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有多少孩子
作者:理由
五
年逾花甲的林巧稚,工作得更加勤奋了。但是,她并没做出惊人的发明创造,也从未写过大厚本儿的著作。妇产科的工作崇高而平凡,繁重又琐碎。她在日夜的操劳中鬓如霜,发成雪,把自己的生命注入别人的生命之中,她的著作就是那些医好的病妇和孩子。
用科学界的传统眼光来看,也许她所做的一切称不上惊人之举。然而,她那持之以恒的精神,创新了一系列惊人的记录--
她从未休息过一个星期天。就连每年的"五一"、"十一"、大年初一在内,她都要照例来医院看看,巡视产妇和病人。人们见她年纪大了,劝她假日在家好好休息,她回答说:"我在家里呆不惯呀,呆一天就像小孩断了奶似的……"
她从未睡过踏实觉。她的电话机就放在床头,医院里经常有疑难的病例,她整夜守着电话机等候音信。值夜班的医生怕打扰主任的休息,有时不向她汇报,第二天就会受到她的责备:"你不给我打电话,我更睡不着!"
她从未请过病假。这并不因为她从来不生病。随着年事渐高,一些病也找到她的身上。她走到楼上的注射室打一针,花去十来分钟的时间,爬起来理理袖子,又"腾腾腾"地走到楼下,开始一天的工作。在别人的印象里,她像是从没生过病似的……
数十年如一日,需要多么惊人的毅力!而她却觉得这一切都很自然,甚至不屑一提。她把妇产科当做真正的家,除此之外再无任何身外之物,难怪妇产科的同志们称她为"老家长"。其实,她对于家的概念正在扩大,把整个社会都当做自己的家了。
五十年代,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有了巨大发展。摆在林巧稚面前的工作堆积如山,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满满的。除了看病接生之外,她还忙于提倡计划生育、照料住院的外宾、解决琐碎的后勤供应问题、关心护士们的工作、回复雪片似的群众来信、酝酿筹建我国第一个妇产科学的研究机构、出席各种会议……她像一团旺盛的火焰,喷薄着充沛的活力,推动全国妇产事业的进展。她的工作早已超出了专家和学者的范围,成为一名出色的社会活动家和千千万万母亲、儿童的代表。
由于她的贡献,党和人民给了她应有的荣誉,她被连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委。
她到处受到人们的尊敬,很多人都认识她。她那满头的银发和轻盈的体态,就是显著的特征。她走到街上,时常有孩子跑过来向她鞠躬,叫她"林奶奶"。她登上公共汽车,会有妇女们站起来给她让座。她跨进商店,女售货员会请她站到前边来,不让她排队。而她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妇女,谢绝那些额外的照顾。比方说,她最爱吃螃蟹,有一次为了买螃蟹足足排了两个小时的队,别人怎么请她也不肯到前边去,最后一只螃蟹没买到,她也心安理得。
她几乎是怀着怯懦的心情,来接受对她的尊重和信任的。
当她第一次被选为人大常委时,回到办公室里对自己的助手说:"为什么选我当人大常委?我哪里配得上呢?真叫人受之不安。也许,是因为代表里需要有妇女,妇女不大好找,所以才找上我的吧……"
听说总理要她去接见外宾,心里又直嘀咕,悄悄对助手说:"为什么叫我去接见外宾?我能起什么作用呀……对了!总理最了解我,知道我什么都不会,也许有意要带带我,给我一个机会就好好学吧……"
已是白发苍苍的人,总觉得自己很幼稚,总觉得还差得远。她不是故作谦恭,而是怀着赤子童心看待周围的一切,在对待加入组织的问题上也是如此。
有一次,前面提到的那个戴远视眼镜的青年,坐在静静的办公室里,和她促膝谈心:"林大夫,您考虑过加入组织的问题没有?"
这是她想但又不敢去想的问题,一时激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呵,我哪够条件呀!你是知道我的,我的思想还很不成熟,总相信做人要有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撑。别人说,这是唯心主义的表现。唯心主义的人怎能做一名共产党员呢……"
年轻人扶了扶自己的眼镜,沉吟了一会儿,没有再谈下去。这一次,他的远视眼没起作用,他看得太近了。误以为所谓的精神力量,指的是信奉上帝。于是,事情就这样搁置下来。
其实,做人的精神力量到底指什么?这位深知生命奥妙的妇产科专家自己也朦朦胧胧的,说不清楚。
让她继续去探索吧……
首页 2
3 4 5
6 7 尾页
|