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是滔滔江流,浪花飞溅,隔江有秋林一行。上录谢灵运
诗:“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沈”。下题“丙辰孟秋临鹿村居士杂寓谢灵运诗
为题以应纤哥雅属”;末署“秋白瞿爽”。1916年秋,赴武汉前所画。
贤庄四周大都为贫苦农家,以租种金家的田地维生,他们的生活是很困苦的。瞿秋白到贤庄,并不躲
在金宅玩耍。他经常到农家的孩子群里,同他们结下了很深的友谊。 春天,他们一起跑到宽阔的田野里放纸鸢。夏天,他们一道去捉青虫、挖蚯蚓,然后把这些饵子挂到
用绣针或铁丝做成的鱼钩上,到环溪边坐在柳荫下面去钓一种叫作“穿条”的小鱼,或者到稻田里去钓长
长的黄鳝。有时,他们用田螺的肉做诱饵,拴在蓬头草细长的根须上,伏在溪边钓青虾。倘若钓到鱼、虾
,瞿秋白总是把它们分赠给小朋友们。割草放牛,是很惬意的事。他们把割下的草装满了竹篮,就让牛儿
在山坡上吃草,大家一起去采野花编花环,或者割“牛筋草”织草鞋。放牛之外,瞿秋白还喜欢同小朋友
们去车水、割禾。 入夜,村庄处处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贤庄的夏夜尤其美丽,空旷的天空里,流动着薄薄的云,
云层缺处,看得出半角的青天,一点两点的星光,欲藏还露的半规月影。月色朦胧中,最好玩的游戏是捉
迷藏。以打谷场为中心,捉者一方,藏者一方,或藏谷堆,或躲屋后,或隐树丛,或避草中,谁被捉住了
,就得唱歌、说笑话、猜谜语,否则就当着许多人的面学几声狗叫。瞿秋白被捉住时,小朋友照例要他讲
《聊斋》故事,有时讲一个听了不过瘾,就得讲两个。1961年,与瞿秋白同玩耍的金荫生(时年七十三岁
)老人谈到童年往事,记忆犹新。他说:我还记得,秋白小时和我们一处玩时,他为我们讲《画皮》的故
事,讲完后,他说:如今世上,就有那些当面对你胁肩谄笑,背后要吃你心肝的人。夜深了,人也玩累了
,就各自散去。临睡觉之前,瞿秋白总是要捉几只萤火虫,装在小小的玻璃瓶中,把它挂在帐子里,然后
瞧着那萤萤的光点,慢慢地睡着了。 与贫苦劳动人民子弟的接触,给瞿秋白带来了无限的欢乐,也使他从少年时代就热爱劳动人民,同情
他们苦难的境遇,并设法把小小的温暖送给他们。有一次,在贤庄外婆家,瞿秋白和一个邻居贫苦农家的
小朋友放牛回来,母亲发现他身上少了一件褂子,几经询问,瞿秋白才低声地说:看到一个小朋友光着背
,在冷风里发抖,就把衣服脱下来给他穿了。母亲听后,淡淡的一笑说:这种事,好是好,就是我们也不
多啊!瞿秋白听了把头一扭说:不多,不多,我们总比他们多些。相隔十年后,瞿秋白在上海与杨之华、
羊牧之闲谈时,忆及此事,还深感遗憾地说:我一生就只有那一次回过母亲的嘴。 少年时期的瞿秋白,同贫苦劳动人民子弟的密切接触,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真诚的友谊,对他一生的
思想形成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劳动人民子弟勤劳朴实、热情纯真的优秀品质,在瞿秋白的心灵深处留
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瞿秋白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能够象鲁迅先生那样,“在儿童时代就混进了野
孩子的群里”,受到他们的思想熏陶,“呼吸着小百姓的空气”①,因而从小就孕育了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和对于压在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社会势力的政治上的反抗意识。当然,这种感情和意识都还处
于幼稚和朦胧的状态。 -------- ①《瞿秋白文集》4卷本第2卷,第98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荒祠冷烟
1911年的武昌起义,推翻了清朝的皇帝。当人们看到象征着五族共和的民国五色旗飘扬在丽日晴空之
下时,曾经着实地高兴了一阵子。但是,等到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的位子让给了袁世凯,各省的都督改称
为督军之后,世道却变得越来越坏,生活也越来越艰辛了。严酷的社会现实,同人们原来对“中华民国”
的憧憬,差的是那么远。在瞿秋白看来,新国取代了旧朝,“革命”后的常州同过去相比,不过是一批新
贵上台,其昏聩腐朽,其贪婪无耻,其横暴野蛮,比清朝统治有过之而无不及。 瞿秋白在极度的失望之下,感到莫大的痛苦和愤慨。一次,他与羊牧之谈到《水浒》中的英雄好汉,
愤然地说:现在就是没有梁山泊聚义的地方,我虽不能做拿着双斧的李逵,至少也好做一个水边酒店里专
门接送来往好汉的朱贵式的酒保。1912年10月10日,正当常州的居民和各机关学校都在张灯结彩,庆祝“
双十节国庆”的时候,瞿秋白却制了一个白灯笼,用毛笔在上面悲愤地写了两个大字“国丧”,然后高挂
在宗祠侧门上。妹妹轶群看到邻家都挂着红灯或彩灯,独有自家门上悬了一盏写有“丧”字的白灯,觉得
不吉利,暗暗地取下。瞿秋白知道了,仍旧把它挂起,表示了他对“国庆”的鄙视、对军阀统治的反抗。 这时瞿秋白的思想,几年之后他在《饿乡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