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H >> huang >> 黄亚洲 >> 正文

 

从黄亚洲看文科人才成才规律与教学实践改革

继承,但这种继承是有选择的继承;第二条是坚持“拿来主义”,是面向世界的择取;第三条是自我创造,是我们自己在发展中根据实际情况,根据中国特色积极创造新鲜经验和新鲜内容。
  基于这样一种对于先进文化的认识,黄亚洲畅谈了关于目前教学改革实践的看法,主要是针对大学中文系的教学改革。他认为大学属于中国教育系统的最高层,而大学生是承载并体现中国先进文化的年轻的后备军,因而大学教育可以说是一个人成才与否的关键环节。他自己是中文系出身,因而格外关注当代中文系大学生所受的教育问题。
  首先,要多开展实践教育。他概括为“多看、多写、多评”。传统的中文系教学仍是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主,并且以定期的考试作为衡量学生成绩是否优异的手段。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能说不好,但也算不上最佳的教学方式。教师主动授课,学生被动听课,单向灌输知识虽然也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但终不是长久之事。他认为理想的教学状态就是师生互动,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做到将知识准确、明晰地传授给学生,而且还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人格魅力,调动课堂气氛,而不是单纯的只有老师一味地讲,学生拼命地记。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毕竟有限,而且也许某些课还不是自己所喜欢的,那么他们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多去钻研自己喜欢的科目,多去翻阅一些相关的书籍杂志,多去关注这个领域内的前沿报道成果。除了“多看”,还要勤动笔“多写”、“多评”。课余时间可以多搞些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日后的作家、学者正是从青年时代勤练笔做起的。校内的文学社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平台,一个交流的空间;校外的报刊杂志更是为他们准备了施展才华的舞台。黄亚洲本人也很关心本省年轻一代作家的成长,他曾对省作家协会的工作提出一个倡议,即每年从35岁以下青年作家中评选出一名“浙江青年文学之星”,造成一个年度“标杆”,由省领导亲自颁奖。这一做法至今已延续了五年,五颗“浙江青年文学之星”分别是宁波的艾伟、杭州的洪治纲、宁波的赵柏田、杭州的夏季风、嘉兴的强畀愚。“新星”们的冉冉升起使身为浙江省作协党组书记兼主席的黄亚洲非常激动,他说,这些人正是浙江当代文学的生力军。他鼓励中文系的学生多创作、多实践,年轻绝对不是劣势而是优势。
  第二,提倡答案的不确定性。他认为文科不同于理科的很重要一点就在于文科没有固定不变的标准答案,不像理科那样“1+1”永远只能等于“2”。文科尤其是中文系,它没有最好的答案,只有更好的答案。在他们的逻辑中“1+1”可以幻化出无数美妙的答案。每个人的思维不同,那么他们的答案也各不相同。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去评价这些答案,都会发现这些答案的可取之处。因而不要只用一种价值取向、一种思考角度、一种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他认为课堂教学传授知识还在其次,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跳跃性思维。无论是搞创作还是搞评论,思维的活跃是最重要的条件。他举例说,在创作长篇小说《日出东方》时,一直在考虑一个非常简单也是非常根本的问题,即如何以小说的形式来生动、细致地再现中国共产党真实的建党历史。如果一味地以所谓的历史题材来构建小说的框架,那无疑就等同于一部枯燥无味的史书。最终,他凭着自己的想象力,创造性地虚构一些历史细节,比如历史教员毛泽东在讲授“八国联军”时是如何让全教室的学生都把身站在凳子上听;比如毛泽东为筹船票钱是如何去长沙当铺当掉了李大钊赠他的那块怀表,而何叔衡又是如何去当铺赎出了那块表,而最终这块表是如何因失手而跌落在嘉兴南湖的波涛里;比如毛泽东扬开慧那一段洞房夜谈,如何在现实的温柔之中又体现出历史的苍凉;为此,黄亚洲动了很多脑筋。当然这些细节只是在主题框架真实的前提下,巧妙适当地起着调味作用。正是这种大胆、丰富而又符合逻辑的想象力,为整部作品增色良多。
  黄亚洲关于教学改革的两点看法,应该说是颇有见地,也比较符合中文系目前的教学状况。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于当今的学校教学。从教学目的到教学手段,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单纯的地灌输知识已经不是主要目的,取而代之的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活跃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靠书籍查找资料也不再是惟一的手段,电脑无疑正在成为我们越来越有利的帮手;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也正在逐渐填充大学生的生活,视野的开阔无疑更有利于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因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只有彻底地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建立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实现现代教学理念 。
  教学方式改革当然必须以各学科的实际状况为依据,切实地了解目前学科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急待解决的问题,牢牢抓住师生最关心的问题,扎扎实实地做好教学改革的实践工作。
  从黄亚洲的成才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教育对他的成长所产生的不可忽视的影响。试想,如果没有小学和中学老师对其作文的指导和鼓励,也许如今的一颗文学之星早在那时就已经陨落;如果没有大学所提供的比较完备的文学知识的补充,也许到达不了他如今的文学成就。因而教育之于黄亚洲正如巧手之于璞玉,伯乐之于千里马。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以往的教育发挥出了很大的潜能,进入新世纪以后的教育更加有待于提高,只有使教育改革始终“与时俱进”,扎扎实实地在培养有用之材上发挥作用,我们才有理由对教育的前景备加乐观。

上一页  [1] [2] [3] [4]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黄亚洲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从黄亚洲看文科人才成才规律与教学实践改革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