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人物档案资料名人名言生平作品主要事迹佳句轶事世界明星中外传记成才故事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苏州“老乡”

 作者:杨守松

  "为什么一定到一九九五年?"
  他诡秘而又十分自信地说:"投入的全收回了,十个亿产值,一个亿利润,职工人均一万元……"
  我重重地吸了口气,说:"你骗我,用不了到一九九五年,你就能从三个'八'做到这三个'一'。"
  "不,一定到一九九五年。到时候,我用小车来陪你看一下整个厂……"
  一个厂跑过来要用小车兜!
  我说:"让别人先写你,写得越多越好,到时候我再来。"
  "不,我一个也不让写,就等你。"
  我拗不过,就说:"那你就等着吧!"
  (附:一九九二年六月下旬,徐关祥被选为党的十四大代表)

  第三部 老大
  第五章
  风风火火说太仓

  
  短镜头之13:学习"李向阳"
  县属企业千人大会。车间主任以上的大小头目们,以前以"老大"(大锅饭之"大"也)自居,瞧不起乡镇企业,认为他们"不正统",现在对照邓小平南巡重要讲话,倒过来学习"李向阳"了。三天的讨论,一股热气腾腾地窜起来:数据是真家伙,发展是硬道理……
  短镜头之14:"插队"下乡
  太仓有个不成文的新规定,今后凡是提拔副局(科)级以上的干部,一般都必须先到乡镇去工作一段时间。经过统一考虑,九十六人下到了乡镇任职,县属企业中层以上干部到乡镇的六十七人,到村的四十多人,科技人员下去的四十四人……
  不是"知青",而是机关干部、科技人员,也来了一个"插队"下乡!
  人物之十:大将风度周振球
  启动思想
  本来是"东风"(太仓在东)压倒"西风"(昆山在西),太仓的经济实力超过昆山,就这么三年五载,昆山开发区一炮轰响,全乡村万箭齐发,"西风"由弱转强,一下子压倒了"东风"。
  周振球来了。
  一位市委领导对他说:太仓这把柴是湿的……
  反应敏捷的周振球心领神会,接过话说:柴是湿的,我先烘干了再放火……
  他先"烘"人心。
  经济是"中心"。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精神不振,一切都无从说起。
  他面对的正是全县上下都多少有一种"疲软"症状的精神世界。
  必须让太仓从精神上站起来!
  首先他抓住了一个"满"字。太仓人称"小壮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名列前茅,计划生育也是全国先进,当年昆山曾经有过的"自满自足"的思想在这里出现了奇妙的重复。"小富即安","小安即满"。
  第二是"怨"。有一个笑话:一任书记开河,二任书记填沟,三任书记改道。意指县委书记调动多,前后任不能很好衔接。怨这个,怪那个,说长道短,耗了精神,费了时间,到头来却没有一个怨自己的。
  第三是"怕"。怕什么?怕"阶级斗争为纲"。
  周振球的心在这个"怕"字上停住了。
  钻进去,上下走访,街头巷尾,竟异口同声说到陈国才。
  这可是个敏感人物。甚至可以说,对陈国才的功罪是非稍微有一丝一毫的褒贬进出,都会触动全县人的神经。
  "热点"往往是"焦点"也往往是最为棘手的"难点"。
  陈国才是浮桥制塑厂厂长。在大张旗鼓检举揭发的人民战争中,发现了他的经济问题。有关部门雷厉风行,作为"大案要案",立刻拘留了陈国才。随后,公检法司、部委办局和全县大小厂长经理们都被召唤到浮桥,就在陈国才工作多年的制塑厂办学习班,用这个"蛀虫",这个活的反面典型,教育和警戒所有从事经济工作的人……
  "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城厢镇的大街上横幅标语铺天盖地。
  不知道太仓还有多少个陈国才,不知道太仓还要抓多少个陈国才?
  大多品尝过以"阶级斗争为纲"滋味的厂长经理们,在这种似曾相识的气氛和态势中感到了一种迷茫和困惑。
  一人蒙尘,万将心灰。
  太仓从此一蹶不振。
  周振球作了大量而具体的调查和分析。
  行贿受贿。非法所得。不正当收入。不正之风。这四句话是有着严格的法律和政策界限的。但有的同志却把它们混为一体。在充分取证和把握案情的实质之后,在他感到时机已经成熟之后,他说话了--
  第一,陈国才任职期间,为集体创造了几千万元的产值,最多一年净利就高达一千二百万元,而他自己总共只拿了四万元的报酬。他是劳动模范,苏州市的人大代表。他是有贡献的。他有问题,但不是蛀虫。
  第二,他是农民企业家,不是国家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不是惩治的主要对象。
  第三,"两院"通告之后,他主动坦白交代了自己的经济问题,这些问题中,有不少是经过厂领导集体讨论同意后由他去实行的,所以,责任不应全由他一个人承担。
  第四,陈国才所犯问题有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在衡量尺度上不能不考虑到这一因素。
  第五,政策本身有些界限并不明确,比如回扣,报纸上有讨论,但至今没有一条政策的具体说法--
  周振球问有关同志,在这期间,有没有一个为回扣而定罪的?
  没有。
  既如此,为什么在陈国才身上就要以贪污罪论处?
  风声传出,有人说:"又要出现乌云了!"法院的人担心:会不会闹出事?周振球说,你们到浮桥去开个座谈会,听听各方面意见。结果一了解,绝大多数人都说:法律就是法律,陈国才该放!
  放了。很平静--这平静也包括陈国才本人。
  周振球至今也没有见过陈国才,但他却通过处理陈国才事件把全县成千上万人精神枷锁砸碎了。
  "唯成份论"或曰"唯历史档案论"活该被商品经济的大潮埋葬了。
  当然不只是一个陈国才。
  一人得救,万将振奋。
  思想被"烘干"了,人们的精神从"疲软"中还过魂来了,周振球要放"火"了。
  调兵遣将
  周振球是一九九○年九月任太仓县委书记的。
  当年的十二月,副乡、副局级以上的干部调动了一百三十四人!
  这把"火"把一些人"烧"得手忙脚乱也使一些人目瞪口呆但更多的人则是拍案叫绝: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干部,要把太仓经济搞上去,就得从这当"官"的身上开刀!
  搞经济,得有经济头脑;提拔重用也得看实力和实绩。这里没有资历不看学历不注重文凭只有能力水平和实绩。苏州从上到下都一条声地说着一个口头禅:
  
  能者上
  平者让
  庸者下
  劣者撤
  
  就用这四条标准,组织部二十多个人忙得团团飞转,不亦乐乎。
  周振球先听汇报,再把几个副书记一起叫来听,再到常委会上去讨论。
  有没有意见?
  好像有一点,但也无大的原则分歧,还是一致通过了。
  好像更多的是担心:在太仓县,还从来没有过一次像这么大面积调动干部的。以前动上三个五个也有缠缠绵绵议而不决甚至公布了又因本人"要求"而改变决定的,现在一下子大动干戈,会不会引起波动影响"政局"或者是动摇县委的威信?
  周振球比谁都清楚这次调动的分量。如果这把"火"烧不亮烧不透,那么,已经干了的柴也会重新湿回去。相反,如果烧成了,太仓的经济就有可能"轰"一下燃成燎原之势。周振球殚精竭虑,在常委会上统一认识,约法三章,立下四条军令:
  
  一纸调令
  两个人谈话
  三天内移交
  月底前到任
  
  竞争需要权威,改革呼唤权威,开放也离不开权威。无论是一个项目一笔生意也无论是一件工作一个决策,在具备了充分条件之后,就必须要有毋庸置疑的至高无上的权威。
  周振球就是在这种时候出现的。
  周振球有大将风度,他说的全兑现了。
  有一条自以为是共产党的其实并非属于共产党的"惯例",叫做:干部能升能平调不能下降除非这个人触犯法律吃官司。
  周振球说:能上能下不是共产党的规矩吗?!
  有的人被降了半级,就不得了了!
  他说:总要有人开个头总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
  无论是升降平调也无论是有无思想准备,总之是没有一个人提出异议,也没有一个人不在规定期限内报到,尤其是在上任后几乎全都尽心尽力开始了新的征程。
  太仓经济的大火正是从这时候开始旺盛起来的。
  一年后,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周振球又调动了一百一十七人。
  两次共二百五十一个局级干部,其中一百三十二人是新提拔或提了级的。
  这样大刀阔斧的调兵遣将之举,在整个苏州市也是仅见的。
  但是他成功了。
  这可以从两年的数据中得到证实。
  快速前进
  作为干部调动一个辅助的或是配套的措施,周振球特别强调了一点:凡是新提副局级的干部,一般必须有在乡镇工作的经历。
  于是机关一大批人到了基层。
  先是"赶"。把机关干部赶下乡。
  后是"争"。机关干部自己争着要求到乡镇去工作。
  我们采访到过的几个乡镇,都有机关下去的中青年。在板桥,有个女将喝酒称得上"一把手",低度白酒一人敬一杯也不知有几个轮回,到后来,微红微醉的脸上仍然见出清醒和骄傲,还一再说到,她这次下乡是组织上的"关照"和"信任"。后来一打听,为了支持她下乡,在人武部工作的丈夫主动"承包"了全部家务,"早上菜篮子,晚上带孩子,烧饭汰衣汰尿布心甘情愿做个老妈子。"
  "上级围绕下级转,机关围绕基层转,一切围绕经济转。"
  周振球这一指导思想已经渗透到了每一个家庭。
  当全县一盘棋整个活起来的时候,他提出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奋斗目标。
  
  三资企业一年翻一番
  外贸出口额两年翻一番
  工业经济三年翻一番
  
  这是一九九一年初出台的方案。当时"治理整顿"还没有宣告结束,不少人在"疲软"两个字上绕来绕去为自己停滞不前小改小革小进小满寻找理论"依据"的时候,而太仓却于无声处出奇兵,自己给自己压上了在一般人看是不可思议的重担。
  有人反对,有人怀疑,有人担心,也有人嘲笑。
  周振球不管它。
  上海有个记者来,他忍不住就说了自己的思路。记者觉得有道理,但是他觉得不大适合在报纸上发表。
  周振球灵机一动,说:你可以这样认为,我们制定了一个"催人奋进的、符合太仓实际的、具有科学依据的、经过努力能够办到的""工作目标"。
  真就这么见报了。
  当我今天写下这段文字时,不得不由衷地叹服:我们的基层党组织是何等的大胆又是何等的聪慧呵!
  结果更加令人惊诧和叹服:
  一九九一年三资企业比上年增加了百分之七十七;外贸收购额一九九○年六点六亿,去年十二亿,差不多一年就翻一番;工业产值六十三亿,增加了十六点八个亿,今年可以突破一百个亿!
  邓小平同志南巡的讲话传到苏州,周振球春风满面,胸中升起了再鼓一把劲再烧一把"火"的强烈欲望,他召开常委会,审时度势,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
  让世界为了明天而存在,
  让世界为了希望而转动!
  好梦成真
  太仓一锅水烧开了,沸腾了。
  还记得他刚到太仓时的情景吗?
  招待所像个公园,又像个清静的疗养院。开院时,偌大的餐厅空空荡荡,有时竟孤零零的只见他一个人,于是碗筷交吻,也在大厅里回响缭绕,余音不绝!西面的昆山开秋交会,所有的旅馆和招待所都住满了最后还是人满为患只好自找门路到太仓来借宿,早出晚归谈生意。
  没有孤单,没有叹息,更没有怨言。周振球在面对从物质到精神全都萎靡疲软的太仓时,从来没有失去过信心,他表现出一种大度的宽容和理解,他始终坚持:太仓有好的基础,太仓人才济济,太仓一旦启动便会快速前进!
  首先是自己的精神状态。
  在那些启而未动的日子里,笔者几次去太仓,每次见周振球都是乐观开朗的,有一次昆山文联去交流,他在即兴的联欢时便唱起了锡剧《双推磨》……
  他活得好自在好潇洒!
  当时他就瞄准了昆山要赶超昆山。
  他多次带人到昆山来学习取经。
  学习你是为了超过你。
  我说,你很难超过昆山,至少开发区远远不及……
  他笑笑:昆山二十个镇,太仓二十四个乡镇,我拿二十个和他一对一,还有四个乡镇比他一个开发区……
  纵论大势,神态自若,颇有温酒斩华雄的古风。
  但很多人总以为这是一个梦。
  梦却成了现实。
  太仓的宾馆已人满为患。投资一千多万的*2山大厦当时认为是一个包袱,现在却天天客满,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超过昆山也会实现吗?
  一至五月,昆山累计工业产值是四十六亿。
  太仓是四十三亿。
  只差三个亿!
  太仓把昆山紧紧地"咬"住了!
  六月十六日,昆山市委书记李全林带了四套班子、各镇党委书记和有关部委办局的头头们到太仓学习取经。
  这是一件颇有意味的事。
  周振球在两县(市)的交界处恭候迎接,并且全程陪同。
  "老大哥"昆山颇有些自叹弗如了。
  当然,昆山人不会束手就范,就如当初周振球不服输带人到昆山参观时的心态一样:学习你是为了赶上和超过你。
  鹿死谁手,我们拭目以待。
  但有一点是可以说的,"东风"压倒"西风"也好,"西风"压倒"东风"也好,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要紧的是,竞争意识正在注入每一个人的灵魂。
  第六章
  昆山之路新篇章

  短镜头之15:一百八十度转弯
  几年前,昆山派了两个人,到某电视台,请求做一个宣传广告,对方说,得二十万元,他们吐了下舌头,吓住了。
  一九九二年,也就是这个电视台,派人到昆山,说,"昆山之路"在外面影响很大,我们根据领导的意见,要帮昆山拍一个专题片。于是问:要多少钱?答:一分钱也不要!
  短镜头之16:菩萨保佑
  南浜村农民听说昆山开发区扩大到二十个平方公里,要向东延伸,造开浦大桥,于是,全村人都兴奋了,几个老太,请了香,在河边烧香磕头跪拜上苍:求菩萨保佑,让开浦大桥早日完工!
  短镜头之17:人才市场
  七月五日,昆山首期人才市场出乎意料的兴旺。炎炎夏日隔不断闻讯赶来的人才潮水。求贤若渴与毛遂自荐的"买""卖"双方全都汗如雨下!那份急切的真情使笔者深深地震惊。据统计,这天有来自十九个省市的一千九百五十人参加洽谈,达成意向的有六百一十二人……

 

首页 2 3 4 5 6 7 8 9 尾页


 

 

 

相关人物

周扬  周国平  周立波  杨羽仪  杨守松  徐岩  徐怀中  吴若增  吴季康

相关文章

杨守松   印象濠河    水做的沙家浜

古今中外人物大全,世界人物介绍,著名人物资料,企业家、名星、伟人、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个人资料个人简历作品

| 联系站长 | 按拼音检索人物 | 现代人物分类索引 | 古今中外作品 | 教育教学资料 | 职业培训资料  |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  ? CopyRight 1998-2028, 1-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