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几乎人人都能讲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的故事,主要是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吴国打败越国后,夫差被关在吴国,后夫差在范蠡和文种的帮助下,又灭亡了吴国。这一段历史也是苏州人在茶馆中对外地人介绍的主要内容。到苏州旅游后,应对这一段历史有个大概的了解。故事概要如下:
——勾践元年(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兴师伐越,越王勾践战败,阖闾伤足而死,夫差继位。 ——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春天越伐吴,夫差败越于夫椒,越王勾践困守于会稽山。越国大夫文种向吴太宰[喜否]求和,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之谏而同意。
勾践在范蠡的参谋下,于公元前492年到吴国给夫差当奴仆,被关在石城,俯首称臣,三年后,夫差动了恻隐之心,准备放勾践回越国,大臣伍子胥坚决反对,说放勾践回去,就等于放虎归山,吴王不听,将夫差放回。
回国后他委托范蠡建城作都,每晚睡在柴垛上,在房门口挂一个苦胆,每天都要舔一舔,卧薪尝胆,不听音乐,不近女色,念念不忘复仇。他对外继续讨好吴王,不断送礼,给吴王送去西施等美女和大量的木材,以削弱吴国的国力,以致这些木材都堆积在灵岩山下的河道里,因此这个地方现在还叫木渎。对内休养生息,富国强兵,鼓励增加人口,以增强国力,并和群臣一起谋划攻吴之计。
——公元前484年,吴王向北进攻齐国,越王勾践听说了非常高兴,就拿贵重的珍宝贿赂太宰[喜否],鼓励吴攻齐。伍子胥知道后说,这是越国要毁掉吴国啊,就进谏吴王放弃攻齐,而攻打越国。
——公元前473年,越王又攻打吴国,将吴王包围,吴王写信用箭射给文种、范蠡:“吾闻:狡兔以死,良犬就烹;敌国如灭,谋臣必亡。今吴病矣,大夫何虑乎?”,即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越王灭吴后,范蠡看出越王可以共患难,不能同享乐,就劝文种离开。范蠡同西施乘一条小船离去,后游齐国,改称陶朱公,经商致富。文种不听,被越王杀害。
吴王夫差与越王勾践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吴越两国乃是仇雠敌战之国,夫差与勾践既是两国的君主,如何能灭掉对方来扩充自己的领地便是他们所考虑的头等大事。现在不妨来比较一下他们两位君主:
两者击败对方的目的有着惊人的相似——报仇雪恨。吴王夫差即位,铭记雪恨之志,命人立于门前遇见自己便要发问:“夫差,你忘了杀父之仇吗?”于是乎,在公元前494年,吴国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战败后“栖于会稽之上”,回国后就有了流传千古的卧薪尝胆的故事,不能不说这两个国君的做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但他们的差异还是很大的,这也是导致后来越国灭吴的重要因素。首先,一个听信奸谗,一个重用贤丞。如果没有太宰罴,勾践和他的越国早已灰飞湮灭。而正是因为太宰罴的贪利和夫差得到越国的美女西施后放松了戒备,越国才得以幸免。吴王有贤臣伍子胥,子胥总是在最紧要的关头进谏夫差,给他敲响警钟。比如说,当文仲求和时,他劝告夫差“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 当伯坯进言求吴王赦免勾践时,他说勾践能忍耐辛苦又有贤臣左右,不能赦免他;当吴王准备伐齐时,他劝告吴王勾践“食不求味,衣不奢采,慰问疾患”,此人不除,必成吴国之祸害,要先剿越再伐齐。当子胥的一番忠心都败在伯坯和西施的手上。试想,如果吴王,在这三次进谏中只要采纳其中的一个,他都能将越国最终归入自己的版图,只惜他不但不采纳,还将伍子胥赐
勾践大概是因为战败的缘故,广泛采纳文仲和范蠡的意见。这两位大臣在灭吴的进程中功不可没。他们成功地发现和利用伯坯,从而保住越国。借“借粮”之名探明吴国的态度,抓住吴王黄池合盟的时机,让勾践出兵大败吴国。由此看来,勾践灭吴单靠自己的力量是很难办到的。
在治国政策上,夫差穷兵黩武,连年征战以致民不聊生,失民心者亡国之期不远矣。而勾践推行了一系列国富民强的政策,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深得人心。
夫差其实是自取灭亡,勾践则占据天时地利人和,胜负在战前就无形地确定下来了。时间无法倒流,夫差的教训只能由后人吸取,勾践卧薪尝胆,十年励精图治的故事可以千古流传,虽然勾践称霸后也成了一个昏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