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亲御安福门,哭过其丧,百官陪泣,谥号“忠武”。
商州阅兵退吐蕃
代宗广德元年(763)9月,吐蕃突然发动叛乱。乱兵逼进长安时,代宗急忙诏令雍王李适(即后来的唐德宗)为关内兵马大元帅,并起用赋闲在家的郭子仪为副元帅,起兵赴咸阳御敌。但子仪久不带兵,部曲早已离散,麾下仅有数十骑,只好匆匆招募,强驱民马补充。队伍行至咸阳时,强虏已绕过周至,渡过渭水,并经南山而东。代宗无计可施,仓惶逃往陕州(治所在今河南陕县,辖境相当于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县、洛宁、渑池、灵宝及山西平陆、芮城、运城东北部地区),百官军士纷纷作鸟兽散。子仪闻知悲愤流涕,急率军南入蓝田牛心峪,计划由商州转去陕州护驾。此时判官王延昌建议,“吐蕃知令公南行,必分兵来逼。若当大路,事即危矣。不如取玉山路而去,出其不意。”郭子仪接受了这个建议,溯灞水河谷而上至玉山(今蓝田许庙镇),然后沿道沟峪、倒回口至洛南,再南转至武关。在武关收防卒及亡逸士卒四千,军威始壮。适逢六军将领张知节率部来迎,遂合兵洛南。大阅兵之后,移军驻守商州,关中乱军闻之震动。于是,子仪乃遣知节为前锋,率鸟崇福和羽林将领公孙全绪,董师西进,扎营蓝田韩公堆。为迷惑敌人,制造声势,知节令军士满山盛张旗帜,击鼓声震岭峪。夜间又点燃万千火炬,军士们对着远处的吐蕃兵高喊:“郭令公将大兵至矣!”公孙全绪又派遣禁军旧将王甫混进京城,悄悄召集了数百名少年豪侠,半夜里在朱雀大街上敲鼓大喊:“王师至矣!”吐蕃军不知底细,以为郭子仪的军队已经进城,十分惊恐,连夜撤出长安逃遁。
郭家旧事《打金枝》
郭子仪的第六个儿子郭暧,年龄与升平公主相侔。为了表示亲近,在郭暧只有十几岁的时候,代宗就将爱女升平公主许配给了他。从此,郭子仪成为皇帝的儿女亲家。这虽然是历朝历代皇帝笼络功臣的惯用手段,但是两亲家的关系却不容易处理得很为妥当。
郭子仪寿辰之日,合家祝寿,但初为儿媳的升平公主却放不下架子,依仗着皇家的权势,拒不前往给公公拜寿,搞得丈夫郭暧在父母家人面前很失面子,甚或还受到兄弟们的好一顿奚落。饮过闷酒之后,回到家中,郭暧借酒发作,埋怨公主,公主还不认错。郭暧不由得怒从胆边生,动手打了公主,并口不择言地胡说:“你不就是仗着你父亲是皇帝吗?我父亲还看不上这皇帝的位子呢!”这番大逆不道的混话,倘若放到别的什么人,一百个他也罪莫能赎,甚至还会诛灭九族、戮尸焚骨呢!可见其时郭暧年纪尚轻,说话不知轻重,全凭着感情与意气用事。于是,又气又恼的公主立即催动凤辇,气急败坏地跑回宫去,鼻一把泪一把地哭着向父亲告状。不想代宗皇帝听了以后,却对公主说,“事情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如果郭子仪真的想做皇帝,这天下早就不是我们家的了!”这话大出公主意外。同时,皇帝还劝自己的女儿,回家去一定要尊公敬婆,和郭暧相敬如宾,一块好好过日子。公主见搬不动父王,只好自认输理,一场风波自此消散。
一向为人谨慎的郭子仪知道郭暧夫妻吵架拌嘴的事后,吓得连忙将自己的儿子绳绑索捆,解往宫中请皇帝发落。代宗皇帝却引用了一句民间俗语:“不痴不聋,莫作家翁。我们大人怎么能把小两口吵架拌嘴的气话当成真的呢?”这句话遂被后人奉为处理儿子媳妇小家庭矛盾的至理名言,在民间广为传诵。代宗皇帝被历史学家诟病的事情尽管很多,但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堪称是胸怀宽广、厚道的明君。但郭子仪回家之后,为了给儿子一个深刻教训,还是将郭暧痛打了几十大板,使他从此长了记性。
一代皇帝和功臣之间的亲家关系能够维护得如此平和紧密,琴瑟和谐,固然与皇帝的高风大度、宽容体谅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如果没有郭子仪本人的一片忠心坦诚,从不居功自傲和小心谨慎的处事作风,那恐怕郭氏一门的家谱就需要重新改写了。
德宗建中四年(783),泾原兵变爆发,德宗仓惶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朱此在长安公开造反,自称“大秦皇帝”,遍设文武百官。曾派人威逼郭暧接受伪官,暧终不为其所惑,“辞以居(父)丧被疾,既而与公主赴奉天,德宗嘉之”。贞元三年(787)赐袭代国公。惜英年早逝,卒年仅四十八岁。
暧女,初为广陵郡王李纯妃。郡王即位,是为宪宗。王妃生穆宗李桓,李桓继位后,尊为皇太后。暧有四子,长子郭铸袭父爵,赠尚书左仆射。其余三子,亦皆当朝显官。可谓一门忠贤,世代精英。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