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各种武装林立,刘秀依照冯异“理冤结,布惠泽”和邓禹“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的建议,“所过郡县,考察官吏,平遣囚徒,除王莽苛政,复汉官名;吏民喜悦,争持牛酒迎劳”,争得了各阶层民众以及一些地方实力派的支持,逐渐形成了建立政权的基础力量。但刘秀刚刚在河北找到点感觉,王郎在邯郸称帝,势力盛极一时,兵微将寡、羽毛未丰的刘秀被逼得四处奔逃,几度陷于绝地。但刘秀再次经受住了考验,刘秀的所作所为,让人们看到了天下安定的希望,众多英雄纷纷投奔他。这些人个个能征惯战,智勇双全,带领自己的部队效忠刘秀,刘秀才在河北站稳了,组织力量一举消灭王郎势力,扫除了占领河北的最大障碍。 公元25年6月,在众将的极力拥戴劝进下,刘秀即皇帝位于鄗城,年号建武,正式建立了东汉王朝,这一年,他年仅31岁。此后,刘秀随即派大司马吴汉统军10余万,渡河围攻洛阳,并亲至河阳坐镇指挥。他采取政治诱降策略,终使洛阳30万人不战而降。进入洛阳城的刘秀宣布定都于此,此后数百年,洛阳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历经艰难后的刘秀,开始“顺风顺水”地进行他的统一大业。根据当时各地割据势力的地理位置及其力量强弱,刘秀制定了由近及远、先东后西、逐个击破的战略方针。他联陇制蜀,使汉军得以偏师扼守关中,主力则用于对付东方。自公元26年到30年,刘秀平定了东方,移军西征,经过两年多的战争,平定陇西。然后命吴汉、岑彭、来歙、盖延等分道伐蜀。刘秀坐镇长安,亲自指导战争进程。在汉军强大的攻势下,蜀军全线崩溃。公元36年11月,吴汉击杀公孙述于成都,蜀地平定。至此扫平各地的割据势力,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大统一。
刘秀要统率驾驭很多不容易领导的人物,他极强的领导能力不容否定。同时刘秀对大小事宜,都亲自督察经营,毫不松懈。刘秀经常在局势艰危的时候,冒生命危险亲临前线。有人说刘秀平生“见小敌怯,见大敌勇”。我们也可以想象大敌已在他预料之中,若不规避,一定是准备好一决雌雄,所以能临危不惧。反而是小敌会出其不意地出现,需要警惕,否则处置不当,“阴沟翻船”,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毛泽东称赞刘秀是“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
与刘秀的祖宗刘邦不同的是,刘秀没有杀戮功臣,而对他的功臣非常“厚道”,给他们丰厚的待遇。但为了避免功臣权力过大带来问题,刘秀“退功臣,进文臣”,把治理国家的事交给了文臣。
有资料显示,西汉人口最多时达5900万,东汉建立时,人口只剩下2100多万。刘秀完成了统一大业后,采取“以柔道行之”的治国方针,致力于发展社会经济,安抚周边少数民族,东汉一度兴盛。史家誉之为“光武中兴”。 公元二十五年,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采用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特别重视丧葬礼仪,祭祀先祖。刘秀为适应政治上的需要,把豪族注重祭祀祖先祠堂的办法加以扩大,运用到陵寝制度中。
西汉时期寝殿一般建筑在陵园之中,庙建于陵园之外,大规模的祭祀典礼多在庙中进行。东汉把这一礼仪移置陵园中。东汉明帝时,把每年元旦公卿百官会集贺皇帝的礼仪和八月举行的“酎祭”一并搬到陵园中。这样,宗庙的地位开始下降。为了适应陵园中举行祭祀的需要,陵园建筑也增添了新内容,开始在陵前建筑祭殿,还在陵旁建筑悬挂大钟,以便祭祀时鸣钟。东汉陵寝的这一变化,正是为了把公卿百官和地方官员团结在皇帝周围,以巩固东汉的统治。
光武帝原陵
东汉陵园四周的建筑也与西汉相异,不筑垣墙,改用"行马"。通往陵冢的神道两侧还列置成对石雕。东汉开创了在神道两侧建置石雕生的先例,更进一步显示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这一建制为以后各朝所沿用并发展了。
东汉帝陵地下建筑改变了西汉以柏木黄心为椁的制度,多用石头砌建椁室,称为"黄肠石"。东汉十二个帝陵,除献帝禅陵远在河内郡山阳以外,其他十一个帝陵都在洛阳故城附近。
光武帝原陵
原陵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陵墓,在河南省孟津县白河乡附近。南依山势平缓的邙山,北顾山峦起伏的太行,波涛滚滚的黄河沿陵北侧咆哮东去。这里风景秀丽,是引人注目的形胜之地。
光武帝的陵冢位于陵园北部,坐北朝南,封土为陵,当地百姓称之为“刘秀坟”。陵冢上下松柏掩映。陵前有一通穹碑,碑身镌刻“东汉中兴世祖光武皇帝之陵”。其中"中兴世祖"四字尤为明亮。传说过去老百姓多到这里抚碑择吉问凶:人离碑十步,双手平伸,闭目走去,能摸到这四个字就是吉兆。从陵冢到门阙修有神道,神道两侧原排列有石象、石马等石雕和整齐葱茏的柏树。现在柏树犹存,其中有二十八棵高耸入云的柏树,当地百姓称之为“二十八宿”,传说是象征跟随刘秀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的“云台二十八将”。
汉明帝显节陵
汉明帝显节陵,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邙山以南,俗称“大汉冢”。
东汉明帝刘庄,是光武帝刘秀的第四子,初封东海公,后立为太子,即皇帝位。在位期间尊奉建武制度,不封后宫之家。为维护边境安宁,多次遣兵出击匈奴,后设置西域都护。他崇好儒佛,在洛阳建了白马寺。
后世皇帝曾为明帝显节陵建制寝殿等。关于白马寺,是明帝所建。传说有一天明帝梦见金光闪烁的一个人,有六丈高,头顶上都是日月的光环,胡神称他为佛。于是明帝派人向西域寻访,得到了经像。当时是由白马驮经而来,因此得名白马寺。明帝死后,起祗园在陵上。陵上可能置有佛教建筑。由此可想而知。当年的陵园建筑是相当宏伟壮观的。
根据历史资料,显节陵的地宫也极为奢丽。史书记载,地宫用虚文画着日、月、鸟、龟、龙、虎、连壁、偃月等。
显节陵曾经被盗。现在陵前留有清人龚松林所立的“汉明帝显节陵”石碑一通。登上冢顶,周围陵墓星罗棋布,非常壮观。
汉章帝敬陵
汉章帝敬陵,在河南省洛阳市西北的邙山上,俗称“二汉冢”。章帝在位期间注重民事,平徭减赋。并且诏郡国举行明经,使儒学日盛。
敬陵是章帝和章德皇后的合葬墓。陵冢高大宏伟。今天陵冢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剥蚀,仍然不减当年风采。陵前有清人龚松林所立的"汉章帝敬陵"石碑一通。陵冢周围没有发现砖瓦遗物。说明当时可能没有寝庙建筑,与史料记载相符。
汉和帝慎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