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是和孟子同一时代的东周洛阳人,少年时和张仪,孙膑,庞涓都是当时和后世的道家高人鬼子谷的弟子。
学业完成后,他分析当时的局势,只有秦国的国势比较强大,有希望影响整个天下,于是,他变卖家产,又借了很多债,置办了很豪华的行装,投奔高据西陲的秦国。
秦国当时是秦惠王,也是商鞅变法后,倡导法治,富国强兵的时期。后来经武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的励精图治,才奠定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基业。
苏秦见到秦惠王,就提出吞并诸侯“称帝而治”的宏伟蓝图,也是后世秦始皇所走的路线。结果被秦惠王婉言否绝了,他说;“一个羽翼未丰的鸟,是不可展翅高飞,一个人文教化还没有培养成功的国家,没有能力征伐别人,感谢苏先生不远千里来我的国家,肯当面教导我。希望将来时机成熟了,我在专程向你请教。”
《战国策》的原文是这样写的;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当时的苏秦踌躇满志,不识时务,怎么轰也不肯走,就投宿在客栈里,一次一次地给秦惠王写信,希望他能接受采纳,秦惠王根本不把这个外地的年轻人放在眼里。
时间久了,苏秦熬不住了,“一钱逼死英雄汉”,只好悻悻地收拾行装回老家了,没办法!
苏秦回老家的情景原文用了三十六个字描写,活龙活现,苦不堪言;“赢滕履蹻,负书担蘘,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絍,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后世元稹的名句,倒出古今中外共有的哀鸣。
韩信没得志以前,受市井无赖胯下之辱,饥饿时,饭都要不到一口,后来功成名遂,不但没报复那个叫他爬裤裆的少年,反而感激他,鼓励他,并投到河里千两黄金,以报当年在河边洗衣妇施舍给他的一个饭团,因为他找不到那个洗衣妇。这段历史,被传为千古佳话;千金投河,感激漂母一饭之恩!
相比刘邦的遭遇正好是一个鲜明的对比,他年轻时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四处游荡,闹事,有一次,刘邦带着几个狐朋狗友来家吃饭,大嫂说没饭了,刘邦就跑到厨房看,一看锅里还有剩饭,就怀恨在心,后来当了皇帝,就封大哥的儿子一个“羹颉侯”的职务,就是对大嫂的回报。
回头看苏秦,他没有负气,只有忍辱,每时都在强调自己坚强,不怨天尤人,并深深地感叹说;“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
他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检查自己的藏书,特别找出了姜太公所著《阴符经》,以及有关的谋略之学,仔细钻研其中的精髓,读到困倦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所谓“头悬梁,锥刺股”,“锥刺股”的典故就是从苏秦这件事来,这种自虐的刻苦精神,也活该后来他成就大业!
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苏秦重新充满信心,果然一举成名,从史料记载中,的确是因为他研读《阴符经》所致。所谓阴符,六韬三略,其实都是谋略学的范畴,根据天道,物理等奇正反复,阴阳互变,动静互用的原则,说明应用在人事上的原理。所谓人事,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社会等人际关系的事务。再读《阴符经》,启发了他的思想,总结了一套适合当时形势的谋略。
苏秦的再度出山,正是一个“百无一用是书生”蜕变的成功!
一介平民书生,毫无背景,毫无凭借,要把整个天下攥在股掌之中,成立一个空头的联合战线王国,古今中外,苏秦无愧是第一人!
他总结了第一次的教训,不再走强国路线,而是经由赵国,先到北方的燕国。苏秦以独到的文韬武略,打动了燕文侯,把全国的军力交给他,以便从事发展南北联合阵线,并为他装备豪华的马车和足够的资金。
从此,苏秦便一路顺利地游说赵国的赵肃侯,韩国的韩宣王,魏国的魏襄王,到了齐国后,先拜见了孟子,然后又把话不投机的齐宣王也说服了,最后到了南方,说动了楚国的楚威王。到此,司马迁写《苏秦列传》时说;“于是六国纵合而并力焉,苏秦为纵约长。”“纵约长”,差不多现在的联合国秘书长。
“并向六国”,同时兼任六国辅相。
苏秦由北到南的联合外交活动成功后,返回北方,向最初发起的燕,赵汇报,途经老家洛阳。这一路走来,声势浩大,各国诸侯都有使节欢迎或欢送他,连洛阳的中央天子周显王,都派人为他清道还乡,并远到郊外迎接。
等苏秦到家后,他的兄弟,老婆,嫂子等全都跪在那里,不敢抬头看他。
苏秦见到这种情景后,就笑着对大嫂说;“当年我失意时,不肯为我做饭,现在为什么又这么多礼呢?”他的这句“何前倨而后恭也”的问话,虽然有点小气,却也是人之常情。苏大嫂更是直率,匍匐在地说;“我看你现在钱多了,官位又高,就想好好巴结你!”
苏大嫂这句“见季子位高金多也”心直口快,说出千古人情的真话。(季子,相当于大嫂对苏秦称呼老三或三叔的口头语)。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