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是中国最早自铸使用银币的地区之一。明代中期以来,中国市场货币流通领域基本形成了白银(银两)与铜钱并行交易的格局,大数用银,小数用钱。明末清初,随着中外贸易的日益频繁,大量外国银元流入中国,首先在南方沿海的广东、福建和台湾等地流通。受这些外国银元流通的影响,从清朝道光年间开始台湾曾多次自铸银元(饼)充作军饷使用,较著名的有寿星银饼、花篮银饼和剑称银饼等。晚清时期,台湾省还采用机器铸造了“光绪元宝”银毫辅币投入市场流通使用。
台湾铸造“光绪元宝”银毫辅币始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据连横《台湾通史》记载:“光绪十三年台湾财政至是稍平,而铭传乃得展而矣。……凡百新政,次第举行,又以外币纷入,制钱自亡,乡曲细兵,每以小钱之故,攘臂相争,怒起械斗,杀人罢市,屡见叠闻,有司虽岁时示禁,数月而驰。圜法之乱,莫此为甚。乃议筹自铸,饬通商局办之。十六年(1890)向德国购入机器,设官银局于台北,以候补知府督办。先铸副(辅)币,面画龙文,重七分二厘,岁铸数十万圆,南北各通用焉。”从上述记载可知,光绪十六年为缓解市场流通铜钱短缺、满足商业交易的需要,台湾省购置机器铸造了“光绪元宝”辅币投入市场流通。
台湾铸造的“光绪元宝”银币均为银毫辅币,根据其面文不同可分为两种版别:一是“台湾制造”光绪元宝;二是“台省制造”光绪元宝。有学者推测认为,“台湾制造”铸造在前,“台省制造”后铸。因无确凿史料印证,尚难确定。
台湾制造“光绪元宝”银毫有三种面值:1、半毫(库平三分六厘),成色75%,直径15毫米,重量1.4-1.42克。2、一毫(库平七分二厘),成色75%,直径18毫米,重量2.6—2.7克。3、二毫(库平一钱四分四厘),直径23毫米。重量5.2-5.3克。二毫币稍多,其正面珠圈内书“光绪元宝”四字,对读;上缘自右至左署“台湾制造”,下缘署“库平一钱四分四厘”,左右两侧各饰有四瓣花星。背面中央为蟠龙图案,上缘英文TAI-WAN PROVINCE(台湾省),下缘英文1 MACE AND 4.4 CAND AREENS (一钱四分四厘),左右两侧各饰有四瓣花星。(图一、二)半毫、一毫者币文与二毫币基本相同,仅面值不同而已。
图二:台湾制造71.2(背)
台省制造“光绪元宝”银毫有两种面值:1、一毫,成色80%,直径18毫米,重量2.6-2.8克。2、二毫,成色80%,直径23毫米,重量5.3克。其币正面珠圈内书“光绪元宝”四字,对读;上缘自右至左署“台省制造”,下缘自右至左署“库平一钱四分四厘”。背面中央为蟠龙图案,上缘英文TAI-WAN PROVINCE(台湾省),下缘英文1 MACE AND 4.4 CAND AREENS(一钱四分四厘),左右两侧各饰有四瓣花星。(图三、四)
图三:台省制造71.2(正)
图四:台省制造71.2(背)
晚清台湾铸造的“光绪元宝”银毫铸造数量不多,加之作为辅币的银毫,体积小极易遗失,保藏不易等原因,因而存世的台湾光绪银毫辅币已寥若晨星,十分珍稀,至今已是一品难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