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老乡”
作者:杨守松
人物之十一:胸有成竹李全林
明天就要到美国去考察,今天找到了他,他好不容易抽出时间,接受我的采访。
李全林,一副眼镜,一副知识分子的成竹在胸的风度。
六月十五日、十六日,他带领四套班子和各镇党委书记和有关部委办局的头头到了张家港、太仓参观学习。
就在这几天,一个新的想法在他的脑海里形成了,经过常委讨论通过后,他在市委工作会议上正式提了出来:
思想再解放
步子再加快
学习张家港
奋力赶吴江
连续与有序
昆山有"三宝":昆石、琼花、并蒂莲。昆石漏、透、瘦、皱,琼花早已有之,只在八十年代初才被发现,并蒂莲千年千瓣堪称一绝。但"三宝"不及一宝:昆曲。昆山乃昆曲的发源地,曲如幽兰,高雅脱俗,人称万曲之源……
这都属于过去。现在人们提到昆山,首先跃入心际的是"昆山之路",是全国最早成功的自费经济技术开发区。
一九九○年十月,李全林任昆山市委副书记。同年十二月,由省委宣传部、省作协和《文学报》在南京召开拙文《昆山之路》作品讨论会,李全林作为昆山市委代表参加了讨论并在大会上发了言。
没想到,四个月后的一九九一年二月他担任了昆山市委书记。
苏州市委书记王敏生对他说:昆山基础比较好,知名度很高,如何更上一层楼,你的责任不轻……
他感觉到了分量。
他和市长郑坚及所有四套班子的成员多次交换意见,他们很快取得一致,并形成共识,形成了明确的指导思想:
在班子上要稳定,在政策上要连续,在经济上要开拓。
有人对李全林说,你做"一把手",总要放"三把火",要有自己的一套班子,自己的一套路子。
他说,昆山一班人很争气,我为什么要抛开这个基础另砌炉灶?
市委、市府的领导成员进行了认真而严肃的讨论,一致认为,对上一届班子所作出的贡献,特别是全国首创的自费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取得的成功,应该充分肯定,作为接任者,要学习他们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并且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开拓思路,向新的目标奋进。
这样,他们形成了新的思路。
所以李全林能平稳有序地过渡到今天,把"昆山之路"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昆山有好的基础,有好的积累,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所以昆山具备了速度快一点的条件。
这是去年春经济工作分析会上提出来的指导思想。
接着,昆山党代会上进一步明确:以开发区为龙头,把昆山建成具有二十平方公里的现代化的中等城市。
今年五月,省委、省政府以文件的形式决定了这一指导思想。
"红头文件"都是从群众的创造中总结出来的,而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
去年,开发区工业产值十一点六七亿元,利税一千三百万元,倘是把它和"国批"的十四个开发区放在一起排座次,它名列第五!
新的机遇
江苏省委书记沈达人说,兴办开发区,要走昆山之路。
省委、省府决定,昆山开发区和国务院批准的南通、连云港开发区,都是省的重点开发区,享受同等待遇,同时决定,昆山开发区的面积逐步扩大到二十平方公里。
昆山之路在延伸在发展在谱写它的新篇章。
经过常委讨论,集思广益,昆山决心抓住经济发展的三个新的生长点:一是成片开发,二是国土有偿出让及房地产,三是旅游服务业。
三个生长点就是三个机遇。
李全林先从开发区抓起。
昆山自费开发区的起步是非常艰难的。六点一八平方公里的开发花了二亿左右人民币,用了整整七年时间。
现在形势和条件变了,当然不能再以这个速度来开发,否则,余下的十四个平方公里至少得再用七年。
必须成片开发。
必须有两个积极性--内外一起上。
事实上,"老乡"在抓机遇,"老外"也在抓机遇,所以,"成片开发"的思路一出,外商便接踵而来,项目从少到多、规模从小到大、层次从低到高,胃口也越来越大--
台湾楠梓公司,在开发区买地三百六十亩,一期工程就是二千九百万美元,二期工程共五千万美元;
台湾六和有限公司独资在开发区办汽车配件的项目,为丰田汽车配套,三期工程总投资为八千九百万美元。
兵希镇一个一千二百万美元的独资项目已经正式立项。一个项目就把全镇的经济都带动起来了!
玉山镇的一个合资项目就二千万美元!
外商对昆山了解之后,全都迫不及待地要在昆山投资。
现在的问题仅仅是:给谁?
李全林和郑坚说:谁对昆山更有利,谁早来,就给谁。
外商蜂拥而至,"内商"也争先恐后。
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不愧为"战略"家,他们发现昆山这地方太好了!一块肥肉,谁抢先谁得益,于是他们赶紧来昆山,要投资办项目。
急到什么地步?
协议还没有签,预付款一千万元就先到了账!
国家能源总公司不甘落后,总经理拍板:在昆山划地一平方公里,实行成片开发。
香港海裕有限公司马上敲定:二平方公里我包下来!
海裕公司的老板颇有头脑,他把这个举动在香港的报纸上发了一条消息,于是,公司的股票迅速上涨!
开发区的建设以超常的速度在向前发展。
到六月底,开发区已经批准三资企业二十四家,合同利用外资八千九百二十四万美元。
管委会主任宣炳龙说:我们昆山开发区要向"国批"的天津开发区学习,并且要赶上他们,超过他们!
就在采访李全林的前不久,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亲临昆山开发区视察,不久,国务院特区办又专程到昆山开发区检查验收。
回首往事,人们不能不想到它的主要创办者之一吴克铨,不能不想到继任者李全林和常委、市长们。一个伟大的创造和成功,倾注了多少人的心血!
昆山之路是全市五十多万人民的共同创造,昆山之路也是改革开放结出的一个丰硕成果。
今年八月下旬,昆山人终于盼到了这一天:国务院正式行文,同意设立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为十平方公里,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关优惠政策。
昆山开发区开创了县级自费开发区进入国家开发区序列的先例。
李鹏总理在一次讲话中指出,今后搞开发区要像昆山那样,先行自费开发,发展到一定程度,国家进行验收,然后再"戴帽"……
百里长街
你没办法想象,一个指导思想一个战略构思将带来什么样的效益。
浦东开发,对昆山来说,是威胁也是机遇。你在"威胁"面前胆怯退缩,还是高屋建瓴,主动接受辐射?
今年春,李全林带了开发区的人到浦东,虚心学习,认真求教,主动接轨。
后来,上海副市长赵启正带了外资委处级以上干部到昆山探求如何加快开发区开发,李全林对他说,我们一定为浦东开发做好配套、补充、服务和接受辐射的工作,最后又明确表示:
"你要是'深圳',我就是'东莞',你要是'香港',我会成为'深圳'!"
这话厉害!
既是谦虚,实事求是,又是逼你:你能不能快上大上?
昆山开发区以前被称为"小蛇口",将来会是"小深圳"!
接受辐射和主动参与开发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李全林和他的同事们不仅充分利用浦东高起点、强辐射的特点,积极接受辐射,同时发挥自身起步早轻灵机动的优势,"小部队"穿插迂回进军大上海,参与浦东开发,到那里去办企业,设窗口,搞贸易,经营房地产,形成"前店后坊",窗口在浦东,基地在昆山,形成前呼后应,相互配套的全方位开放的格局。
从横向联合到主动接受浦东开发区的辐射,是一个质的飞跃质的前进。
花桥是上海和昆山的结合点。
昆山是江苏省的"东大门",花桥是昆山改革开放的"桥头堡"。
312国道和青(浦)嘉(定)线正好在这里写了一个"十字"。
花桥规划了2.54平方公里的开发区。
就在我采访李全林的这天,传来一个喜讯:一个港商已决定在这里买地一千亩,实行成片开发。
没过几天,李全林等人出访美国途经香港,这个外商又找到他们,一定要再签购买三千亩土地实行成片开发的意向。
花桥连结上海,也连结昆山,花桥的开发,使上海和江苏连成一片。
或许会有那么一天,昆山城和上海市连成百里长街。
我想会有的。昆山开发区已经向东扩展。沪宁铁路、312国道、高速公路,三条交通线平行穿过昆山开发区,又有哪一个聪明的外商看不到这个绝无仅有的优势呢?!
四面开发
李全林胸有成竹。
工厂、行业局、经委,他全干过。那么,现在这位市委书记又将如何动作?
轰轰烈烈,烈烈轰轰,全国都在梦想着超常规、跳跃式发展,却有个别地方忽略了一个国际上已有共识的大问题:越是发达的地方,第三产业越是兴旺。
李全林和郑坚商定,狠狠地盯上去,把第三产业当作一个战略目标来抓。
去年六月,市委八届二次全会扩大会议上,提出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与之配套的有,一套班子:一个市委副书记和一个副市长分管;一条政策:有利三产业的,开绿灯;一个规划:三区一景--
巴城镇。以阳澄湖作为依托,建设一个中式的旅游区。
这里顺带说一句:《沙家浜》无意中制造了一个误会。阳澄湖的湖岸线属吴县、常熟、昆山三家所有,而它的大多数在昆山。再者,中外驰名的大闸蟹本性是顺着水势向东流的,所以它的产地也主要在下游的昆山。
去年春,巴城镇决定开发阳澄湖娱乐场,经过三个月紧张而艰苦的努力,一片白地上奇迹般地出现了在本地已经绝迹了的风车、牛车和脚踏车;青竹和毛竹搭成的回廊亭榭在飘曳的芦苇中穿过,还有茶室和蟹味馆、露天舞厅……这一切,把碧波浩渺的阳澄湖装点出无限风光!中外游客蜂拥而至,多时每天有上万人,日净收入一万多元……
去年筑巢引"鸟",今年"凤凰"聚会。国家和省环保局在这里投资建培训中心,上海市政府机关事务局又赶来买地十二点六亩,建干休所,美国客商闻讯赶到,掬一把阳澄湖清冽的水,笑上了眉,马上决定,和巴城合资建度假村,他满以为自己捷足先登,得了好风水,哪知又一外商后来居上,一下子就要买六千亩--镇党委和镇政府对此充满了信心。
巴城是中式的,周庄则是古典的。周庄建镇九百年。周庄有"富可敌国"的沈万三的沈厅,有柳亚子吟诗讽时的"迷楼",有名扬全球的"双桥"--画家画双桥,被美国石油巨富哈默购得,哈默又赠送给邓小平,联合国又以此画作"首日封",以至朱基到了周庄后回去说:南浦大桥那么多亿,知名度还不及周庄的双桥。而画家吴冠中则说:"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斯言绝矣!
还有淀东。淀东淀东,淀山湖之东也。
淀东的开发是一篇大文章。
大文章需要大手笔。
由吴克铨等人牵线,办成了苏州市第一家高尔夫球场。台湾的陈先生几经考察,觉得这里紧靠上海,距虹桥机场只有四十分钟,又和"大观园"遥相呼应,碧波浩渺、绿柳依依的淀山湖清丽无比,是个消闲娱乐、延年益寿的绝佳去处,于是毅然决定,征地二千一百亩,投资二千五百万美元,建高尔夫球场!
香港的王先生闻讯赶来,他一看,不得了,如此黄金宝地,我不投资谁来投?他选择了一个好日子:六月十八日,即我采访李全林的前一天,和淀东签了合同,苏州市副市长汪国兴出席了签约仪式,第一期征地二十二万三千六百九十七平方米,五年内投资一点六亿美元,建设以公寓别墅为主的乡村俱乐部,同时还兴建文化娱乐设施及商业办公设施。
台湾的又一个陈先生不知怎么也知道了淀东,匆忙中急急赶来,考察之后,心中有了底,本来他以为好风水都让别人捷足先登"吃"光了,原来还有一块宝地没人拿去:淀山湖包孕的金家庄。这金家庄方圆数公里,四面环水,虽然过去以交通闭塞苦出了名,而从开发旅游的眼光看,还是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最好场所!他毅然决定:在这里投资搞度假村。那就得把金家庄几百户人家统统迁走。那需要多少钱哪?!他不在乎,花大本钱才有大效益!拆!迁!淀东镇党委和政府因势利导,决定利用这笔资金,在镇区建一个新颖独特的现代农民的别墅村!
在最近召开的中共昆山市八届四次全委扩大会上,李全林和他的同事们又进一步明确了今年的主要指标和近阶段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
主要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三十亿元,工农业总产值一百三十亿元,全市出口商品交货额二十五亿元,都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新批三资企业突破二百家,利用外资突破三亿美元,批准海外企业五家,争取在全省县(市)中名列前茅。
为此,市委要求:增强三个功能,形成三个格局。一是要进一步增强接受浦东辐射的功能,形成以浦东开发带动昆山开放,相互促进、加快发展的开放格局;二是要进一步增强开发区向下辐射的功能,形成以开发区带动乡镇工业小区的互相联结、优势互补的经济格局;三是要进一步增强昆山的城市功能,形成以现代化中等城市带卫星城镇建设,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格局。
太仓在赶超昆山,昆山在赶超吴江,后文写到的张家港则干脆提出"三超一争"……你追我赶,谁也不服输,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振奋的场景呵!
国际大趋势,国内大气候,都已经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刻,谁要是失掉这个机遇,谁就将被历史所抛弃,谁要是狠狠抓住了这个机遇,谁就会成为时势理所当然地造成的英雄。
第七章
张家港精神
短镜头之18:夜晚灯火辉煌
五月的一天,听说秦振华晚上一般都在办公室处理公务,便于晚上找到市委、市府大院。他的秘书告诉我:秦振华累得嘴唇起泡,今晚劝他回去休息了(后来知道又有别的事根本没休息)。我注意了一下,绝大多数办公室的灯都亮着!就问:晚上都上班?"没有这个规定,但是好多单位白天工作做不完,便自觉来加班。"
短镜头之19:"跑片"跑得腹中空空
住宿紧张,饭店暴满,从中央到省市,从内商到外商,来参观学习的、谈生意说项目的,江水一般滔滔不绝。其中有不少是非得"老大"出面接待的。于是烟酒不沾的秦振华,几乎每餐都要"跑片"几个餐桌,我们在的那天中午,他就跑了四处,有时来客不在一个宾馆,还得开了车"赶场"!虽然礼到情重,却是腹中空空……
短镜头之20:跳跃式、超常规
新华社电:张家港工业经济今年出现了跳跃式超常规发展。全市今年前五个月出现了效益增长速度超过产值增长的喜人景象,实现工业产值六十六点六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六十三,销售收入增长百分之七十五点五,利税总额增长近一倍;完成外贸收购额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一百四十一。
人物之十二:无坚不摧秦振华
"秦三超"
秦振华,听这三个字便如雷灌耳。
见了面,不过尔尔:已经谢顶了,一双眼睛很小,身穿西装,也仍然显得简朴平常。
从背后看他:走路像踩高跷,整个身子向右一倾一斜,永远处在不平衡不安分的状态中。
清晨六时,他的"生物钟"便响了。跑步,一边跑一边听新闻。然后打拳--古今中外都没有他那种"拳法"。他是完全顺着自己的脾性,"跟着感觉走",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感觉怎么适意就怎么打。久而久之,他形成了自己的套路,创造了自己的"秦拳"。
今年开春,他蓦地就把这个"秦拳"打向了全市!
首页 2
3 4 5
6 7 8
9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