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H >> huang >> 黄亚洲 >> 正文

 

从黄亚洲看文科人才成才规律与教学实践改革

79年他写了第一个电影剧本《侦察员的爱》,一反当时荧幕上“公安英雄”的“脸谱化”及破案手段的“公式化”。这个电影剧本立即同时被几家电影制片厂盯上了,终于在1981年被西影厂拍成电影《R4之谜》,在全国公映。
  黄亚洲的这些文学上的成就逐渐得到了当地文化界人士的认可,尤其是时任嘉兴地区文化局副局长的老剧作家顾锡东盯上了这棵“苗子”,他在调看了黄亚洲创作的第一部电影文学剧本后,立即下通知让他参加了地区的文艺创作座谈会,并征询他是否愿意调到文化部门工作。于是,黄亚洲服从了某种使命的召唤,带着一身蚕桑味进入了文化战线,成为嘉兴地区《南湖》杂志的一名文学编辑。长期的工农兵生活体验,使他不仅思考本人的命运,而且还想到祖国的前途命运。平时在阅读历史书籍,尤其是中国现当代史和中共党史时,总是带着自身的政治经验和生活经验,这正是他的“底气”之所在。一个人不经过基层的摸爬打滚,是不可能获得某种思想高度的。在陈设朴素的总共只有三个人的《南湖》编辑部里,他凭着自己的勤奋好学和西湖南湖所赋予他的灵气,创作出了中短篇小说集《交叉口》等多部文集,电影文学剧本《渎职》、《妹子厂长》、《摄像机在扫射》、《爱妻》等多部作品,被拍成电影、电视剧的有《水镇丝情》、《大厦小屋》、《观音今年十二岁》、《女船王》、《浙东今夜有暴动》等,文学创作上的这些成就,使他先后担任《南湖》杂志后继刊物《烟雨楼》文学杂志的副主编、嘉兴市作协主席、文联副主席等职务。
  在文化战线呆的时间越长,黄亚洲就越是感到自身文化知识的某种匮乏。于是,他选择了继续求学的道路。当时,逐渐冷却而理智的社会为不甚走运的“老三届”们提供了一系列的学习机会,“杭州大学中文系干部专修科”就是这种机会中的一种。只要是三十五周岁以下、有实践工作经验、工作表现好、当地组织部门推荐、五门文化基础考试合格,就可以入学,这些条件黄亚洲都符合,于是他打起背包从浙北地区回到了省城。虽说这种脱产学习的时间只有两年,但他分外珍惜。
  生活是人生的第一课堂,而学校是人生的第二课堂;生活是我们的母亲,而学校是我们的父亲;生活教会了我们用感性的触觉去触摸生活,而学校教会了我们用理性的思维去洞察生活。系统正规的学校教育无疑对个人的成才有着不容忽视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热爱文学的黄亚洲由于赶上那时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而没有完成高中学业,这成为他日后难以言诉的隐痛。虽然他自己一直锲而不舍地进行文学创作,但总觉得在文学道路上似乎缺少点什么,以至于始终无法达到创作的理想状态。1983年,他终于再一次跨进了学校的大门,在杭州大学中文系干部专修科进行学习。记得他在刚入学的开学典礼上,在日记本上写下这样一首诗来表达当时的心情:
  “也许是最后一次机会
  我们像老龄的蚕
  用力地咀嚼着
  曲线,古代史和微积分
  我们装作听不见
  别人称我们‘太学生’
  
  有点不好意思佩白校徽
  老师批评了
  (她比我们小七八岁)
  那么,我们狠狠心认了错
  因为胸腔里萌动的心
  毕竟还没象豆荚一样老
  
  于是,我们三天
  就刮一次胡子
  并且下决心戒烟
  (熬夜也只用鼻子闻闻)
  咬紧牙上体育课
  在阔别二十年的双杠上
  温习早期的青春
  收腹,再收腹
  双腿尽量保持平衡
  
  回到寝室
  有一封鼓鼓的信在等待着
  抖出妻子的叮咛
  孩子的天真
  以及一颗用蜡笔太阳
  船,小山羊
  和端正的“1+2=3”
  多么老练的挑战
  (唆使者一定是妻子)
  
  荒废的历史已经过去
  一大批钢材没有淬火
  国家搓手待料
  我们心急如焚
  我们装做听不见
  (也没有时间听见)
  别人称我们‘太学生’”

  这首名为《我们是太学生》的诗真实地传达了他的心境。一个三十四岁的成年人再次返回校园的要求是如此迫切,我们完全能感受到。此刻,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成了他的首要任务,自身的年龄问题、家人的牵挂思念都已无足轻重,惟有学成之后报效祖国的热忱。
  在中文系求学的两年时间里,黄亚洲暗暗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比较系统、完善地巩固学到的文化知识,为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当时的班主任庄肖荣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则因为他管理方法的开放,二则因为他的人格魅力。这些在黄亚洲看来都迥异于中学时代的学习。开放式的学风使他能在文学的海洋中如鱼得水、自由自在。中外文学史、文艺学和语言学,这三大知识版块构成了中文系所传授知识的主体结构,也比较系统地囊括了文学知识的主干脉络。黄亚洲在所开设的专业课之间来回地自由穿梭,游刃有余。他不仅能将这些知识熟记在心,而且能融会贯通。这其中,吴熊和与王元骧两位老师的课可以说是他最喜爱的。吴熊和老师上的唐宋文学史异常生动有趣。他不仅能将一首首优美的唐宋诗词抑扬顿挫地哼唱出来,而且讲授的文化知识也以生动具体的形式表达出来。此外,王元骧老师的美学课也令他获益非浅。第一次上美学课他真是惊奇万分,没想到居然还有这么一门课程。以前搞文学创作,大都从真实的生活出发描绘真人真事,虽然有一些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但较少涉及理论层面,而美学则教会了他如何用审美的理论心情来看待生活。生活中处处存在美,关键在于如何去发现美、表现美。这成为黄亚洲日后创作的准绳,而“美”则在很大程度上逐渐演变成为他作品中的“曙光情结”。
  课堂上的学习固然重要,但他也不放弃多年来一直在进行的业余文学创作。在大学校园这一方自由的净土上,他任意地挥洒着文学之笔,不断地进行着文学创作的新尝试。课余时间,他参加了中文系的晨钟诗社文学活动。每次集会,他都兴致昂扬。面对一大群志同道合的社友,他总能滔滔不绝地与他们畅谈文学理想、交流闲暇时创作的诗篇和小说。这段时间他陆续创作了三个中篇小说和一些诗歌,大都是反映年轻人生活和感情的文学作品,如中篇小说《白鸽子黑鸽子灰鸽子》、《礼拜天的礼拜》等,先后被《海峡》和《北京文学》刊载,后者还被选入了《作品与争鸣》。如果说文学社团的活动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那么校园内举办的各类讲座显然使黄亚洲有了与学者直接沟通的机会。那时的讲座特别多,听讲座的人也如潮水般将教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黄亚洲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从黄亚洲看文科人才成才规律与教学实践改革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