月,陕甘边特委成立。11月,红26军42师回到南梁地区,在刘志丹的领导下,建立了南梁革命根据地,并于1934年11月成立了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习仲勋任政府主席。与此同时,谢子长率领陕北游击队开辟了陕北革命根据地。
1935年1月,成立了陕北省苏维埃政府。
随着陕甘边根据地和陕北根据地的发展,两块根据地日益接近。1935年2月5日,陕甘边和陕北特委在子长县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成立西北工作委员会和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刘志丹任军事委员会主席。在刘志丹的领导下,先后解放了安定、延长、延川、安塞、靖边、保安6座县城,从而把陕甘边和陕北两块根据地联成一片,初步形成了西北革命根据地,这是当时全国唯一保存的革命根据地。
第二阶段:(1935年中央红军到陕北—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历经千难万险,行程两万余里,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10月22日,中央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讨论了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的行动方针,作出了把陕北作为全国革命大本营的战略决策。随后,中央红军南下到达甘泉县下寺湾,在这里纠正了陕北肃反错误,释放了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刘志丹、习仲勋等受害同志,挽救了西北革命根据地。11月21日至24日,中央红军在富县直罗镇赢得了著名的直罗镇战役,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一个奠基礼。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在瓦窑堡期间,中央红军还进行了东征和西征,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6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撤离瓦窑堡,并于7月3日抵达保安(今志丹县)。
1936年12月12日, 驻扎在西安的东北军和西北军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受我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扣押了亲赴西安督战剿共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在保安立即召开政治局会议,分析形势,商讨对策,作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决策。并派周恩来、博古、叶剑英去西安,协助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建立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由此实现了国内战争到全面抗战的重大转变。
1937年1月,中共中央进驻延安,从此,延安成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和战略总后方。党中央进驻延安后,凤凰山麓成为中央机关和毛泽东的第一个驻地。1937年2月,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