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无子,遂由大臣阿祖那(藏文)执政。此人对信佛的人给予残酷的迫害,汉地金字使被掠,王玄策与几个同伴连夜逃回属于吐蕃臣民的尼婆罗地,求救于松赞。吐蕃赞普派一千二百名蕃军及七千名尼婆罗骑兵至西域,与金字使一同到达哈热哈达(藏文),仅用三天时间占领首府,三千余名西域军被斩首,一千余名被投人河中。”。吐蕃以其军事实力称雄,被征服的属部向其纳税。从以上这些描绘吐蕃王朝各类战争的史料中一方面可以看出此时的吐蕃王朝兵强马壮,粮草充沛,物阜民丰,完全有能力发动一系列的战争,而在其背后作为后盾的自然是强大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战争所获得的大量战利品甚至劳动力又较大的促进了吐蕃经济社会的发展。
3、建筑艺术体现的经济实力
建筑工艺之精巧,花费之多,也可以从一侧面反映当时的经济状态。具有代表性的是红山之上的布达拉宫。关于它的建造在史书中记载道:“以多种宝物遣众财神将红山及周围之虎山、狮山为基,具飞檐,经高温烧烤之砖。有牌坊、宝物,铃挡之声悦耳,并以珠宝饰之,其威猛可比罗刹王之城,此宫殿之南有九层宫殿,此两宫以铁链相连,并将银、铜所铸之铃档嵌于链上……在墙内有一城,城内建有999座碉楼。城之四面修建了一切妙欲资具所汇集的精美四门楼,……每座碉楼由五名卫兵把守,此宫殿难为外界所攻破,坚固无比,令人生畏。”建成如此雄伟的宫殿与松赞干布的远见卓识、老百姓坚强毅力和智慧是不可分割的,而且其中所需的经济因素不能忽略。建宫殿所需的材料,对劳动力的报酬,生活所需都要花费一定的财力,没有相当的经济条件是难以完成这样巨大的工程的。
4、物率民丰的生活状况
松赞干布之父南木日伦赞时已开始封赏奴户,奴户的出现表明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南木日伦赞执划地界之鞭分勋臣,赏赐……奴隶一千五百户,赏赐……之土地及墨竹地方奴隶一千五百户,赏赐……奴隶一千五百户,赏赐……堡寨、奴隶三百户……”。松赞干布时,父王所属民庶公开叛离,松赞继位后,征讨叛乱属部,复归其治下。可以说,松赞干布建立强大的吐蕃王朝是与其父在世时奠定的社会基础密切相关的。父辈们时期雄厚经济基础的延伸是松赞干布执政时经济得以继续发展的有利条件。松赞干布时“一切均已具足,外部政令遍及四境边鄙,内部事务不减光彩。……轻摇薄赋,安居乐业。春秋易过……风俗纯良,政绩崇伟。天下百姓日益安乐。”这一段记载表明吐蕃王朝初建时不再向老百姓大肆敛财,而是“轻徭薄赋”,老百姓满足于眼前的生活,因而“安居乐业”。人们也开始不愁吃穿,长期经营农牧业生产,春秋都是收获的季节,粮食丰足所以“春秋易过”。赞普时“农田耦耕一天之亩数,牧场一件皮褐所需之皮张数;笼区长度均作统一划定,乃至升、合、斤等一切量度,举凡吐蕃之一切纯良风俗,贤明政事,均为此挥松赞王朝之时出现也。”农业、牧业中出现这种计算方法以及度量衡的统一充分表明当时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高度。随着经济的发展,相应地出现了“纯良风俗”、“贤明政事”。 我们从对外交流、军事战争、建筑艺术以及百姓生活状况等方面做了介绍,以上诸方面反映了吐蕃社会的经济情况。对外交往时所带礼金之贵重,战争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建筑的富丽堂皇,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从中不难想象当时经济力量的强大。正是经济的这种发展势头,对上层建筑产生了作用,佛教文化正是适应了这种经济变化带来的人们对文化的需要,在当时顺利的传人吐蕃。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藏王松赞干布正是在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后,派吞弥桑布扎等人去印度学习,学成后创制了现在我们所使用的藏文,并组织人翻译了佛教经典,而译经的出现,更使佛教在吐蕃广泛传播开来。从唐朝、尼婆罗迎娶公主,唐朝和尼婆罗都很盛行佛教,特别在上层社会中,崇信佛教已蔚成风气,樨尊公主和文成公主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她们的文化对吐蕃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她们入藏后,组织人修建了大小昭寺。松赞干布为传播佛教,又命人建了十二座寺。他在吐蕃开创发展佛教之规,佛教内容深人到法律、道德等范畴之中,制定了十善法,道德规范十六条。佛教文化从信仰、法律、道德、生活习俗等方面对人们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走向或达到强盛之时,它就象一个磁铁,会如饥似渴地吸收周边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历史上处在上升时期的统治集团无一例外地具有创新思维,有与外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强烈欲望。反过来,如果不具备这种经济条件,佛教则无法如此迅速地传入吐蕃。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