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刘秀
一个朝代由衰落而重新兴盛,史称“中兴”。 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好几个这样的中兴时期,诸如西周时的宣王中兴,南宋的高宗中兴,清末的同治中兴等等。虽说中兴,真正名符其实者为数并不多,“光武中兴”,可算是其中较有成效的一个。古人对这次中兴评价很高,东汉时张纯说:“(光武)兴于匹庶,荡涤天下,诛锄暴乱,兴继祖宗”(《后汉书•张曹郑列传》)。南宋诗人陈亮称赞:“自古中兴之盛,无过于光武” (《龙川文集》卷5《酌古论一》)。明末思想家王夫之说他“允冠百王”,“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独焉”(《读通鉴论》卷6)。
光武,指东汉第一个皇帝光武帝刘秀。他出身西汉皇室之后,但传到刘秀时已经破落了。青年时代曾参加农业生产,也亲自长途跋涉到外地贩卖过粮食。史书上说他“长于民间”,“兴于匹庶”,都说明他出身不高,因而年轻时能接触到一些民间疾苦。二十八岁那年,刘秀随哥哥刘縯一起参加了反对王莽暴政的斗争。残酷的战争把他锻炼成为一员有胆有识有智谋的战将。在著名的昆阳之战中,刘秀立下了重要功勋,使他在诸家起义军中拥有很高威望。但战争也给他带来许多不幸和磨难:在战乱中他的一个姐姐和一个哥哥死于王莽军之手,另一个哥哥在起义军内部斗争中被害,刘秀自己也备尝艰辛。
公元24年,他在河北与王郎争战,被追军所迫,连夜南逃,到达饶阳县的无蒌亭时,又冷又饿,脸都冻裂了,部下冯异弄来点豆粥,他吃得很舒服,对人说:“昨得公孙豆粥,饥寒俱解。”颠沛流离的战乱生活,使刘秀有机会进一步体会民生的艰难,这对他取得天下后制定和施行一种较为缓和的政策是有影响的。
大乱后需大治 刘秀登上皇帝宝座后,面临的是一副残破到极点的烂摊子。与刘秀同时代的冯衍有一段话描写当时的状况说:“祸拏未解,兵连不息,刑法弥深,赋敛愈重……父子流亡,夫妇离散,庐落丘墟,田畴芜秽”,以致“匹夫僮妇,咸怀怨怒”(《后汉书•桓冯列传》)。一句话,各种社会矛盾空前尖锐。 首先是阶级矛盾。由于王莽对外连年争战,加上刑法苛深,赋税沉重,致使各阶层人民都无法生活下去:农民在饥馑疾疫中大量丧生,被迫在官府劳动的工匠也大批饿死,以致长安城到处是死尸的臭气。(《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
其次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王莽凭权诈取得帝位,这就与西汉旧有勋贵发生矛盾,因此大兴冤狱,仅公元10年底,一次就借故杀掉公卿党、亲、列侯以下数百人(《资治通鉴》卷37《汉纪》29)。王莽迫害知识分子尤为残酷,使得士大夫阶层与王莽政权的关系非常紧张,他们采取与王莽政权不合作态度,有的“去官归家”,有的“呕血托病,杜门自绝”,有的“变名姓,抱经书,隐避林薮”(《后汉书•卓鲁魏刘列传》)。这就造成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崩离析。
另外,由于王莽恣意侮辱少数民族,因而矛盾也日益尖锐化,连年争战不已。经济上,币制混乱,物价暴涨,人口流散,田畴荒芜,也是一团糟,据《后汉书•郡国五》:经过王莽一二十年的折腾,“海内人口可得而数,裁十二三”。 中兴有道
光武正是在如此的基础上使国家“中兴”的。为了变乱为治,他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对农民采取缓和政策,切实改善劳动者的地位,减轻他们的负担。奴婢问题曾经是西汉末年以来严重的社会问题,王莽统治时代和农民起义的战乱中,也有很多人被掠卖为奴隶。为了解放这部分生产力,光武登极以后,先后下了九道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令。这些诏令使许多原来沦为奴隶的农民提高了人格地位,也激发了他们对生产劳动的兴趣。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光武帝还在建武六年(公元30年)把田租从十取一之税,降低到“三十税一”,和西汉文景之治时代租率相等。同年,他还精兵简政,下令在各州县减员。光武后期轻易不谈战争,史书说在天下平定后,他“未尝复言军旅”。
光武帝还以身作则,提倡节俭。《后汉书•循吏传》说他:身不穿华丽之服,耳不听妖冶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他还命令郡县不许贡献“异味”,认为这是“烦扰道上,疲费过所”的劳民伤财的事。他将贡献的名马送去驾鼓车,将价值百金的宝剑赐给骑兵,不盖豪华的宫室,不搞浪费人力财力的狩猎。他还给全国下诏“薄葬”。他死的时候,遗嘱要求象西汉文帝那样,葬礼“务从约省”,“葬皆以瓦器,不以金银铜锡为饰”。这对一个封建帝王来说,是很难得的。在光武的影响下,他的后妃和东汉初期一些大臣,也都很注意俭约。光武朝的首任御史中丞宣秉,政治地位很高,在殿上可以与皇帝并席而坐,但生活上他一点不特殊,“秉性节约,常服布被,蔬食瓦器”。被刘秀任命为大司徒司直的王良,也是“在位恭俭,妻子不入官舍”。有一个叫鲍恢的下属出差路过其家,正遇到他的妻子穿着布裙拉着柴,从田中归来,使他十分感叹(《后汉书•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由这些人组织起一个较为廉明的政府,比较起来,对农民是有利的。
其次、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光武对士大夫采取笼络和重用的政策,他礼贤下士,对他们表示非常信任。例如他对王莽时代的逸民太源周党、东海王良、山阳王成等,接连三次聘请来朝,王良做了东汉的大官,周党虽不肯受禄,光武也不强求,还赐予他帛四十匹。光武的少年时同学严光,东汉建立后“变名姓,隐身不见”,光武备“安车玄纁”,遣使聘请,也是“三反而后至”,光武和他同卧一床,睡觉时严光把脚压在了光武的腹上,后世传为美谈(《后汉书•逸民列传》)。光武这种尊重与信任知识分子的政策,受到当时士人的欢迎,许多原先宣布与王莽不合作的文人,纷纷来奔,为新政权效劳。 光武和功臣们关系也很协调。他对他们从不猜疑,把大权交给他们掌握,放心地让他们镇守一方。光武最得力的助手冯异,建武初年被命令掌重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