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报》“忽视新生力量,不相信群众中会 提出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使《文艺报》“日益脱离广大群众”。这篇文章的实际 作者正是姚文元!那时候,全国文艺界批胡风正处于僵持阶段,真正写文章批胡风的 人还很少。《文艺报》也正在组织这方面的文章,但组织得不很理想。正当此时,姚 文元的文章寄来了。加之这篇文章文笔老到,不像是青年人所写的,编辑们便以为是 个文艺界的老作家所写,很赏识他这篇文章;而这篇文章也正适合《文艺报》的需要 ,于是,便把姚文元的文章用“《文艺报》通讯员”的署名方式发表了。这篇文章的 发表,表明了姚文元在文艺理论方面的政治立场,实际上是一篇表态性的文章。由于 文章敢于直言胡风的问题,敢于批评《文艺报》,在当时的文学艺术界引起了很大反 响。不久,《文艺报》上又发表了几篇响应姚文元的文章,这更抬高了姚文元的身价 。在《文艺报》上发表文章,姚文元打响了第一炮。 1955年初,上海文艺界召开了一次批判胡风的大会。会前,上海市委宣传部组织 了一些人准备在会上发言,姚文元就是其中之一。姚文元那时在上海文艺界算不上有 多大的影响,因此,他的发言被排在会议最后。姚文元一登上台,就拿出事先写好的稿 子一板一眼地读起来:“胡风是披着马克思主义外衣来掩盖和贩卖他的资产阶级唯 心主义的文艺思想的……因此,必须剥去他的外衣,把他彻头彻尾的反党反人民的资 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本质拉到光天化日之下来,摧毁他这道防线,再来深入地分析他‘ 理论’的每一部分……”姚文元的发言在会场上引起了轰动。对批胡风持有保留意 见的人认为姚文元的发言“上纲”太高,火药味太浓;一些了解姚文元的人认为姚文 元转得太快;一些人则认为姚文元的发言很痛快,揭露了胡风的本质。总之,一时间 议论纷纷,各种看法都有。姚文元的这次发言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这个人就是张春 桥。上海文艺界开会批判胡风那天,作为解放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的张春桥,悄悄坐 在后排的一个角落里听着每一个人的发言,观望着每一个人的态度。参加会议的人和 发言的人大多让他失望,唯有姚文元的发言使他眼睛一亮。他很注意地听完了姚文元 的发言,在小本子上记下了姚文元的名字、工作单位。会议开完之后,张春桥回到办 公室,立即给上海《文艺月报》的副主编王若望打了一个电话,推荐他在《文艺月报 》上发表姚文元的发言稿。事有凑巧,当天,上海市作协某领导人也打电话给王若望 ,推荐他发表姚文元的文章。王若望连接两个不小的人物的电话推荐他发表姚文元的 文章,他不能不重视。第二天,姚文元就成了王若望办公室的座上客。王若望仔细地 看了姚文元的文稿,建议姚文元拿回去修改一下,去掉前边的口号式的文字。姚文元 回去后,对文稿进行了一些修改,很快交到王若望的手上。不久,《文艺月报》1955年 3月号上刊出了姚文元的这篇题为 《胡风歪曲马克思主义的三套手段》的文章。姚 文元这第二炮也打响了。这一炮,是改变姚文元命运的一炮;这一炮,使姚文元在全 国文学艺术界出了名。 走向全国文坛 1955年3月初的一天,张春桥主动约姚文元到他《解放日报》的办公室。在了解 了姚文元的经历、家庭、工作之后,张春桥对他说,听了你在上海文艺界批判胡 风大会上的发言,也看了你在《文艺月报》上发表的文章,感到你的文章很有战 斗力;你还很年轻,大有前途,今后我们经常联系;文艺理论家一定要成为政治家,今 后你一定要多注意政治。谈话中,张春桥向姚文元提出,请姚文元参加《解放日报》 批判胡风的座谈会,请他在会上发言;张同时还提出,请姚文元当《解放日报》的“ 文艺理论通讯员”。这两件事,对姚文元都有好处,他自然很痛快地答应了。 1955年3月15日,《解放日报》刊登了姚文元的《马克思主义还是反马克思主义 ——— 评胡风给党中央报告中关于文艺问题的几个主要论点》。《解放日报》是 中共上海市委的机关报,在全国特别是在华东各省有很大影响。姚文元的文章作为重 头文章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使姚文元的名字更加广为人知。接着,张春桥又连续 约姚文元写了数篇批判胡风的文章,在《解放日报》显著位置上发表。同时,张春桥 还利用自己的影响,把姚文元的文章推荐给《文汇报》发表。在《文汇报》、《解放 日报》这样全国有影响的报纸上发表文章,使姚文元一时名声大噪,“青年文艺理论 家”、“文艺评论家”姚文元已经广为人知。从那时起,姚文元才算真正步入了全国 文坛。 并非“壮士”的“断腕” 然而,正当姚文元大批胡风之时,他的“后院”却起火了。原来,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