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黄亚洲看文科人才成才规律与教学实践改革
|
张 帆 王月会
人才与天才不同。与生俱来的是天才,而后天培养的是人才;人才并不一定是天才,而天才也不一定会成为人才。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后天的培养与教育。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即后天的高素质的教育对于一个人能否成才起着关键作用。可见,要培养一个人才,不仅需要后天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还必须是有质量的、有实效的。下面,我们来看看校友——原杭州大学中文系85级毕业生、现任浙江省作协党组书记兼主席的黄亚洲先生的成才过程及他对于目前教学改革的一些看法。 黄亚洲是全国知名的作家、诗人和编剧,他在文学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瞩目的,而这首先归功于他从小发自内心的对文学的钟爱,也归功于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对他的创作潜能的有意识地激发。 他生于美丽的西子湖畔,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在上杭州市饮马井巷小学时,他写的第一篇好作文就是《美丽的西湖》。语文老师还将他这篇作文刻在蜡纸上油印出来,发给班上的同学当作范文讲评。如此一来,他自然成为同学们心目中的“秀才”,而对于杭州,对于西湖的钟爱和热情甚至影响并延续到他以后所创作的主旋律作品中,譬如《日出东方》中第三国际代表马林可以坐在西湖游船上发表宏论,以至于他的一只来自瑞士的金表落入了西子湖中。西湖水的这种波动成了他思想涟漪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老师的谆谆教导以及同学们投来的羡慕的眼光使黄亚洲越发喜爱文学了。除了全身心地写好每篇作文外,他还如饥似渴地阅读大量文学作品。小学五年级时,他好不容易从堂哥手中借得厚厚的上下两册《水浒传》,讲好两天归还。于是在这短暂而又宝贵的时间里,他几乎将每一秒都扔在水泊梁山里。两天后,硬是将厚厚的两册书给啃下来,虽然辛苦,可换来的却是阅读后的无限满足感和两只肿得跟水泡似的眼睛。中学时代,由于家教很严,也出现过被窝里亮手电筒的事。兴许,只有真心热爱文学的人才会有此痴态吧!中学的语文老师曾将他的作文打印出来,在整个年级里讲评;中学的音乐老师让他写了歌词,谱成“采茶新曲”,让全体师生在去茶乡劳动时一路歌唱;班主任还推荐他去学校图书馆当业余管理员,使他有机会在书海里来回穿梭。 黄亚洲时常将孟德斯鸠的一句话挂在嘴边:“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的享受的时刻。”在他而言,读书是生活中一件多么愉悦人心的事。从小将阅读、写作视为乐事的他无形中为今后的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当然,这种兴趣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是老师们的指点和激励所致。教育的威力,可见一斑。 成才当然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正如“不想当元帅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那样,没有发自内心的对文学的热爱也就不会有黄亚洲如今的成就。但是,光靠一腔热忱是远远不够的。文学创作需要的不单单是灵感,重要的是素材的积累和选择。因而生活的实践和积累对于一位作家来说是不可获缺的,是通向成功的铺路石,而“闭门造车”只能束缚作家的想象之翼。没有生活气息的文学作品,就像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一般,干瘪苍白、枯燥乏味。 就在黄亚洲念高一的那一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了。于是,他戴上了红袖章,当起了红卫兵,很认真地“批判十七年修正主义教育路线”。他说,那时侯他写的大批判文章和“红卫兵诗歌”也是一种文字上的锻炼,只是,这种锻炼的内容代价是过于沉重了。正如后来他在一首名为《昆仑》的诗中所写的:“由于历史给错了药,他从海底走上天空。”就在毛泽东同志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最高指示下达的那天晚上,他照例兴奋地随着敲锣打鼓的人群到杭州市委大院门口去“报喜”,但是不久以后,他也被这股不知道是喜还是悲的洪流卷到了“广阔的天地”,从此,他与浙北地区以及碧波荡漾的南湖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辆大客车晃晃悠悠地载着年轻的黄亚洲等一批“知青”来到了浙江省安吉县南湖林场,这是一个刚从劳改单位组建而成的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第九团。面对这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他陷入了莫名的激动中,并且暗自下定决心要干出一翻事业来。最初他呆在“知青连”的三营十四连,经常半夜三更拿着棍子去巡守梨园。当别人不屑于“不吃公家一个水果”的教导时,总是先将认真负责的黄亚洲支开,因为他特别自律,从来不吃连队一个梨。由于他为人忠厚老实,而且又会写文章,于是被调到十三连,提拔为“驻十三连兵团战士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长”。他所分管的“第一大组”有六个小组共七十多人,其中有原国民党少将、伪宪兵、反动道会门骨干,也有刑事犯罪的贪污犯、盗窃犯和诈骗犯,还有所谓的“现行反革命分子”。有一次,黄亚洲正在房里写作,有场员来报告说大院子里的大批判专栏上发现了“反标”。他顿时心里一紧,赶忙奔赴现场,夜以继日地参与侦破。在军队干部、原地方干部的一起努力下,终于查出“反标”竟是一场员的孩子所写。小孩的动机是对父亲在南湖林场常年被监督劳动表示不满。黄亚洲大事化小,妥善地处理了此事,但是这件事对他的触动却很大。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政治环境中,与一群特殊的政治人物打交道,使他对人生、对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许多年之后,他的第一篇中篇小说《交叉口》就是以一次“反标事件”为原型创作的。在南湖林场的那段日子里,也是他全身心贴近自然的日子。春天染红了桃花,粉白了梨花,催绿了茶叶,那里天子岗的水库面积比西湖还大,水清见底,每每惹得他诗兴大发,先后创作了《湖里的太阳》等诗以抒发对大自然的由衷赞美。 在兵团搞生产、做管教队长的经历是难忘的,这使黄亚洲熟悉了底层群众的生活,理解了各色人等的喜怒哀乐,为他的创作积累了大量原始而真实的素材。1975年9月,26岁的他被安排在桐乡县卜院丝厂当宣传干事。在工厂的这段时间,他又深入了解缫丝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观察入微,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并在业余时间坚持文学创作。这时候,他负责丝厂的文化工作,为了出一本文艺作品选编,他带头拓宽了自己的创作领域,从诗歌走向小说。他写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河水和井水的故事》获得了《儿童时代》杂志全国征文奖。不久,他又开辟了一块新天地——影视剧本的创作。19 [1] [2] [3] [4]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黄亚洲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从黄亚洲看文科人才成才规律与教学实践改革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从政治抒情到“红色经典再造” |
下一篇文章: <红楼梦>编剧黄亚洲透露剧情:宝玉不当乞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