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供了更多的做官机会;他以爵位利禄收买拉拢汉朝宗室贵族,使其视自己为他们利益的代表;他数次献田献钱,救济贫苦农民,又逼使杀死奴婢的儿子自杀,在当时深受兼并之苦的劳动人民中产生了良好印象,从而把改变自己悲惨处境的希望寄托到王莽身上。更由于王莽虚伪奸诈,特别善于运用两面派的权术,把蓄谋已久的篡弑活动伪饰得几乎不露形迹,从而水到渠成地实现了自己的野心。
荒唐的“新政”
王莽的篡汉虽然取得了成功,但由于他所推行的一系列改制措施绝大部分遭到了失败,他所建立的新朝也就只能成为一个短命王朝。尽管他建立的是一个国号叫做“新”的王朝,但他打出来改制的却是复古的旗号。他以《周礼》为蓝本,把所有的改制措施都涂上一层古色古香的油彩。公元9年,王莽颁布了王田奴婢政策:“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汉书·王莽传》,下引不再注)。即将土地的所有权归为国有,禁止买卖;并且还规定:男丁不满八人,而所占土地超过九百亩(一井)的要退出超额部分,分给同族、邻里、乡党;无田农民按一夫一妇百亩受田。这个政策表明王莽对当时社会矛盾的清醒认识。但由于其基点是变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封建土地国有制,违背了土地运动的客观规律,政策本身又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因此失败是必然的。这个政策是向大土地所有者妥协的产物,它允许丁男一人可以保有九百亩土地,使分家析产成为大土地所有者大量保留土地的办法。但由于它毕竟有九百亩的限额规定,当然也就使大土地所有者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从而引起他们的激烈反抗。更重要的是,它无法满足无地少地农民的愿望。因为即使将全国土地按民户均分,每户亦仅得六十多亩。考虑到地主多占土地和宽乡、狭乡等情况,实际能分到无地或少地农民名下的土地实在是寥寥无几。显然,王田政策开给广大农民的是一张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在王田政策推行过程中,各级官吏更是上下其手,贪赃枉法、营私舞弊,结果造成“农商失业,食货俱废”,“天下謷謷然,陷刑者众”的悲惨局面,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混乱。王莽奴婢政策的实质也只是冻结现状,丝毫没有改善他们的处境。由于王田、奴婢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豪强地主的利益,又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再加上制度严酷,必然会引起各个阶级的反对。王莽在这个政策碰得头破血流之后,只得于12年(始建国四年)下诏废止。 公元10年,王莽开始推行对工商经济活动的管制措施,后来发展为五均六筦政策。五均是在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市设五均司市师,负责评定物价、收购滞销物资、经管赊贷等经济活动。六筦指盐、铁、酒由政府专卖;铜冶钱布由国家铸造;名山大泽由国家管理;五均、赊贷由政府办理。这些政策的出发点虽是为了抑制富商大贾的过分盘剥,但因为执行政策的官员大都是原来的大工商主,他们“乘传求利,交错天下”,与郡县官吏狼狈为奸,把这一政策变成了巧取豪夺的工具。由于它给王莽搜刮了大量的财富,尽管遇到了强烈的反对,王莽还是坚持执行下去,直到垮台的前一年才宣布废除。 从公元7年(居摄二年)到23年(地皇四年),王莽四次下诏改革币制,五次下诏重申币制改革的命令和禁止民间私铸货币的严酷刑罚。每次改革,都是以小易大,以轻易重,运用政治权力加强对人民的掠夺。如第一次币制改革时,以新铸的重十二铢的大泉兑换五十枚五铢钱,就是相差二十多倍的不等价交换。又加上改革频繁、手续烦琐、币材太滥、品类复杂,币制改革引起了社会生活的极度混乱。为了保证币制改革的进行,王莽使用严刑峻法对付触犯禁令的人。“民犯盗铸,伍人相坐,没入为官奴婢。其男子槛车,儿女子步,以铁锁琅当其颈,传诣锺官,以十万数。到者易其夫妇,愁苦死者十六七”。由于触犯法禁者太多,于是出现了“徒隶殷积,数十万人,工匠饥死,长安皆臭”(《后汉书·隗嚣传》)的惨状。因为王莽的币制改革从根本上违背了货币运动的客观规律,所以其失败也是必然的。正如彭信威指出的:“中国历代币制的失败,多有别的原因,而不是制度本身的缺点。只有王莽的宝货制的失败完全是制度的失败。”(《中国货币史》第73页) 王莽为了使自己的新朝在一切方面都要有个新的样子,他言必称三代,事必据《周礼》,从公元12年开始,还进行了定爵位、改官制,以及其他制礼作乐的改制活动。这类措施,有的徒增烦扰,毫无用处;有的提供机会,为官吏贪赃枉法大开绿灯;有的在统治集团内部制造矛盾,加速了王莽政权的分崩离析。 如果说,王莽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措施显示了他的复古癖,那末,其民族政策则表现了他大汉族主义的自大狂思想。公元9年他登上帝位以后,立即派出五威将王奇等十二人,分赴匈奴、西域和周边其他少数民族,更换汉朝授予这些少数民族首领的印信,将其“王”的称号一律改为“侯”。这些强加于少数民族的污辱政策,破坏了西汉中期以来汉与匈奴、西域等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制造了连年不断的边陲战争,给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了对匈奴作战,王莽于公元10年从全国征调三十万部队出征。公元19年,再次招募天下丁男及死罪囚、吏民奴上前线,又下诏取天下吏民财产的三十分之一作为军赋,对全国人民进行了一次空前的大劫掠。这些祸国殃民、破坏民族友好关系的不义战争,进一步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成为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导火线。
危机四起“新政”破产
从王莽开始篡政起,拥刘派地主分子的反莽起事和零星的农民起义即接二连三地爆发。公元17年吕母起义之后,以农民为主体的反莽斗争进入高潮,形成了南方绿林、东方赤眉、北方铜马为代表的三支起义大军。他们互为特角,纵横驰骋,从四面八方向王莽政权发起了猛烈的冲击。为了对付汹涌澎湃的农民起义的浪潮,王莽除了督兵镇压、厉行屠杀政策之外,还玩弄了一系列可悲又可笑的骗术。他一会儿铸造象征权力的威斗,一会儿颁布三万六千年历纪的新历法,一会儿建造供奉祖宗神灵的九庙,一忽儿试验“登仙术”,最后在起义军兵临城下的危机关头,又搞了一幕君臣对天号啕大哭的闹剧。在全部改制的过程中,王莽有时清醒,有时糊涂,而贯串始终的则是空前绝后的荒唐。公元23年6月,绿林军在昆阳(今河南叶县)城下,以少胜多,打垮了王莽四十万主力大军,使其受到致命的一击。在农民军的打击下,王莽统治集团内部众叛亲离,分崩瓦解。公元18年,他杀死离叛的孙子王宗,21年,杀死离叛的儿子王临。昆阳之战以后,他最信任的爪牙刘歆、王涉和董忠也企图发动政变。一些地方大员,如陇西隗嚣、淮阳刘永、巴蜀公孙述、淮南李宪、楚地秦丰、琅邪张步、东海董宪、汉中延岑、夷陵田戎等,都宣布脱离王莽,拥兵自立。公元23年9月,绿林军打进关中。十月一日攻破长安。十月三日,彻底粉碎王莽党徒在渐台的顽抗。商人杜吴将藏身于渐台一所小房子里的王莽杀死。校尉公宾就顺势取下王莽的头颅。其尸体被拥来的义军战士砍斫净尽。不久,王莽的头被传之宛市(今河南南阳),并悬于该市城门之上,又被四乡百姓取下踢来掷去,还有人把王莽那善于骗人的舌头切下来生吃了。王莽激怒了人民,也受到了人民最严厉的惩罚。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王莽新政的评价还存在较大的分歧。我认为,不管王莽改制中的某些条款看起来有多少值得肯定的地方,也不能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