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枫(1907——1944) 原名彭修道,河南镇平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大革命时期投身五卅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天津、上海等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0年调到红军部队,历任红三军团师政治委员、江西军区政委、中央军委第一局局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担任八路军总部参谋处处长兼驻晋办事处主任、新四军豫东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委、中共豫皖苏边区党委书记、新四军第四师师长。1944年9月11日,在河南省夏邑县八里庄与日伪军作战胜利后,不幸被流弹击中,英勇殉国。年仅三十七岁。
彭雪枫智勇双全,善于创造奇迹。在乐安,他月下追“叛军”,单枪匹马地带回被师长裹胁叛逃的部队,毛泽东亲自给“虎胆英雄”授勋。请缨豫皖苏,他与三百七十三名壮士出征,六个月壮大到近二万人。捷报送至中央时,首长们谁也不信,以为他多写了两个零。先是批评,后是赞叹,全军为之瞠目。
彭雪枫是个传奇人物。也许是命运的偏爱,也许是天资颖慧,他总是能够捕捉住那稍纵即逝的机会,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情。
彭雪枫崭露头角是在乐安事变中。
乐安事变,是指著名的红军“模范师”师长郭炳生率部叛逃事件。
郭炳生,湖南湘潭人,早年追随彭德怀参加平江起义,因战功提升为红三军团第六师师长,是三军团屈指可数的猛将之一。郭炳生打仗勇敢,但军阀作风严重,老子天下第一,动辄打骂士兵。下级指挥员也学着师长的样子训斥士兵。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彭德怀派彭雪枫到第六师任政治委员。彭雪枫到任后,深入基层,与红军战士和各级指战员交心谈心,从改善官兵关系着手,消除军阀作风和影响。他每次找军事指挥员谈心时,总是用一句话开头:“我可以向你讲一个道理吗?”久而久之,战士给他起了个外号“讲道理的”,愿意跟他说心里话。很快,红六师精神面貌和战斗力出现质的变化,荣获“模范师”和“铁师”的称号。对于彭雪枫与日俱增的威望,郭炳生心怀妒忌,但又无可奈何。与此同时,他对反“围剿”的前途发生动摇。
1932年8月,红六师在乐安地区分散休整时,遭到国民党陈诚、罗卓英纵队的突然攻击,各团被敌隔断。彭雪枫带领师部直属队和第七团转移到江西军区驻地凤岗圩,政治部主任李志民带领第五团边打边撤,在巴山与郭炳生带领的师部特务连会合。
郭炳生召集干部会议,突然宣布:“同志们,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消息,彭政委牺牲了。”
红军干部异常震惊,纷纷发问:
“彭政委什么时候牺牲的?”
“消息是否属实?”
郭炳生很镇定地回答:“彭政委是在突围时中弹牺牲的,他就死在我的通讯员怀里。真是天妒英才,他是那么有才华,又是那么年轻!他临死前嘱咐我们要服从江西军区司令部的命令,坚决完成直插赣江以西的任务。”
特务连和五团战士悲愤之下,顾不上细想,纷纷表示要用胜利来为彭政委报仇。部队随即向赣江急进。
五团之中也有干部对郭炳生的话持怀疑态度,悄悄派出侦察员到江西军区了解情况。侦察员在凤岗圩遇见彭雪枫时,吓得脸都青了:“彭政委,师长不是说你牺牲了吗?”
当时担任江西军区司令的陈毅感到奇怪,递给侦察员一杯开水,说:“先喝口热水,压压惊。说慢点,发生了什么事?”
侦察员把事情原委详细地说了一遍。陈毅脸色一沉:“坏了,郭炳生无中生有,显然有阴谋。闹得不好,他是想胁众叛逃。”
“我去把部队追回来。”彭雪枫站起来,一掸衣服就往外走。
“郭炳生这小子向来心狠手辣,你去追他,逼急了,他会杀了你的。”陈毅犹豫不决。
彭雪枫胸有成竹地说:“我谅郭炳生没有这个胆。”
陈毅说:“那就多带点人去。”
“一定要抢在郭炳生过赣江进入白区之前将部队截住,我一个人就够了。”
彭雪枫真的单枪匹马,跟踪追行,经过五天五夜的急行军,在靠近抚州的崇仁县赶上了部队。
“模范师的战士们,都给我站住!”彭雪枫高声呐喊。
战士们听见彭雪枫熟悉的声音,都停住了脚步。
郭炳生毕竟久经风波,惊惶之中还能保持镇定:“彭政委,你还活着?”
“我什么时候死了?”彭雪枫问得他无言以对。广大指战员明白是郭炳生在搞鬼。
晚上,彭雪枫主持召开五团支部大会,说明中央军委和江西军区希望六师官兵返回原来的战斗位置。郭炳生见大势已去,想杀掉彭雪枫继续裹胁部队西进,可又没胆下手,只好当夜带着特务连逃入乐安县城,投降国民党。彭雪枫则带领五团与主力会合。
彭雪枫在乐安事变中的优异表现,赢得了毛泽东的高度赞扬。他亲自将一枚“红星奖章”挂在彭雪枫胸前,夸奖道:“彭雪枫一身都是胆,是赵子龙式的虎胆英雄。”此后,他一直将彭雪枫带在身边,任命他先后担任军委纵队第一梯队司令、中革军委作战局局长,西安事变后,又派他作为毛泽东特使同国民党地方大员于学忠、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