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公元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武举出身。安史之乱時任朔方节度使,击败史思明。后收复洛阳、长安兩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天下因他而获安宁。
李光弼和郭子仪同为唐朝名将,他们曾经同在朔方镇任职。可是俩人的关系并不太好,互不服气。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提升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位居李光弼之上。朝廷要郭子仪挑選一位得力的大將去平定河北叛军。郭子仪出于公心,推荐了李光弼。李光弼卻以为郭子仪是借刀杀人,让他去前线送死,临行前对郭子仪说:“我赴死心甘,只求你不要加害我的妻子儿女好吗?”
郭子仪流着热泪对李光弼说:“現在是国难当头,我器重你,才点你的将,愿与你共赴疆场讨伐叛贼,哪里还记得什么私怨呢?”李光弼听了非常感动。俩人相对跪拜,前嫌尽弃。
唐代宗大曆二年(公元767年)十二月,有人掘了郭子仪父亲的坟墓,可是盗贼却没有抓到。人们怀疑是朝中宦官鱼朝恩指使人干的,因鱼朝恩一向嫉妒郭子仪,是有名的擅于使坏的太监。皇帝提起此事,郭子仪哭奏道:“臣长期主持军务,军士摧毀別人坟墓的事,也是有的。这是臣的不忠不孝,招致上天的谴责,不是人为造成的。”满朝公卿听了他顾全大局的回奏后,都对他无限钦佩。
郭子仪功德越高,人们越尊重他。吐蕃则称他为“郭令公”。
安史叛將田承嗣占据魏州后,蛮横无理,飞扬跋扈。郭子仪派—个使者去说服他。田承嗣很服气,还向郭子仪所在的方向跪下,又站起來,指着自己的膝盖对使者说:“我这双膝盖,不向別人下跪已有多年了,現在要为郭公下跪。”
郭子仪领兵打仗,从不侵犯百姓的利益。当时连年战争,农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农民生活异常困难,无法筹集军粮。郭子仪不顾自己年迈力衰,带头耕种。在他的带动下,官兵在休战时,一边训练,一边参加农业劳动,使驻地的庄稼都获得了丰收。
郭子仪不仅深得军心、民心,事奉皇上也很忠诚勤勉。无论是千里屯兵,还是大敌当前时,诏命他何时入朝,他从未迟延过。在他被鱼朝恩诋毁而失去兵权后,叛将固怀恩率10万大军进逼京师,大敌当前,朝廷恢復和加封郭子仪为太尉,分宁、经原、河西及朔方招抚观察使,关內河东副元帅,中书令等一系列重要职务。但郭子仪上奏说:“自兵乱以来,争权争势已成风尚,我早巳懂得知止知足的道理了,心中惧怕盈满之祸。等打完仗会尽行辞去所有的職務。”
等叛乱被平定后,郭子仪上奏辞掉所有职务。但是,经他再三恳求,才辞掉了太尉一职。
郭子仪被誉为“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唐德宗竟尊称他为“尚父”。
建元二年(公元781年)六月十日,郭子仪以85岁的高齡辞世。唐德宗沉痛悲悼,废朝5日,君臣依次到郭府吊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