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地说,在汾阳寻访郭子仪是一个偶然,无论《新唐书》还是《旧唐书》的列传当中,郭子仪的籍贯都明确地标注了“华州郑县”人,也就是现在的陕西华县。但是,对于这个陕西人的寻访却又是一个必然,如果你到过汾阳,如果你和汾阳人谈起过他们历史上曾经拥有的荣耀,那么,郭子仪无疑是无法回避的。
在一个积雪未融的冬日,为了寻访汾阳历史上一个出色的文人故里,我和同事驱车来到了汾阳,寻访结果却是大大出乎意料:文人的足迹早已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为汾阳人所淡忘,而我们一路寻访,却处处能听到郭子仪的名字……
“取代”武圣人的汾阳王
岁末年初,我和同事驱车前往汾阳。汾阳城不大,车很快从大街拐进了一条小巷,在一个古建筑的大门外停了下来。走近一看,大门上的匾额上赫然写着“关帝庙”三个大字。
大门被木栅栏围了起来,在我们准备从侧门进入的时候被拦了下来,看门人表示里面正在修缮,如果非要进入的话,需要找领导请示。而通过看门人,我们也知道了这里准确的名称是“汾阳王博物馆”。在后面的院子里找到馆长,说明来意后,馆长告诉我们,这里确实正在修缮有关郭子仪的纪念堂。
博物馆大约只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除去两边的偏殿外,属于郭子仪的,只有正中的汾阳王纪念堂。步入纪念堂,也没有太多的东西供我们凭吊,除了郭子仪的雕塑外,就是他的几个儿子的画像,以及一些文字资料、图片,与我们初时所想的“侯门似海”大相径庭。看到我们有些失望,陪同的副馆长告诉我们,接下来的修缮,会考虑把目前博物馆的地方全部改为郭子仪纪念堂。
是啊,作为一个武人,能占据了曾经属于关云长的祠堂,确实是无上的荣耀。不过,若以战功而言,郭子仪对此荣耀却也受之无愧。
再造唐室的名将
回到1000多年前,武则天登封元年的公元696年,郭子仪出生在一个官员家庭,父亲郭敬之,曾担任过刺史,也算是世家子弟了。以一女子君临天下的武则天,尽管在风气开放的唐代,也感到阻力重重,她为了巩固统治,迫切需要赢得社会的广泛支持,并延揽文武人才参与政治。
为了解决国家军事人才的需求之急,武则天在公元702年创设武举。武举的创设为郭子仪铺平了一条步入军界的道路。
在“以武举异等补左卫长史”后,郭子仪开始了自己一帆风顺的军事生涯,逐步升为了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而真正让郭子仪名震八方的,则是始于开元十四年,也就是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
年近六旬的郭子仪或许已经没有了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的神勇,但是作为运筹帷幄的将领,郭子仪却做出了远比“武圣”更为辉煌的战绩。在随后十多年的征战中,多次上演以少胜多的战例,仅仅两年间就收复了一度被叛军占领的洛阳和长安,随后彻底平叛,唐肃宗曾感激地说过:“再造唐室,卿之功也。”
传奇并没有就此结束,公元765年吐蕃联合回纥率30万大军发动了对唐朝的战争,而迎战的郭子仪兵力仅万余人。他在听说敌方两派争夺领导权的消息后,决定去游说曾与唐朝交好的回纥。而为了使回纥消除怀疑,“子仪以数十骑出,免胄见其大酋”,单刀赴会的结果自然又是一场大胜,“破吐蕃十万于灵台西原,斩级五万,俘万人,尽得所掠士女牛羊马橐驼不胜计。”
几经沉浮,最终郭子仪在大唐帝国获得的是关羽也未曾获得的地位。公元761年,被封为“汾阳郡王”,公元780年,又封中书令,加太尉。至此,郭子仪出将入相,裂土封王,时人评价说“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殆三十年”,他得到那个时代的人所能得到的一切。
郭子仪死于德宗建中二年(781)六月十四日,时年85岁。德宗闻讯后特停早朝5日,以示哀悼。朝廷在悼念他的诏书中将他比作周朝的姜子牙和周公,又说他“训师如子,料敌如神”。又盛赞他御寇保国的功业,认为是:“勋高今古,名震夷狄。”又特赠太师,准其灵柩陪葬建陵(唐肃宗李亨墓,在今陕西礼泉县境);又赠绢3000匹,布3000端,米麦3000石,为安葬之费。郭子仪所追封的太师为正一品,按唐规定可坟高一丈八尺,但朝廷对郭子仪又特下诏增高一丈。下葬那天,德宗亲临安福门哭送,百官相陪而泣,又赐谥号曰“忠武”。
怀念还是淡忘
在和博物馆馆长告别的时候,我们发现了当地一位叫郭世科的老人主编的《郭氏源流考》,在这本记录郭姓两千多年变迁的书中,关于郭子仪的生平就占了近五分之一。
在老人家中,知道了我们来意的老人显得非常激动,滔滔不绝地讲起了郭氏从黄帝到西周姬姓再到虢姓,最后到目前郭姓的历史转变,讲到了郭氏在古汾州的发源,当然,郭子仪是“汾州郭氏”最好的代表,尽管老人也承认郭子仪的出生地在陕西,但特别强调,“郭子仪是在他爷爷那一辈才迁到陕西的”,而他是郭子仪82代孙。
毕竟,汾阳曾是郭氏的发源地和聚居地,郭子仪作为郭氏历史上最为声名显赫的人物,郭世科老人的怀念可以理解。事实上,汾阳王不仅仅是郭姓的骄傲,在整个采访中,只要问到古代名人,几乎每个汾阳人都会说出郭子仪,同时也会说出另一个地名———爱子村———世传为郭暧的官邸所在,同时也是郭子仪衣冠冢所在之地。
当天下午,在路人的指点下,我们驱车来到了位于汾阳城东18公里处的爱子村。出乎意料的是,尽管爱子村村民大多姓郭,却大多不知道郭子仪衣冠冢的位置。无奈之下,找到了村里的支书,一个刘姓的中年男人。从他的嘴里,我们又得到了关于爱子村的另一个版本。
“爱子村就是郭子仪当年汾阳王府所在之地,原来叫郭家寨,因为郭子仪的儿子郭暧的出生才改叫了爱子村,我们现在走的这条路就叫公主路。”刘支书还在介绍着,哪儿是驸马街,哪儿是王爷路……在村里仅容一人通过的土路上,他说出的名字多少让我们觉得有些可笑,不过他还是一本正经地说道,“村里的路名都是古时候传下来的,现在村子小了许多,只剩下四条街三条巷,古时有十八条路十八条巷,周围的村子原来都是属于爱子村地界的。”
按照刘支书的说法,衣冠冢所在的八里坟古时也是爱子村的属地,现在却已经属于了别的村庄。从爱子村到八里坟有些距离,在前去的路上,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