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皇上自己说:我这是利国利民,是好事儿,是千古大业,你们要怎么怎么样……皇上已经给自己定调定性,而且定的很高,别人还怎么“直书其事”?如此直笔,和让你怎么写你就怎么写,真的没有任何区别。
蔡磊:有了这样的例子,所谓唐初高祖、太宗两朝实录就不可能是实事求是的吗?把高祖的功绩掩盖掉、遮掩掉,替太宗无限吹捧,所谓掩高祖之长,谀太宗之功的不正之风能不越刮越烈吗?这个问题我们在前面的几讲中都曾经有过涉及。
蔡磊:因为让李世民看的那部分史书是许敬宗具体执笔的,同时他也算是监修国史的负责人之一,所以后来的人都说许敬宗破坏了直笔修史风气的罪魁祸首。实际上我们认为他是替李世民背了黑锅,如果皇上看了不高兴,因为哪个词被杀那不是很容易。后来许敬宗名声不好,但他个人真的是冤枉的,替李世民背了黑锅。
出色的军事才能成就帝王典范
蔡磊:众所周知有目共睹,早在贞观天子还不是天子的时候,他就表现了极其卓越的领军治军的才华。当时改朝换代的全部手段就是打打杀杀,要不是李世民有着极其突出的军事才能,他也无论如何也成不了贞观天子。大唐建国之时打的那些仗不用多说,只说说与突厥对阵的几次战役,那几次战役堪称典型。
蔡磊:大唐刚刚建立时,边患最为厉害的是突厥。盘踞在北部边境的突厥就像一把高悬着的利剑,压制着大唐王朝向自己称臣纳贡不算,还稍不如意便进兵犯境,给大唐王朝造成严重的威胁。
蔡磊:武德七年(公元624),双方于大唐京师长安不远的豳州(今陕西彬县一带)对阵即为一例。
蔡磊:当时关中大雨成灾,粮道不通,加之将士和国人都视突厥为虎狼,有严重的畏敌怯战的情绪。突厥的颉利、突利叔侄两可汗指挥万余精骑居高列阵,耀武扬威。典型属于敌强我弱,李世民知道不能硬拼,只能智取。对方几万人,他只率领几百亲兵和突厥可汗对阵,义正词严地指责颉利违背和约,我们双方曾经是有约定的,现在你违约了,进入我们的疆界里,并且指名道姓的要和对方单打独斗。同时还声称对方若是万骑压上,他也敢以身后区区百骑抵御,你不是号称万余骑吗?我只有百骑,你就是把万余骑压上来,我也敢凭我身后几百骑和你对抗。
蔡磊:颉利可汗既理屈词穷无话可说,又不摸底细,不知道他什么意思,只好满脸陪笑,不敢轻举妄动。深知对方狐疑不已,李世民又故意与突利可汗并行低语,好象两个人非常亲密的样子,实际上他也没说什么,就是说一些官话,双方的关系很好啊,你这样不是违背誓约了吗?实际这个话可以大声说的,但是李世民就是要低声说,这样颉利可汗就会猜疑对方是不是背叛我了。突厥叔侄俩早已互有嫌隙,本来就不知道该打不该打,经李世民这一番轻骑近前、窃窃私语布下疑团,更是互相猜疑互不信任。 李世民又抓住机会,利用大雨之中突厥人弓弦浸湿松弛难以发射的良机,一边派人说服突利退兵,一边向颉利发起进攻。把那个说服了,然后又向另一个发起进攻,由于内部意见不和,突厥终于退兵而去。
蔡磊:这是一次智退,可谓是用活用足了空城计加离间计的典范。
蔡磊:两年后的武德九年(626),上次不是没捞到便宜吗?颉利可汗这次又趁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立足未稳的机会,再度亲率二十万大军入扰,一直到了长安北面的武功,刚才形势也很严峻,京师已经宣布戒严。那次颉利也是既占尽先机,又占尽上风,一边列阵渭河北岸以威慑唐军,一边派使者进行军事讹诈,谈判,你要不怎么样我就怎么样。刚刚即位的李世民也不含糊,一边扣留对方使者,一边安排长孙无忌、李靖等率军在敌人的退路上暗作埋伏,这才不顾群臣反对,亲率房玄龄等六骑立渭河南岸与其隔河相对。
蔡磊:李世民对对方先是一番严词训斥,让对方无话可说;这时各路唐军也随后赶到,军容严整,阵势堂皇,让对方好好领教了一番我方的快速反应能力。颉利本来占据先机,之所以占先机是因为他抢了先手,这时对方也把阵势排好,他的先手也就不存在了,白白丧失了机会的颉利可汗摸不透虚实,怎么也不敢挥师过河,最终只得与李世民在渭河桥上“刑白马设盟”,双方喢血盟誓,退兵而还。
蔡磊:突厥兵退,亲信大臣萧瑀还是不明白这其中的奥妙,李世民掰开揉碎地给他同时也是给众人讲述了其中的道理,也就等于做了一次精彩的战略演讲及战术分析,他先讲了自己对敌人的印象:“吾观突厥之众虽多而不整,君臣之志唯贿是求”,他们那些人看着很多,之所以敢直达渭水形同逼宫,估计是他们以为我这边刚刚继位,不敢迎战,所以想趁机饱掠一番,但我偏就“出虏不意,使之失图”;但也不是真不把他放在眼里,所以才既有伏兵暗中埋伏,又有大军严阵以待,他们若是逃,前面有大军等着他们,后面有大军追着他们,打败他们不是易如反掌吗?
蔡磊: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与他们签订城下之盟呢?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我刚刚继位,国家还不安定,百姓也不踏实,“当静以抚之”,二来双方一旦撕破脸来,我方肯定要蒙受损失,而且敌人也会大肆整军备武,反而给我们自己添了麻烦。他们不就是想得到些金银财宝丝绸粮食吗,那就给他们,“彼既得所欲,理当自退,志意骄惰,不复设备,然后养威伺衅,一举可灭也。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这说得很清楚了,要想消灭他们,得先给他点儿甜头,总有一天他要败在我的手上!
蔡磊:贞观三年(629)冬,由于突厥内部分崩离析四分五裂,加之连年雪灾人畜冻馁,人也不行了,牲口也不行了,都没吃的了。反攻突厥的战机终于来临了。到第二年正月,唐军就取得了定襄大捷,这时候颉利来求和了,但是李世民太知道了,养虎不可遗患,如果错过这个时机,下次不会有这么好的时机,当然不能失去这个“一举可灭”的有利战机,但是对方又求和,于是他巧妙地采用了阳为许和、阴实备战的方针,表面上看答应了你的求和,但他只是表面派人出使突厥,安抚颉利可汗,让他放松警惕,同时又对自己的前线统兵大帅李靖、李勣不说突厥已经求和的话。
蔡磊:久经战阵的将军们当然知道皇上兵不厌诈的用意,于是派几百骑为前锋,大军随后,趁着天气不好,大雾衔枚疾进,出其不意到了突厥颉利可汗的牙帐,再次发动突然袭击,这次大获全胜,斩首万余,俘获十余万,并有大量牲畜。颉利可汗单骑逃脱,一人一马跑了,但最终还是被俘获后送往长安。这算是彻底把突厥的祸患解决了。
蔡磊:那一战还有个意外收获是,大隋灭亡后被突厥豢养并被封为隋王的杨政道、义成公主还有隋炀帝的萧后也一并成了俘虏,因为他们都在突厥那边,突厥被打败了,这些人也都成了大唐的俘虏,一个大大的政治隐患得以清除。
蔡磊:类似这样堪称经典的战例当然还有不少,例如力排众议,以大将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率领骑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