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穷达,亦命之故也。惟达人进止有时,行以遂伸。否则诎而坼蠖,体龙蛇以幽潜。”班固《离骚序》也说:“且君子固穷,命也。……《大雅》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斯为贵矣。”由此亦可见,时代背景发生变化之后,士人也在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事方式。
人们通常相信天道是公正的,善恶最终都有其报。但是古往今来,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却有一个现象,即善恶之报并不是那么泾渭分明。反派人物最终有身败名裂的,也有寿终正寝的;正直之士有功成名就的,也有壮志难酬的。其中缘由固然有不可逆知的命运玄机,也有超出世俗道德伦理判断之外复杂的人性因素。但是,若从“道”的原则来说,社会人事也有种种不可逆的游戏规则。除了社会通常奉行的一些明规则,比如多劳多得、礼尚往来等等之外,还有一些不为社会道德规范所认可的潜规则,如吴思《潜规则》中所谈到的许多具体规则。对这些规则我们不想再作讨论。我们只想说明,在许多明规则、潜规则之背后,还有一条最根本的规则,它就像“道”一样为所有的规则所尊奉,这就是“度”。为善也好,为恶也罢,玩得过度了,都会失手。把握好“度”,应是“元规则”。
从屈原到贾谊,再到东方朔,我们发现虽然他们各自的境遇不完全相同,但是他们都在对一种现象表示不满,即“逆淘汰”。他们都把自己当作社会正统力量的代表,指斥另一部分与他们对立的人或势力。按理说,一个社会要存在下去,它必然要宣扬或灌输正面的价值理念,强调遵守正统的道德规范的重要性。但是,在屈、贾等人的笔下,以及后代无数的诗人作家的文章里,反映的是他们所代表的正面力量敌不过那些反派势力。世道昏昧正如屈原所感叹:“固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那一些在他们看来的反派人物,背弃社会正常的法规,扰乱了格局,于是出现“逆淘汰”现象: 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
世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世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
何琼佩之偃蹇兮,众然而蔽之。
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以上《离骚》)
憎愠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慨。(《哀郢》)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卜居》)
俗流从而不止兮,众枉聚而矫直。
方世俗之幽昏兮,眩白黑之美恶。放山渊之龟玉兮,相与贵夫砾石。……悲仁人之尽节兮,反为小人之所贼。(以上贾谊《惜誓》)
鸾皇孔凤日以远兮,畜凫驾鹅鸡鹜满堂坛兮。……铅刀进御兮,遥弃太阿。……橘柚萎枯兮,苦李旖旎。瓦瓯登于明堂兮,周鼎潜乎深渊。……(东方朔《七谏》)
“逆淘汰”的结果是贤者被疏离或走投无路,不肖者获得既得利益。这是站在“贤者”的立场所作的价值评判。如果我们换一种角度,不做贤与不肖这种二元对立式的道德判断,只以成功不成功或得势不得势来衡量,即“以成败论英雄”,会发现成功与不成功的群体中各有贤与不肖者。这么说贤与不肖不是决定成功与否的关键,关键是你如何处世,把握好“度”。这是其一。当然,这里所说的成功是“现世”的“成功”,是世俗层面的成功,或者用“得势”一词更合适。其二,从更大的范围看,则又是另一番情景,那就是现世志满意得的不肖者被后人唾弃,比如秦桧。现世穷困潦倒或壮志难酬的高风亮节之士,受到后人的尊敬和旌表,比如岳飞。所以说天道是公正的,孔子说“求仁得仁”就是这个意思,问题是你求的是什么?
“逆淘汰”现象产生的原因大体有几种:一是当事者有高出当时世俗常规价值体系的远见卓识,故不为时人所接受。二是当事者具有独立的人格,不想与俗众同流合污。从最高统治者以下至社会基层,基本上呈金字塔形状。思想前卫的人在各个时代都只是少数,特别是先知一般的哲人诗人,他们是预言家,但是他们的思想往往并不为同时代人所接受,而成为先驱者。当然这些先驱者的牺牲不可能没有价值,他们获得的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所谓成功,而是社会的进步。但这不是我们现在所要讨论的话题。我们所关心的是,在“逆淘汰”为不可避免的社会现实下,一般人如何使自己获得最大的成功?这就要回到前面说的“度”的把握。从屈原到贾谊再到东方朔,都看到逆淘汰现象的普遍存在,但是屈原只是对此感到疑虑痛心,以坚持个人的操守,表示对现实的反抗,所以他是一位先驱者,是烈士。贾谊更多的是表示无奈,他也想调整自己,甚至想引退,所谓“彼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使麒麟之可得羁而系兮,又何以异乎犬羊”(《惜誓》),可是他内心并没有真正超脱。他与屈原经历有所类似,但不如屈原执著,个性也比较软弱。
东方朔显然比贾谊圆通多了,他以自己的方式既达到进谏的目的,也保护了自身。他既不一味冒进,也不畏缩内敛,该谏则谏,该劝则劝,正说戏说,亦庄亦谐,不拘一格。“优哉游哉,于道相从”。确实做到“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这一发明可谓意义重大。魏晋时期人们普遍推崇这种处世方式,所谓“名教中自有乐地”,“大隐隐朝市,小隐隐陵薮”。不同的是,魏晋六朝道玄思想盛行,“朝隐”、“心隐”有其相当广泛的现实基础和理论依据。汉武帝时开始独尊儒术,儒家的入世有为的积极人生观也成为人们的人生选择,除非功业不成,抱负不展,方才解簪释履,归返山林,甚或“身在江湖,心思魏阙”。东方朔选择庙堂为其隐身之所,也许还只是他的大话。他的避世全身与一般隐士的隐居大有不同,关键在“全身”二字。朝廷既是求仕者纡青拖紫,男子汉大丈夫擎云缚鲲的名利场,弄不好也是招致杀身灭族之祸的是非地。东方朔深知此道,他想实现自身的价值,获取现世的功名,但他不想因此付出不必要的牺牲,所以他就要讲究策略,滑稽、佯狂就是他“全身”的策略。他要以调笑一般的方式来调剂因“直谏”可能带来的麻烦,或因显得太有经世之才能而招惹来的嫉妒,以及谗言,于是“秽德似隐”。这也就是“度”。因此东方朔的“朝隐”思想与魏晋时期有一脉相承之处,但是他们的思想基础有所不同,这是现实背景的差异所带来的结果。
东方朔在文人心态史上的意义在于,他瓦解了世俗常规,解构了一向被视作世人应奉守的礼义伦常,而保持“道”的内在精神。他的思想既属于儒,也属于道;似乎又既不是儒,也不是道,而是两者兼行。在专制集权日益巩固的形势下,既保存自己的生命,又维护了自我人格的尊严。他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