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时代----晋文公4
|
,但是基本没有怎么积极地谋求霸主地位。 但楚穆王的儿子可是一个厉害的角色,他就是“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楚庄王。我们来记一记楚国的几个王的顺序,楚庄王的爷爷是成王,成之前是谁?文成文成,所以是文王,也就是文姜死不和他说话的那个老公,文之前是谁?武王撒!肯定是武王撒!楚庄王的爸爸那个杀了自己父亲的楚穆王,真是取得好,这个名字,真是象他妈妈的木头,所以叫楚穆王,老子木头,儿子可不是木头,他做庄家了,庄家是干什么的?打牌的都知道,那是头啊,是领导,所以他成了霸主,哈哈,经过我这么一梳理,大家是不是对楚国的几个王清楚多了?而且,你看见哪个王,你就可以想起他处的时代,他都和哪些诸侯同时代,这样,整个春秋历史差不多就了解了,不是吗? 晋国国内爆发了内乱,赵氏弑杀晋灵公,另立了晋成公。晋国内乱给楚庄王扩张势力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第二年,楚庄王一直打到成周附近的洛水边上。楚庄王趁势在成周城下摆开阵势,在周天子的眼皮底下观兵耀武。一时间,城外是鼓声震天,一阵一阵人的呐喊声和马的嘶叫声搞得周定王坐卧不安。心惊胆战的周定王决定派王孙满以慰问之名去楚军探探虚实。面对天子派来的使者,楚庄王好不得意,向王孙满问起九鼎之轻重。这就是问鼎中原的来历。王孙满能言善辩,反应机敏,他以天命和德行为辞委婉地向楚庄王表示楚国现在想要打周王室的主意还没机会。楚庄王也是聪明人,从王孙满看似平淡的话里听出弦外之音,接受了周定王的赏赐之后退兵回国了。 不过楚庄王也并非一点收获都没有,他从王孙满的话里明白了一个道理,要做天下的霸主,光靠武力打打杀杀还不行,要恩威并施才能笼络诸侯,从此楚国对待中原诸侯的策略有了改变。就在楚庄王要趁晋国自顾不暇,霸权难以维持的机会,重新降伏郑、卫等国的时候,楚国竟也祸起萧墙楚庄王即位后不久,国内的大贵族若敖氏的子越叛乱了。最终令尹若敖氏一家子被满门抄斩了,这时候需要另寻良才来担任这个要职。有人向楚庄王推荐了孙叔敖,这位不世出的贤相终于露面了。孙叔敖是被从老百姓直接任命为令尹的,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执政者楚庄王确实是慧眼识珠。 孙叔敖这个人据说从小就是德才兼备,他小时候出去玩看见双头蛇以为自己要死了,但是为了防止别人再看到还专门去打死了那条双头蛇,这个故事大家应该比较熟悉。这个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不管是真是假,也反映了社会的舆论倾向。 孙叔敖被任命为令尹后,乡里乡亲都来祝贺,有一个老者却身穿孝服做吊丧之状,孙叔敖知道遇到了高人了,连忙请教这个老者有何指教。老人说你现在的地位高了,权力大了,俸禄多了,小心大祸临头啊。孙叔敖又问何以免祸,老人说地位越高越要谦恭,权力越大越要抑制私心,俸禄越多越不能贪财。孙叔敖听了,再拜感谢,表示一定铭记这三条教导。 (这个故事和晋国韩宣子为正卿的时候“叔向贺贫”的故事很相似,反映的是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叔向贺贫": 叔向去见韩宣子,宣子正为贫困而发愁,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宣子说:"我只有晋卿的虚名,却没有相应的财产,没有什么资本可以和卿大夫交往的,我正因此而发愁;你却祝贺我,这是什么缘故呢?" 叔向回答说:"从前栾武子没有百人的田产,家里连祭祀的器具都不齐全;可是由于他能够发扬美德,执行法度,因而美名传播于诸侯各国。现在你有栾武子的清贫境况,我认为你能够继承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贺;如果你不忧虑道德的不曾建树,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要表示哀吊还来不及,哪里还会祝贺你呢? ”宣子于是下拜,并叩头说:"我正在趋向灭亡的时候,全靠你的拯救。不但我本人蒙受你的教诲,也许子孙都会感激你的恩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追求仁德、发扬仁德精神、遵循礼义的人,即使困厄在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也没有不尊敬他的。而那些没有良知、不遵循德操的人,又加上外表骄傲固执、内心狡猾诡诈,这种人即使他飞黄腾达,人们也还是会鄙视他。因此,有才没有德又有什么用呢?没有才能又没有德操、终日糊里糊涂的混日子的人就更加危险了;) 后来孙叔敖果然勤于为政而自己克勤克俭,身后甚至没有给子孙留下什么像样的财产,他的儿子回乡务农,过得很是贫寒。这种情况让宫中的优伶优孟看不下去了,他巧妙地向楚庄王反映了这件事。楚庄王想让孙叔敖的儿子继父为官,被推辞了;又相赏赐他一片良田,也被辞谢了。最后,孙叔敖的儿子只要了一块贫瘠的土地,因为孙叔敖临终前对他说,只有贫瘠的土地才不会被人抢去,可以长久地拥有(诚哉斯言)。在这样一个良相的协助下, 楚国这边是蒸蒸日上,晋国却成了一座随时可能爆发的火山。 自从赵盾取得了执政大权以后,晋国的君臣关系和臣臣关系越来越紧张。赵盾死后,他的阴影依然笼罩着晋国,他的子弟在国内为所欲为,骄横跋扈,让历届执政者都头痛不已。不过在诸侯中间,晋文公的威名仍然起着很强的威慑作用,任何国家在考虑前途的时候都不得不看看北方的风向。而楚国在城濮大败之后也心里没底,不敢和晋国正面交锋,因此两国之间新的碰撞还只是在酝酿之中,偶有摩擦也只是一触即退。 不过东风终究还是会有的, 郑国是中原诸侯里最早投靠楚国的国家,但是经过城濮一战,郑国人对晋国的威势吓破了胆,跑到晋国去求和。但是郑国从一开始就首鼠两端,在巴结晋国的同时又暗通楚国,这才有了晋、秦两国联合伐郑(由此而有烛之武退秦师,晋秦翻脸,又有了崤之战之后晋秦的连年冲突。说起来郑国实在是春秋时期的一大祸害,很多战事都是由于郑国的两面三刀引起的,以后我们还会经常看到。) 此后,郑国几乎年年没有安宁日子可过。不过由于这个时期晋国一直占据着优势地位,所以楚国基本只是试探性的进攻。等楚庄王降伏了陈国,郑国的空气就变得空前紧张了。在一个油菜花开得很浪漫的春天,楚军包围郑国国都。郑国人知道自己支撑不了多久,照例以占卜来决定是否向楚国求和,没想到这次占卜的结果说求和不吉。郑国人一下子没了主张,再次占卜得到的结果居然是在必须太庙号哭,于是全城的人都一起大声号哭起来,连城上守城的士兵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晋文公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春秋时代----晋文公4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春秋时代----晋文公3 |
下一篇文章: 人物概述晋文公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