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克简历
1907年7月14日出生在湖南嘉禾。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参与了创建井冈山根据地:25岁当军长,27岁率领红六军团先遣西征,拉开了万里长征的序幕;29岁正式被任命为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30岁率八路军包围北平,建立了敌后根据地;40岁参与了指挥第四野战军进军中原、解放全中国的斗争。
解放后,他曾任军训部长、训练总监部长、国防部副部长、军政大学校长、军事学院院长兼第一政委等。他是健在的参加过长征的三位开国上将中,惟一的南昌起义亲历者。
解放军总医院南楼门前的路,绿树掩映,门口的哨兵仔细验证我们的身份后,向我们指明了病房的位置。
萧克上将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他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允许接受采访,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向我们讲述了萧老的传奇故事……
一张法文地图和一个外国传教士帮助找到了贺龙;六军团的行动探明了沿途敌人兵力的虚实,实际上起到了为中央红军长征进行侦察、探路的先遣队作用。
对于萧克来说,长征应该在1934年8月7日下午就开始了。
时年27岁的萧克是湘赣苏区的领导者,是红军第六军团军团长。他和另外两位苏区领导任弼时、王震并不知道,由于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不断失利,中央决定六军团和七军团分别西征和北上,目的分别是探路和引敌。
萧克等人接到命令只是,到湖南去,找贺龙。按照中央的要求,他们把苏区大搬家,把省保卫局的犯人、医院、兵工厂、石印机,甚至连个老虎钳子都带上了。这种搬家式的行动,严重影响了部队的机动能力,结果是一路走一路丢。国民党的报纸曾经形容说,红军是前头“乌龟”扒开路,后头“乌龟”跟上来。指的是萧克先遣西征,中央红军随后跟进。
湖南军阀没有想到红六军团会突然突围,显得比较慌乱。六军团时而西,时而东,时而北,时而南,使敌人难以捉摸。不久就跳出了湖南军阀何键的包围圈,进入贵州境内。
萧克回忆,贵州山高,谷深,道路窄小,最大的问题是部队对地形不熟悉,没有地图,全靠找向导问路。当地的向导对五里以外的事情就不知道了,六军团只能在贵州大山中艰难转战。直到攻入地主武装盘踞的老黄平县城旧州,才有了转机。
在旧州,他们遇到了外国传教士薄复礼和海曼。查明身份后萧克释放了两人的家属,但没有释放这两名传教士。这是因为,西征以来,部队连续行军50多天,伤、病兵日益增多而又无药医治。萧克他们认为,传教士肯定有办法弄到药品和经费,于是提出,释放他们的条件是给红军提供一定数量的药品和经费。
一个意外的收获是,在教堂,找到一张一平方米大的贵州地图。萧克马上把墙上的地图取下来,一看全是外国文字,就找来稍懂英语的张子意和袁任远,两人看后说外国文字不是英文。萧克听说那个叫薄复礼的传教士会汉语,就让他把地图上的地名翻译成中文。薄复礼说是法文,在一盏煤油灯和一盏马灯的照明下,薄复礼说,萧克记,一直干了大半夜才完成了翻译工作。
直到这个时候,萧克才知道,他要去与贺龙会合的地点在什么位置,这张地图对六军团后来的行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薄复礼则一直随着萧克行军,与萧克谈信仰,一起搞娱乐活动,长征途中还利用难得的休息日子聚餐。1936年4月,红二、六军团进至昆明时,萧克把扣留了18个月的薄复礼释放。后来萧克从斯诺写的《西行漫记》中看到,薄复礼不仅没有诋毁红军,相反还说了不少赞誉红军的话。
离开老黄平后,萧克带领部队向东前进,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敌人正在频繁调动,以近24个团的兵力对六军团实施大包围。萧克在甘溪一带与敌人遭遇,结果整个军团被截为四段,减员严重。52团是全军后卫,遭敌包围,全团苦战数日损失惨重,18师师长龙云惨遭杀害。部队常在悬崖峭壁的小路上攀行,有些部队一天一顿稀饭。中央代表任弼时患疟疾,还手拄木棍指挥行动。 萧克意识到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任弼时看出了萧克的紧张,问他:“怎么样?”萧克用力地说:“坚决向东去,脱离这个地区。”在敌石阡至镇远封锁线上,部队找到当地老猎户引导,深夜进到一条人迹罕见的谷涧水沟,从沟底鱼贯向东。这时南北两面湘系和桂系军阀发现了红军主力的行动,南北夹击,幸好掩护部队借地形进行有效阻击。第二天天亮,掩护部队改为后卫,随大部队走出了深谷,站在谷口亲自指挥的萧克看到了突围出来的部队,终于松了一口气,他回忆说:“这是一个极端紧张而又关系到全军团大局的军事行动。直到现在,一经忆起,心胆为之震惊。”
1934年10月24日,红六军团跳出三省军阀的包围,历经80余天,转战5000多华里,抵达贵州印江县木黄,与红二军团会师。从出发时的9000余人锐减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