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以史为鉴,又操纵历史记载
蔡磊:这讲还是,大相径庭:两个榜样的造型,李世民篇。
蔡磊:正是因为隋炀帝亡国失家还连性命也搭了进去的故事就发生在眼前,而且自己一家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趁乱而起趁风扬帆趁火打劫,最终侥幸地捞个皇帝做,所以才有了贞观天子那句“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的名人名言。
蔡磊:最直观最方便最现成的例子就是短命的大隋王朝和隋炀帝。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榜样,李世民需要面对的事情就显得极其简单:你可以不知道好皇上该做什么,但你一定知道好皇上不该做什么。
蔡磊:类似的感想感悟在李世民那里简直是数不胜数随处可见,一本《贞观政要》差不多就全是贞观天子的心得体会感悟记录。从为君之道到政体得失,从求言纳谏到选贤任能,从行幸畋猎到贡赋租税,贞观天子和他的臣下们总是不忘拿隋炀帝作为借鉴,落实在行动上,采取的也差不多就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办法,还果然就大见成效。
喜欢弯弓射猎的贞观天子算是从根本上找到了隋炀帝亡国的关键病灶,他一反隋炀帝的做派,完完全全就是一种“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标准做派,同时还十分注意周围人等进献的各种良方。
蔡磊:可以说,贞观之治就是这样新鲜出炉闪亮登场的。相较于前一个大厨隋炀帝烈火烹油猛翻猛炒的做派,李世民这边获得的自然是掌声一片。
蔡磊:但若是光做不说,贞观之治恐怕也不能成为它后来成为的那个样子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李世民对此从来都是一清二楚,所以他除了时不时将作为反面典型的隋炀帝拉出来和自己比较一番之外,还时不时要和心目中的正面榜样比一比。
蔡磊:谁是李世民心中的正面榜样呢?开国之君他赞赏汉高祖,守成之主他垂青汉文帝。因为是从史书中知道这一切的,所以大规模的编修史书就成了李世民贞观时期的一大盛景。
蔡磊:贞观时代一共修成八部正史。除了《南史》、《北史》为私家独撰外,其余《北齐书》、《周书》、《梁书》、《陈书》、《隋书》、《晋史》皆为贞观天子下诏组织专人官修成书的。这自然是一个开先河的记录。一个朝代史书之多开创了一个记录,同时,李世民还开创了一个记录,那就是完成了或者说实现了正史由私修向官修的过渡。在这之前,史书还可以是个人的私家行文,从这以后,个人修史就几乎成了不可能的。
蔡磊:既然是官修史书,反映的自然也是官方观点。例如秉承贞观天子的旨意,出自魏征笔下的《隋书》,《隋书》中的史论部分几乎全成了探讨得失总结经验的政论文章。作为坏榜样的隋炀帝当然也就成了贞观君臣口诛笔伐的重中之重。
蔡磊:因为是以史为镜,那李世民关心的就不只是别人留给后世的形象,也要操心自己能给后世留下怎样的形象。他不但大规模地编修前代史,同时还极其重视当代史也就是国史的修撰。贞观年间的当代史主要就是国史、实录、起居注三种体裁。历史也就这样渐渐地变了味道,成了由深受皇上信任的官员撰写的皇上的私人日记。
蔡磊:贞观朝修史的总负责人是宰相房玄龄,因为宰相太忙,百事缠身,所以魏征又成了实际上的总负责。房玄龄也好、魏征也好,这两个人都是非常正直的,无可挑剔,其他具体负责修撰的邓世隆、李延寿等人也都是颇为当时所称的人选,从他们笔下所撰的国史也多属直笔,也就是秉笔直书的意思,没那么多人为的删删改改、遮遮掩掩的目的。
蔡磊:李世民修史的目的是总结经验树立榜样以利治国,当然就不会对此不闻不问,而且他还很想知道自己在国史中究竟是怎样的形象。但是按照以前形成的规矩和制度,当朝皇上不可能看当朝当代对你的记录,所以他提出要看自己的《起居注》,立刻就有大臣反对:史官不虚美、不隐恶,好的坏的都要秉笔直书。陛下如果破了例,以后还能有信史吗?历史就不可靠了。
蔡磊:这是贞观九年(635)的事。到了贞观十三年(639),谏议大夫褚遂良主管《起居注》,换了人了,李世民再次试探:你那里边都写了些什么呀?我想看看,也好给自己提个醒儿。对方回答:没听过皇上可以看自己的《起居注》的。李世民又问:那我要是真有什么不当之处,你会写进去吗?对方回答:为什么不写呢?皇上就下不来台了嘛,恰好也在一旁的刘洎替皇帝打圆场:如果皇上有什么过失,即使褚遂良不记,天下人也是记住了的。
蔡磊:李世民到底没能看成,即使很不甘心,也只能自找台阶下:我好好治国,万一真有什么不足,你们写的时候也笔下留情,咱们都自勉好不好?
蔡磊:屡屡碰壁的贞观天子终于在一年后的贞观十四年(640)如愿以偿。这次他找的是修史的总负责人房玄龄。房玄龄是宰相啊,大约真是越乖越能当大官,官越大胆子越小的缘故,他找到房玄龄,堂堂宰相不敢硬抗,就私下给事中许敬宗,将已经成书的部分删改一番涂抹一番,把估计皇上会不满意、不高兴的地方做了些技术处理给送了上去。
蔡磊:事情好玩就在这里,明明是皇上自己要看国史,臣下为求自保不得已采取技术手段做了些技术处理,结果在《贞观政要》里却成了这样:太宗见六月四日事(玄武门之变),语多微文,乃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鸩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这是皇上的指示。
蔡磊:有关记录里,因为当时是秦王自己发动了一场宫廷政变,在这里面有好多事情真是不好说,所以记得比较含蓄一些、比较隐讳一些,等等等等,替皇上遮掩。结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