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等作品都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萧克说:“一个久历戎马的人,从事文学创作,似不可思议,但我从来没有把这件事看得那么神秘。”
红军时期,萧克在湘赣根据地写过白话诗、小故事等,发表在根据地的报刊上;长征路上,他有时作一段即兴演讲或写一首诗,对文学创作一直非常有兴趣。
西安事变后,萧克弄到一本苏联小说《铁流》,他一口气读完,书中塑造的红军指战员的英雄形象让他激动不已。萧克想,中国革命战争的规模比俄国大,时间比俄国长,影响也比他们深远,应该写出中国的《铁流》。而且他自己的经历也是丰富多彩:北伐战争、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反“围剿”、万里长征……他决定,选取产生于罗霄山脉红军一个小游击兵团的一次战役行动来创作,去展现中国革命力量的兴起。于是把书命名为《罗霄军》。
“七七事变”前,萧克开始动笔,资料缺乏,他就凭着自己的记忆;没有草稿纸,他就用办公纸、书信纸,颜色不一,大小不等。
不久,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萧克是平(北平)西抗日根据地的主要领导。那时,日寇设在北平的航空学校,把平西抗日根据地作为演习目标,常常来侦察轰炸,有一个时期防空袭成了根据地军民的一件大事。一到空袭时,萧克就搬上小凳子,朝村外的山坡边上一坐,就开始写作了。这时无论敌机怎样飞来飞去都无法影响到他的写作思路。写多了,熟练些了,有时一写就到午夜。有一天晚上他正写得兴起,爱人蹇先佛来了。那时他们住地相距十几里山路,十天半月见一次面还得翻山越岭。她一进门便急切地说:“孩子生病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寄养在湖南老乡家死于日寇细菌战。这第二个孩子刚满周岁,就寄养在几百里远的晋察冀军区驻地。心急如焚的蹇先佛大喊了两遍,萧克由于写作太投入,竟没有注意到。蹇先佛没有想到丈夫会这样,气得扭头就走。
1939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斗争正如火如荼,萧克终于完成了这部4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的创作。很多听说这个消息的人见到萧克时都会好奇地问:“你写了部小说?……”有的人对此不理解,还颇有微辞,但更多人还是善意的期待。
1958年,开展批判“教条主义”运动。一天,萧克接到电话,一位同志告诉他,要他那尘封了21年的书稿,用来批判他。不几天,小说稿被打印出来了,还附上“供批判用”的字样。让萧克没想到的是,他们为取得批判的效果,让打字员从头到尾打得一清二楚,装订成三册“内部”传看,他这个被批判者也“享受”了一套。当时他心里真是高兴,那个打字员打得很认真,很少遗漏或错误。他得到这个“善本”,就把原来的草稿扔进火炉了。
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文革”时,造反派为算他的老账,把这部小说又油印了数百份。这样,小说还没有出版就非正式地“发行”了两次,读者不少。1988年,萧克退休后重新修改书稿,定名为《浴血罗霄》,终于正式出版。此时,这部小说从开笔到出版,历经51年,萧克也从一个30岁的中青年,成为81岁的老人。1991年3月,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通知84岁高龄的萧克,《浴血罗霄》荣获1984———1988年度茅盾文学奖荣誉奖。之后,经夏衍等介绍,萧克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91年元月至1998年10月,萧克召集文化界百余位专家学者,编写了大型著作《中华文化通志》。后来,国家领导人在外交场合经常把这部著作作为礼品送给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此间,萧克担任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等编写工作的领导职务,被复旦大学人文学院聘为兼职教授。
今天是“八一建军节”,南昌起义已过去了整整77年。当年起义的参加者,日后的将军中只有萧克一人仍然健在。就在8月1日的两周前,萧克已经步入人生的第98个年轮。这位能征善战、影响战争格局的老将军,文武俱辉煌,献给后辈的该是怎样的人生传奇。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