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恐惧留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 假使当时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王莽是政治上的野心家,道德上的伪君子,残忍的疯子,无能的蠢材。世人多这样评价。这是有失偏颇的,至少有30年,王莽一直是天下君子的楷模。他谦虚礼让、勤奋博学、生活俭朴、乐善好施,在忠孝仁义各方面都有值得称道的事迹。儒家学者在评判这段历史时,总是强调王莽的“篡位”,仿佛这么说就可以顺当地推理出:王莽在30多年间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为了实现他称帝的野心而假扮儒生,就算他是为收买人心作的伪装,能装到这个份上也足够了。何况我不认为他全是做作,他怎么可能知道以后有机会当上皇帝?
王莽是中国历史上从周文王以后唯一的以大学者的身份而成为皇帝的人王朝的人,王莽几乎是孔子的另外一个版本 像这样书呆子式的理想主义者,中国历史上也只此一例。
篡位是无疑的,只是当时确实得到了上上下下大多数人的支持。至于他的政策,说复古可以,说超前也未尝不可。
归根到底王莽是个理想主义者,一代大儒(他死的时候很多儒生和他一起殉难),只是政治上太幼稚,掌权前给人过高的希望,掌权后又给了人太大的失望,落差巨大也是他身败名裂的原因之一。光有好的愿望及理论上良好的政策,却不考虑实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结果是比不实行这些政策更加糟糕。王莽的例子应该让后世激进改革者引以为戒。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这恰恰是理想与现实的鲜明对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的憧憬,可他不是我们所论及的。我们要说的理想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大同”,“乌托邦”,“太阳城\",他叫人丧心病狂,为此不惜白骨于野,血流成河,而赞歌不绝。
为了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王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他处处被他的理想愚弄,反过来,他有处处拿这个理想去愚弄别人,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感受到为理想奋斗的快乐,西汉帝国的乱摊子终于被他理出个眉目来,这不是理想的力量吗?但是作为西汉的掌舵人,他却又必须是个现实主义者,他时时感到现实总在迫使他用理想所不允许的手段去实现理想。理想让他“仁”,他常常“不仁”,理想让他“义”,他却常常“不义”,理想让他“礼”,他常常“不礼”;理想让他“智”,他常常把它变成“诈”;理想让他“信”,他却常常“背信”。
王莽的确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下野时竟有成千上万的人为其请愿诉冤。他为西汉后期的积重难返的政局,注入了一针强心剂。那时他不得不面对现实,当他和平夺权,避免了\"亡,百姓苦\"的悲剧,荣登大宝之际,他便把自己的理想赴诸实施,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憾的是王莽失败了。王莽新朝的没落,也摧毁了王莽一世的美名。
王莽起初绝没有想做什么皇帝,事实也正是如此,王莽直到三十岁,才凭借他是王太后侄子的身份,被封为新都侯。此后,王莽发奋努力,步步高升。再是春风得意,他人生的最高目标也不过是想效法周公,做一个完美的道德楷模。所以,在那个穷奢极欲、纲纪崩溃的时代里,王莽就像一个高明的演员,给人们留下了动人的造型。他恭俭勤政,大义灭亲,准确地俘虏了民众之心。有人说王莽是在处心积虑地篡位,但实际上,他更像是被民众一步步推到皇帝的宝座。如果不是后来的朝政没落,王莽注定是一世明君。然而,民可载舟亦可覆舟,民众可以用最华丽的语言为你歌功为你颂德,民众也可以用最恶毒的词语来咒你来骂你,直至要你的头颅。王莽成了后世唐太宗警世名言的最好印证。由于朝代的灭亡,王莽亲政的所作所为,良苦用心,一概被曲解成另有图谋,于是“篡逆”这个盖世罪恶顺理成章地戴到了王莽头顶。
王莽的失败,原因决不是后人评说的人格或道德问题,而在于他的理想主义,在于理论脱离实际的天真幼稚。而这,又归因于他的书生意气。在王莽身上,书生影子远比政治家影子浓重得多。
你看,他坐上皇位后,竟是那样的含辛茹苦,那样的殚精竭虑,那样的拼命奋斗。他俯视天下,心中涌起的是满腔慈爱。他要对得起可爱的子民,于是激情燃烧,日夜工作。他召来博学的大臣儒生,像一群考据学家,在语焉不详的经书中艰苦跋涉。于是一项项措施出台了。
他出台的措施不可谓不英明,请看:
一、恢复了上古的井田制,均分天下土地。
二、禁止奴隶买卖,让三十六十万奴隶获得了解放。
三、政府垄断经营盐、酒、冶铁和铸铁,防止富商操纵市场,勒索百姓。
四、从皇帝到百官,都实行浮动工资制。百姓丰衣足食,工资就高;百姓饿肚子,官员也要跟着饿。
五、改革了全国的官名。
六、严惩官史腐败,建立举报制度。
┄┄
他兴致勃勃地策划着建造一座象牙之塔,他的思绪回到了书生时代,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不能自拔,从形式主义中获得巨大的快感,并体验着创世的无比光荣。“无限的权力足以把任何明智的人变成疯子。现在,他已经没有任何顾虑,没有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