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的故事
金庸
正在上映的晋剧舞台纪录片《打金枝》.讲的是唐代大将郭子仪之子郭暖与升平公主之间一场吵闹的喜剧。我想,这戏包括两个方面:夫妻互相应该平等亲爱,国家军政力量的团结不可被一些偶然的小事所破坏。
郭子仪死时,历史上评他一生道:“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殆三十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疾,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年八十五而终。其将佐致大官、为名臣者甚众。”这几句评语突出地描绘了一个善于团结各种力量的巨人的形象:皇帝不疑忌他的大功,同僚们不厌恶他做大官,一般人并不反对他生活享受的过分;同时,他善于提拔与培养人材,所以他属下的干部有许多人都成为国家的重要官员。在历史上,郭子仪是许多人的理想,出将入相,既宫贵亦寿考,”七子八婿,皆为朝廷显官。”据说他做寿那天,家人拜寿时把朝笏(朝见皇帝时捧在手中的那块板)放在床上,竟致堆满。一床,可见家中大官之多,所以演出《打金伎》这剧目的京剧又叫做《宫贵寿考》或《满床笏》。
用现在的历史观点看来,郭于仪仍旧是一个值得赞扬。值得钦佩的人。他在中华民族受外族同攻时保卫国家,收复被侵略者占领了的京都;他使人民免于被外族劫掠之苦,得到了相对的安居乐业。他在军事上与李光弼齐名,但他团结一切力量来保卫国家的光辉政略,却是李光弼所远远不及的(李光弼不是汉族人)。
郭子仪与李光弼同做中级军官时,据说两人感情很不好,虽然同桌吃饭,但只互相对望一眼,不说一句话。后来安禄山造反,皇帝命郭子仪做朔方节度使,李光弼成为他的部下。当时的节度使大致相当于战区司令长官兼行政长官,权力极大。李光弼很怕郭借故杀他,哪知郭反向皇帝极力举荐,皇帝就任李为河东节度使。郭子仪还分了部下一万名精兵给他。这种博大的胸襟和政治风度,真是一个巨人!(据杜牧写的一篇文章中说,郭子仪当节度使后,李光弼想逃走,还没决定,皇帝已下命令,要他领一部分郭的兵东征,他心想郭子仪这次一定放他不过了,于是对郭说:“我死是心甘情愿的,只求你饶了我的妻儿,”郭子仪忙拉住他的手上堂对坐,道:“现在国家大乱,哪里是计较私仇的时候!”当即分兵给他。两人相别时握手泣涕,相勉报国。) 郭子仪为人宽厚,待部下与士卒极好,李光弼却军令严肃,威猛善战。这两人代表着军人的两种美德,在临阵战斗上,似乎李光弼更为能干,几场大战打得光采漂亮之极,但部下对他“畏”而对郭“感”。史书上不断提到军士们怎样盼望郭子仪来统率他们.如们“如子弟之望父兄”、“如天旱之望大雨”、“咸鼓舞涕位,喜其来而悲其晚也”等等。
“郭子仪单骑退敌”是极有名的事,这件事固然表现了他的勇敢,但更重要的,是他孤立敌人、争取同盟的识见。代宗永泰元年十月(公元七六五年,异平公主就是在这一年五月嫁给郭暖的),回绝与吐蕃两大外族联军进攻径阳,兵力强大之极,唐兵远远不及。郭子仪下令严守不战,他知道回讫与吐善内部颇有矛盾,于是命卫队长去见回讫。回讫人不信道:“听说郭公已经死了,你骗人,要是真的在这里,我们见见可以吗?”卫队长回来报告,子仪道:"目下众寡不敌,难以力胜。从前我和回讫颇有交情,不如挺身去说服他们。”部下主张选五百名铁骑兵作卫从,子仪道:“这反而有害。”他儿子郭唏(子仪的第二子,最会打仗的一个,郭暖则是第六子,远不及哥哥本事)大惊,拉住他马劝道:“他们是虎狼,大人是国家大元帅,怎么可以把身体送人虎口!”)子仪道:“目下要是战,那么咱父子一定都得死,国家不免遭难,我以至诚的话去说服他们,如幸而见从,那是四海之福!否则,只牺牲我一个人,可以保全全体。”郭唏拉住马疆下放,子仪扬起马鞭,在他手上猛击一鞭,喝道:“走开!”大开城门而出,命人高呼:“令公来啦!”回讫人大惊,大元帅弯弓搭箭,立在阵前。子仪脱下盔甲,抛下铁枪,缓缓纵马上前。回绝诸酋氏相顾道:“不错,是他!”皆下马罗拜。子仪也下马,上前握住回讫元帅的手,责备他进军侵略。两人一番谈论之后,回纪元帅终于被他说服,井答应去打吐蕃兵,这时回讫兵两翼缓缓推进,子仪部下见状也疾忙上前,两军对圆。子仪挥手令部下退开,取酒与回讫酋长共饮。回讫人情他先发誓,子仪叫道:“大唐天子万岁!回讫可汗亦万岁!两国将相亦万岁!有负约者,身殒阵前,家族灭绝!”回讫元帅也照样发誓,两军大喜,齐呼万岁,吐蕃兵知道后连夜逃走。子仪与回讫合兵追逐,大胜了两仗。这时局势本来危险异常,代宗已下令御驾亲征,京城戒严。由于郭了仪这个外交上的大胜利,大局才转危为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