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光,魏王王府座落在延康坊的延康里,魏王的百姓也免除了当年的租赋,租子免了,长安的死囚也因此获赦免。皇上的信号更加明确了,而且赦免死囚,当年皇后病重时,曾经有臣劝李世民赦免死囚,为皇后祈福,皇上都没有答应,但现在他为了魏王赦免死囚,这种宠爱不是一般的,废立之心显然是更加坚决了。
蔡磊:眼看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几乎成了当年的太子和秦王的翻版,玄武门事变又要重演了,魏征、褚遂良等大臣非常担心,所以魏征多次劝谏皇上不要破坏立嫡立长的原则,褚遂良也以西汉窦太后偏爱梁王、汉宣帝偏爱淮阳王都几乎引发祸端的例子,力劝皇上不可轻言废立。
蔡磊:李世民对此不太以为然,但又知道他们也是在为国家考虑,因而不得不有所顾忌。也许,在李世民看来,他自己就不是所谓的嫡长子,如果立嫡立长的原则并非神圣不可侵犯,那他自己就当不了皇上了,但这个理由他又无法说出口。而且,魏王既没有当年秦王的功业,也没有深孚众望的美德,在大臣们心中形象自然也说不上高大。包括皇上上次去他们家,赦免所谓邻居百姓的租赋,包括赦免死囚,也可以说是皇上在人为地为他树立威信,结果造成的结果适得其反。但太子李承乾虽然诸多毛病,但也没有到应该被废的程度。
蔡磊:双方就这样僵持着。
蔡磊:太子、魏王是这样,朝廷里的大臣也就分成几派,都想以今日的拥立之功作为明日的进身之阶。
蔡磊:魏王这边始终夺嫡之心不死。因为有父皇的宠爱,也因为有父皇亲自上演的玄武门夺嫡成功的榜样,他处心积虑广结死党,将朝中很多举足轻重的人物都纳入他的麾下:其中就有宰相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和杜如晦的弟弟杜楚客,随时准备给太子以致命一击。
蔡磊:魏王这边咄咄逼人,太子这边也不善罢甘休,先是派人以魏王手下人的名义去玄武门递送揭发信,没有效果后又搞起了暗杀,结果还是没有成功。之后,李承乾决定铤而走险,他与汉王李元昌、兵部尚书侯君集等歃血为盟,阴谋也来一次宫廷政变,学着当今皇上当年的样子,胁迫其放弃废立太子的决定或者干脆就逼其退位,也来一次不是玄武门的玄武门事变。
蔡磊:计划已经计划好了,但是没有来得及实施,原因是中途出了岔子。先是齐王在齐州造反了,太子李承乾听到消息,忍不住喜形于色地笑起来,对当初选定去谋杀魏王的刺客纥干承基说:“我宫西墙,去大内正可二十步耳,与卿为大事,岂比齐王乎!”他是说,如果我要举事,太子东宫离大内只有咫尺之遥,要是我和你一块儿举事,那可比齐王方便得多了。
蔡磊:没想到齐王之乱很快被平定下去,朝廷审理谋逆案件,结果发现纥干承基本人与齐王也有牵连,被大理寺收审。为求活命,他就把太子密谋政变的情节供出来了。
蔡磊:结果汉王李元昌赐死了,侯君集等以下的被斩首了,李承乾被废流放黔州,两年后死去。
蔡磊:太子已经没有了,魏王李泰当然要抓住天赐良机,积极活动。因为知道皇上有意在自己和晋王李治之间挑选太子,魏王李泰甚至还在父皇面前赌咒发誓道:“臣惟有一子,百年后,当杀之,传国晋王。”如果您让我当了太子,那么我在百年之后肯定把儿子杀了,把皇帝位子再交给晋王。
蔡磊:这显然是哄鬼的话嘛,曾是英明无比的贞观天子甚至连这种鬼话也相信了,他为了试探大臣们对立魏王为太子的反应,他还把这话学给大臣们听。那时候魏征已经死了,房玄龄因为儿子和魏王接近的原因需要避嫌,只有褚遂良当即反驳:“陛下失言。安有为天下主而杀其爱子,授国晋王乎?”有这样的事儿吗?他并且警告皇上说:“陛下昔以承乾为嗣,负宠爱泰,嫡庶不明,纷纷至今。若立为泰,非别置晋王不可。”
蔡磊:意思明确异常,皇上如果不想自己身后亲子们自相残杀,还是不立魏王的好,或者还是皇上自己先就把晋王给杀了吧!反正别人也得杀了他。结果皇上一听,哭了,说我不能这么办。
蔡磊:不久,皇上又一次情绪失控。那是一次群臣朝见之后,他特地将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兵部尚书李勣,算是朝中几位非常重要的大臣留了下来,还是商议立太子一事。在几位深受信任的近臣面前,李世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说着说着很激动,甚至要拔刀自杀,几位大臣拼死拼活才算拉住。
蔡磊:回首往事,皇上喟然长叹:我三子一弟,怎么都做出这样的事情!三子者,承乾、李佑还有李泰,一弟者,李元昌,汉王。
蔡磊:最后确定立长孙皇后所生的皇九子晋王李治为新太子就是那一次哭完之后确定下来的。据说,犹豫了很长时间,左难右难千难万难的皇上刚一说出“我欲立晋王”的话,长孙无忌马上表态:“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行,就这样,有不同意的我把他杀了!
蔡磊:皇上那边还担心不知群臣会如何反应,长孙无忌一言九鼎大包大揽:“召问百僚,必无异词”,放心吧,你不管问谁,他们都不会不同意,同时还发誓说:“臣负陛下万死!”我要是对不起笔下,我就死无葬身之地。
蔡磊:论喜欢程度,他是喜欢魏王的,但他终于没有立魏王,而是立了晋王,他认为晋王最合适,当然是出于国家能长治久安的考虑。他只是没有想到,大权在握被视为忠心耿耿的长孙无忌之所以异常积极地主张拥立晋王,原因在于晋王的懦弱,尽管他和魏王李泰是同父同母的兄弟,但两个人性格大不一样,晋王比较胆小怕事,而魏王和他相反。
蔡磊:正是由于晋王的懦弱,或者按长孙无忌的话叫做“仁孝”。所以尽管魏王李泰也是他的亲外甥,但如果他选择了懦弱的,也就是“仁孝”的晋王,将来当了皇上,他不是才能独揽大权把持朝纲吗? 所以长孙之所以力挺晋王,也是为了他将来当权臣打下伏笔吧。
蔡磊:折磨了贞观君臣多年的太子问题总算是画上了一个句号。但贞观天子心里依然是不舒服,因为立晋王为太子在他实在只是一种万般无奈之中的无可奈何的选择,那家伙太窝囊,一点也不像自己,想来想去总是不放心,他终于暗中向长孙无忌试探性地提出再次改立太子的想法,这次李世民提出的人选是皇三子吴王李恪。理由是吴王“有文武才”,且“英果类己”。说吴王有文有武,而且有点儿像我自己。
蔡磊:长孙坚决不同意,理由也很充分:“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君乎?”由于长孙无忌的坚决反对,李世民无话可说,从此算是彻底打消了这个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