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人物档案资料名人名言生平作品主要事迹佳句轶事世界明星中外传记成才故事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苏州“老乡”

 作者:杨守松

  

短镜头之22:吴江
  五月四日,吴江撤县建市。历史翻到了新的一页。
  有两件小事,可见出吴江的特色:一是从乡镇临时借用的一百一十五辆小车,几乎全都是进口的皇冠、尼桑、公爵、奔驰等等;二是日本和法国有两名市长前来祝贺,法国良市副市长说,吴江建县一千年,建市也要一千年,我们法中两国人民的友谊是一千年、一千年又一千年!他的发言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吴江是以外向型经济而出名的。去年外贸收购额二十点七七亿元,在全国县(市)中首次夺冠,在江苏获得"十连冠"。吴江历史上最后一任县委书记和第一任市委书记沈荣法,貌不惊人,却是思路清晰,壮志可人:我们把外向型经济作为"灵魂"经济来抓,争取拿下"十一连冠"!
  短镜头之23:吴县
  有人告诉我,吴县的黄俊度、管正、沈长全、于福南,四位县委书记,"一个个都是厉害的角色"!
  近年来,他们规划并正在实施"四大工程":
  建新区。县府设在苏州城内,手脚被捆绑了,怎么也施展不开。于是下决心搬出去,开辟一个新的阵地。原计划十四点二平方公里,现在扩大到二十平方公里。"衙门"已全部迁出。启动区的建设已全面铺开。
  太湖大桥。在烟波浩渺的湖面架一条十里长桥,在东山、西山和长沙、叶山之间飞针走线,让封闭的孤岛走向现代文明,让开放的城里人去领略一下原始的自然风光。造价七千万元,全县上下干部,已集资二千万元,李鹏总理亲为题字,今年十月将打下第一根桥桩。
  开发飞机场。光福有花木,有"清"、"奇"、"古"、"怪"四棵树,还有一闲置的军用机场。吴县人直跑总政、总参,决定军民联合开发。
  太湖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是一个集经济、文化和旅游于一体的前程灿烂无比的大规划。美国、西班牙、香港、台湾四家跨国公司到太湖看了一下,激动得不知如何是好:湖光山色,得天独厚,几十亿的美元投下去都不嫌多……
  人物之十三:"中军元帅"王敏生
  "老乡"相信你们
  当你漫步古城,从一撮一撮黑瓦片的苍苔中寻寻觅觅的时候,你是不是会想到毕加索的画?当你在亲自敲击或是聆听寒山寺钟声的时候,你会不会想到吴越春秋的故事呢?而一旦历史的悠远苍茫和现实的浮想联翩融汇在一起的时候,你又将如何把握自我从而去丰富自己的事业和人生呢?
  苏州是古与今的结合,苏州是"老乡"与"老外"的结合,苏州是北方的强悍豪爽与南方精巧聪明的结合。
  苏州市委、市府把这篇文章做得淋漓洒脱!
  但是他们做文章可以,别人却不可以做他们的文章。
  不让写他们。
  只许写厂长经理和县(市)乡镇村的同志。苏州的经济形势比较好,全是靠他们干出来的。
  "他们"却在你们的领导之下。
  千千万万个"他们"心甘情愿为苏州的经济发展肝脑涂地,再苦再累再委屈再艰难也不喊一声"怨"叫一声"冤",这是为什么?
  他们相信你们。
  你们是他们的支柱是他们的后台是他们的知心朋友。
  某个外地的组织部干部说过,像你们苏州的这些企业家,这些能人,要是在我们那里,出来一个打下去一个,一个也别想站得住!
  多少羡慕,几多感慨?!
  
  雨来了,
  你说
  不要紧
  我有伞;
  风来了,
  你说
  不要紧
  我是挡风的墙……
  
  从宋连根到沈奎生再到秦振华,几乎本文所写到的每一个人,都是有争议的,大多数是被人写过"人民来信"告过状的,但他们却没有倒下去,有的还越发地得到信任,得到提升,这当然是因为你们爱才惜才大胆用才的原故。
  所以,至少要写一写你--苏州市委书记王敏生。
  稳中求进有胆略
  如何出主意,用干部,是领导者智略高低的所在。王敏生用了一大批人才,在决策中也抓住了机遇。这是他成功的两个主要因素。
  一九八九年至一九九一年,是我国经济治理整顿时期,而苏州的经济却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其"奥妙",便在于市委抓住一个"中心"也抓住了每一个机遇。
  机遇总会有,但机遇只给予强者和智者。
  "北京春夏之交风波"之后,苏州的经济曾经出现过负增长。
  这期间,昆山以开发区作主轴,却比较早地使全市的经济走出了低谷。
  王敏生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到昆山去开全市的工业会议。
  经市委常委集体研究讨论,在一九九○年初的这个会议上,他提出了"稳中求进"的指导思想。
  这是一个极为谨慎也极为策略的思路。治理整顿为了稳定,而稳定不是终极目的,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前进。也只有前进了才能进一步维护稳定。如果经济不上去,一切所谓稳定都只能是表象的暂时的……
  此时此刻此身份,你敢这样想这样说这样做吗?
  王敏生敢。
  也就是这次在昆山的会议上,我第一次见到了他。
  慈眉善目,和颜悦色,慢声细语。
  这便是王敏生?
  可以说,他是中国乡镇企业的一个开山鼻祖。在无锡县,他就是因为最早抓活了乡镇企业而调到团中央去担任领导工作的。之后,他回到江苏任乡镇企业局局长。再后来,他到了苏州。
  别以为这个"简历"是多余的。正是从这个"简历"中,我们可以想见一个大起大落沉浮不语宠辱不惊的帅才如何在风云变幻的"大气候"中始终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他对中国这个"古战场"看得太多了解得太深刻,所以他把握了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也掌握了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所以无论何时何地也无论风雨阴晴他都可以不露痕迹不动声色地应付自如游刃有余。
  一九九○年,苏州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百分之十四点五八、百分之十点七一和百分之十点九。
  这才是真正的"拥有"。
  趁势而上迈大步
  一九九○年的实践使王敏生的胆子更大了,他在一九九一年初,又进一步提出了"乘势而上"的口号。
  能进不进,便失去了机遇,能上不上,便会成为罪人。
  王敏生紧攥住"中心"两个字,对于上下左右以各种面目出现的有碍于"中心"的指示、言论,他都一概置之不理。
  "中心"在手,何惧之有?
  王敏生好气魄,王敏生好潇洒!
  在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面前,他仍然处变不惊,从容指挥。
  天灾:全市直接损失三十亿。
  人为:农业大丰收,工业大发展!
  一九九一年,全市一百六十六个乡镇已有一百五十八个工农业总产值超一亿;超亿元的村、厂二十一个;超千万元的厂、村九百五十八个;外贸收购额超二千万元的有五十一家,乡乡镇镇都有产品出口,除五个乡镇外其余的都有了三资企业,在海外的企业已有十二家……
  喝一杯庆功酒,如何?
  王敏生烟酒不沾。
  也许是一种巧合,也许是一种感应,正当邓公南巡,正当乡镇企业家们雄心勃勃思快上的时候,王敏生主持召开了常委会,并作出了给苏州市开发区以"特事特办"的非常权力。
  新的机遇:此时不上,更待何时?
  苏州又吹起了冲锋的号角,擂起了进军的战鼓。
  机遇又被王敏生紧紧抓住。在三级干部大会上,他代表市委向全世界宣布:
  "八五"计划三年完成,十年规划五年实现,力争用二十年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
  灵魂在激荡,大地在涌动,古战场旌旗猎猎,苏州城雄风再起。
  全国各大新闻单位蜂拥而来!
  面对前所未有的宣传苏州的舆论浪潮,王敏生依然慈眉善目,慢声细语,仿佛这个历史性突破的重要时刻,他是一个局外人,一个旁观者。
  因为省委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给了苏锡常地区较多的优惠政策,而苏州享受的优惠则更多一些……
  更多的优惠意味着更大的压力。
  更大的压力需要他有更大的气魄更大的胆略更大的步伐。
  深夜。一切归于平静,一切都在蓄聚着潜力,准备着又一个惊天动地的黎明。
  大智若愚,大勇若怯。
  有危机感,就有机遇感,他童心不泯,对苏州的未来,脑子里充满了各种蓝图。
  邓公南巡,中央决策。
  如果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批判了根深蒂固的极左思潮,那么,这一次邓公南巡则从深层次上进一步揭示了极左的危害。
  右能亡党亡国,"左"也能亡党亡国。
  从长江大桥右面和左面掉下去都是三十米。
  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镂进了灵魂深处,击中了要害。
  此时不上,更待何时?
  王敏生踌躇满志,一支钢笔不经意地在白纸上涂涂画画。
  苏州有狮山,狮山大桥连结着古城和新区。
  苏州是一头雄狮。如果说,前些年它只睁开了一只眼睛的话,那么,现在它两只眼睛全睁开了--
  十年再造一个苏州城
  二十年赶上亚洲"四小龙"
  苏州也是一条"龙"!
  结 尾
  之一:农村包围城市
  中国有八亿农民。中国是一个农民的汪洋大海。谁掌握了农民,谁就掌握了主动,谁把农民的问题解决了,中国的问题也就解决得差不多了。
  中国共产党掌握了农民,用农村包围城市,夺取了政权。
  一九七九年,中国首先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农村经济的改革迅速获得实效并且猛烈地冲击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习惯把这称之为第二次农村包围城市。
  乡镇企业的崛起,大批大批的"李向阳"进城、出国,从经济到思想步步进逼,并极大地促进、影响了国营、集体经济的变革。这是第三次农村包围城市的开始。
  倘按我的理解,这后面两次实际上是一次。联产承包和乡镇企业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它实质是同一个历史事件的两个步骤。因此可以说,中国第一次农村包围城市夺取政权,是在毛泽东领导下完成的;第二次农村包围城市是发展经济,这是在邓小平领导下实现的。
  农村"包围"城市,城市也"占领"农村。
  "李向阳"进城,在"教育"城市的同时,也必须接受城市文明的教育。大批工程技术人员、退休工人和干部到农村去,在把技术经营管理等带给农民的同时,也必然要接受农民艰苦创业、奋发进取精神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经济、文化、思想等各个领域里的不可避免的冲撞、渗透和裂变。先进的战胜落后的,科学的战胜愚昧保守的。城市农村化、农村城市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城乡合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也应是人类文明的最终追求。
  之二:向你致敬,老乡!
  苏州的乡镇企业以她独特的方式和优势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一条成功的经验。
  第一,苏州的乡镇企业主要是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起来的。她没有两眼向上依赖国家。我们的国家还很穷,没有也不可能拿出很多的钱来大面积地给予扶持。
  第二,苏州乡镇企业善于把国家的政策用足用活。她从来没有超出政策允许的范围去自行其是,但她又能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政策的优势,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有些乡镇企业家说:中央的红头文件是实践出来的,而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我们开路,做"渡江侦察兵",即便失败了,牺牲了,也为后面大部队的进军铺平了道路,杀开了血路,有什么不值得的呢?
  这里要说到"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问题。"老乡"们从未受过"计划"的制约。起家时搞"拾遗补缺":你不要的我统统"吃进",这总可以吧?但"老乡"一旦羽毛渐丰,马上进入市场,并且反过来用自己的活力教育(也教训)"计划"。"市场"是绝对的,"计划"是相对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应该也必须大模大样理直气壮地登堂入室,占据主要地位!
  第三,苏州"老乡"坚持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道路。集体经济在这里仍然占着绝对优势。不管将来怎么样,她确实做到了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了最佳的发展途径,至少,她避免了个体发家又被狭隘的小农经济思想死死往回拖的那种弯路。赚了钱去讨小老婆为活人造死人房子的事在苏州还没有发现。有了钱再投入再发展再提高却是苏州"老乡"们的共识。
  第四,苏州并没有以牺牲农业作为代价来发展乡镇企业,而且还用发展"老乡"所形成的经济实力来保证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一九九一年,苏州遭到百年未遇的洪涝灾害,一个不可思议的事实却是:大灾之年获得大丰收,粮食总产五十五亿斤,只比特大丰收的一九九○年减少了百分之三。
  第五,"老乡"只是一个通俗的称谓,从前文也可以明显看出,"老乡"发展到一定时候,就自觉并且及时地抓住了机遇,主动出击,实行战略转移,把自己推上了国际大循环的潮流之中,聪明而又实在地变成"老外"。这里又必须说到"老大"。苏州市县的领导者和决策者们的杰出贡献,就在于能够纵览世界风云,牢牢抓住"中心",把"老乡"这篇文章做得生动活泼发挥得淋漓尽致。
  …………
  向你致敬,我们的"老乡"!
  之三:最难忘,只有一个"中心"
  实践证明,谁掌握了"中心",谁就顺应了历史的潮流,谁就掌握了主动权;谁离开了这个"中心",谁的阵脚就要乱;谁反对这个"中心",谁就要被历史所抛弃。
  这是中国最后一个机会,也是十二亿人的最后一个机会。
  再强大的民族再伟大的文明,如果在历史的转折关头"失足",也有可能衰亡、毁灭。
  苏州给人们一个眼花缭乱的世界,苏州的干部群众从市委书记、市长们到村民小组的组长们,全都在为"中心"奋力拼搏,全都在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负重前进,他们已经并将继续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丰功伟绩。
  苏州正在走向世界。
  世界也了解苏州吗?
  十年前,苏州和杭州的工业产值相差无几,而去年,苏州比杭州多了二百多个亿!同样,一江之隔的南通,差不多在同一个起点上前进,现在却比南通多了四百个亿!
  这是值得理论家、经济家、文艺家和政治家们大做特做的一篇大文章!
  之四:"老乡"解除了紧箍咒
  姓"社"姓"资"既玄妙又吓人。
  "老乡"们被套上了多少紧箍咒!
  "老乡"们的实践既巧妙又顽强地解除了这个紧箍咒--
  有一个绝妙的幽默,是从广东"引进"的。某首长问职工:你说社会主义好,还是资本主义好?答:当然是社会主义好。我认为现在的政策(一个"中心"!)就是社会主义的;但硬把现在的政策说成是资本主义的,那我只好说:资本主义好了。
  我忽然想到了罗斯福总统的一件事。
  一次,有个年轻记者挖空心思想难倒罗斯福,问:"总统先生,你是共产主义者吗?"
  "不是。"
  "你是资本家吗?"
  "不是。"
  "那么,你是社会主义者吗?"
  "也不是。"
  这就够了。
  不谈"主义"了,好不好?
  关于"主义",或者说,关于"和平演变",苏州"老乡"还有两则小故事、小幽默。
  我和好几个企业家交谈后,在说到这问题时,他们异口同声--
  "和平演变"要不要反?
  要。
  但关键在中央。
  中央要"演变",下面不变也得变。
  中央不"演变",下面要变也变不了!
  另外一个是--
  中国有八亿农民,农民有饭吃(应加一句:并且向"小康"进步)你要他变他也不肯变;农民没有饭吃,你不变他也要变--不只是"和平"演变恐怕"暴力"演变也在所难免!
  还是要搞经济。
  只有一个"中心"嘛!
  之五:老乡,你大胆地往前走
  经济的发展能改变一切,一切都在改革开放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没有的不可能享受的甚至是想都想象不出的,都在扑面而来。这本是好事。难道还要现在的人去"体验"过去的苦日子?"忆苦"可以,但不必重复吃苦。"红米饭,南瓜汤,一条牛腿三间破草房"或者"三间一转头,再加一碗红烧肉",至少在苏南,这些都已经成为历史。过去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不正是为了今人幸福美满的生活吗?为什么要用过去的生活来界定今人的世界呢?
  心理上的平衡很重要。真正的马列主义者也包括高尚的品德和解放全人类的胸怀。农民"解放"了,是一件大好事。而且,儿子超过老子,今人超过前人,未来超过今天。这才是理所当然的。
  苏州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老乡都是楼房了!
  苏州"老乡"不容易,苏州"老乡"不简单,苏州"老乡"不得了!
  "老乡"并非十全十美。比如,如何重视并大力支持个体等其他经济成份的发展,如何真正做到按劳取酬,如何彻底打破干部的"铁纱帽",还有,在强化商品观念的同时如何防止小生产思想的回归和侵入……都是很实际的问题。
  然而,这并不影响对"老乡"的充分肯定,更不应成为某些人想要攻击和否定"老乡"的借口。
  所以我们还要说,右的要警惕,但主要是防"左"。"左"与右不去,国难未已。而"左"是具体的,现实的。"老乡"们仍然面对着"左"的有形的和隐形的威胁。
  但是不怕。
  邓公南巡,一锤定音。
  谁也逆转不了历史的车轮。
  改革开放的大潮已经到了轰轰烈烈的最为辉煌的华彩乐章。
"老乡",你大胆地往前走!

 

首页 2 3 4 5 6 7 8 9 尾页


 

 

 

相关人物

周扬  周国平  周立波  杨羽仪  杨守松  徐岩  徐怀中  吴若增  吴季康

相关文章

杨守松   印象濠河    水做的沙家浜

古今中外人物大全,世界人物介绍,著名人物资料,企业家、名星、伟人、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个人资料个人简历作品

| 联系站长 | 按拼音检索人物 | 现代人物分类索引 | 古今中外作品 | 教育教学资料 | 职业培训资料  | 51La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  ? CopyRight 1998-2028, 1-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